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在逃天子 > 第八十八章 钱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章 钱粮(第六更!)

重庆城破,窦名望将降军进行了整编,而而后杀了一批恶贯满盈的将官后,又将一些兵痞编入了苦力营,让这些人去成都建设开垦。

降军近一万五千人,最后整编得战兵三千,辅兵九千。剩余的三千人自然是苦力营。

而后依照朱肆的吩咐,刘体纯出任重庆总兵,领战兵两千,辅兵五千屯守重庆。其余人马由窦名望全部带去成都,与白文选交接后,引兵北上攻打剑阁与葭萌关。

朱肆则乘船从重庆出发,经过宜昌,到荆州,再至长沙。

征战几个月,君臣好不容易有些空闲,于是便同坐一船,开始了对大明内政的梳理。

所谓朝廷不过是几片宫殿,几个人。

大明的权力核心其实就是这些人,虽然是在一艘船上,但是也能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谓内政,说穿了就是钱粮二字。

人事、吏治其实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为什么要人事调整,为的就是一个多挣钱粮。

为什么要吏治清明,为了就是让官员不贪污,能够贯彻上面的意思,能够给国库银子。

当然若是一个系统崩溃,这些都不起用了。

所有的逻辑变为如何维持这个系统,不让他崩溃就成为了他最大的目的,但这样的系统注定崩溃,崇祯朝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有了钱粮才能够扩军,才能驱除鞑虏,才能解民于倒悬。

有了钱粮才能够减免税赋,让百姓得以喘息,让百业得以复兴。

有了钱粮才能够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让他们对这个国家更具向心力。

有了钱粮才能够养的起大批脱产的工匠、科研人员,推动这个社会的前进。

然而钱粮不会凭空出现。

尤其是在明末,大家只认可白银,而中华又奇缺银矿。

整个中华能够产银的地方就两个,云南和湖南。

这两个虽然都在朱肆治下,但是一年只能生产十四万两白银,根本是杯水车薪。

大明作为王师,还不能肆意杀戮,掠夺豪强,否则在天下人眼中,他们与流寇没多少区别了。

而且在这种时候,根本不要想发现什么纸币,这玩意在中华历史上略见不鲜,从汉武帝时代就孜孜不倦的开始尝试发行纸币,到了宋朝的交子,然后到了明朝的大明宝钞都是这个思路。

但没有一个成功,哪一次不是掠夺民财,让百姓苦不堪言?

这玩意在后世,都没有那个国家能管住自己的手,大肆发行,通货膨胀,更何况现在这个时代。

被坑过无数次老百姓根本不认你那玩意。

除非通过刀兵,强制将百姓手中的白银、铜钱换成纸币。

但这样你猜天下会怎么看你?

伱猜官吏会不会从中大捞油水?

或者还可以发行铜币,仿照汉武帝、孙权等人在铜钱上面写个大钱当千。

一个铜板就值一千个铜板,大肆捞取民财。

然后对手或者豪强私下里也跟着锻造这种“大钱当千”的铜板,你怎么应对?

自然是和汉武帝还有孙权等人那样,官府只有在使用的时候,也就是拿钱卖东西的时候,这些钱才是钱。

等待收税的时候,这些钱就不是钱了,咱官府就只收铜钱,一个铜板就是一文!管你在上面印什么字。

至于更加天纵奇才的五代十国那些虫豸们,更是相当具有创意的发明了铁钱,甚至泥钱。

这些邪路历史上的人早就走遍了。

轮不到朱肆“突发奇想”。

杀豪强或许能够解一时之困,但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要想不断获得白花花的银子,只有通商外夷这一条路,从英法手中换取白银。

正好缅甸离大本营云南比较近,双方早就有过交流。

并且缅甸信佛,昆明一众寺庙在缅甸很有影响。

朱肆可以借助这些大和尚传教,渗透缅甸。

并且缅甸有条大金沙江,从云南境内发源,直通海岸,可以大大减少运输成本。

至于缅甸国王是否愿意,那就看谈的怎么样了。

先礼后兵。

冯双礼此人善于专营,让他对付缅甸那帮人恰如其用。

缅甸崇山峻岭,又多瘴气,以大明此时的国力,想要劳师远征,彻底征服缅甸完全不现实。

满清巅峰时期举全国之力尚且没有征服缅甸,大明现在主要精力又是在中原,想要强取那是痴人说梦。

而大明又是急需与外夷通商。

看似通商缅甸是一个空中楼阁。

但朱肆对于打通商路,依旧有信心。

因为他打算换地!

孟艮府甚至孟链司都可以割给缅甸(现在叫东吁国)又如何?

以此换得金沙江还有沿岸三十里的经营权,甚至不要求永久,只需要租借二十年即可,其中通商的利润甚至可以分润一些给东吁国。

如此丰厚的条件,不怕东吁国不答应。

若是不答应,打到他答应为止。

一边是丧师失地,一边是获得中华教化之地,并且坐拥金山。

东吁国王平达利是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选。

至于二十年以后,朱肆若还不能收复中原,征服东吁,那他直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当朱肆将他的东吁战略全盘拖出后。

换来的是疑惑与不解。

毕竟割地给外邦蛮夷,无论是李定国还是雷跃龙都不能答应。

区区蛮夷,武力征服即可,何须如此。

但是文安之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思考了很久才问道。

“敢问陛下,你能确保能在东吁接触外夷,并且确保能够获利颇丰?”

朱肆毫不迟疑的答道:“当然如此!”

文安之要了呀问道:“敢问陛下,你拿什么保证?你久居中国,如何得知番外之事?如何确保夷人有如此雄财,能够供养明国军需。”

面对文安之的质问,朱肆当然不能说自己是从历史书学的,但是这种家国大事,又是割土让利的事情,朱肆必须给他们一个信服的理由。

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件事情也推行不下去。

“我与天主教的教皇通过书信,还有锦衣卫,朕早在前几年就大量派遣出海,了解虚实,故而才成竹在胸。”

皇帝与教皇有书信往来,这大家都是知道。

之前为了让天主教出兵,朝廷都让皇后与太后都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并且还有外国名。

国难当头,大家都不是迂腐之人,什么儒家教化,什么传统文化统统滚到一边去。

骗骗外夷这种事情,大家都没有心里负担,

只是锦衣卫这个谎话说出口后,李定国顿时尴尬不已。

倒不是他识破了天子的想法,而是天子前几年为什么要瞒着他偷偷进行此事,怕还是对他有些不信任。

尽管现在君臣早就没有芥蒂,连成一心。

但这种事情公然说出,还是让他不自在与羞愧。

雷跃龙与文安之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情况,默契的不提此事。

同时心里也不仅有些嘀咕,天子如此韬略,早就在几年前布局了,为何要隐忍至今?若是他早拿出这些本事,孙可望也不至于背叛投清,后面局势也不至于如此岌岌可危。

甚至更早的时候,大明还拥有两广的时候,那时什么又没有李定国,孙可望这样的强人,为何也表现的那样懦弱。

这个问题不能深思。

朱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急忙找补:“这些都是教皇主动邀请,想让朕对他们更了解一些,朕只觉得是小事,迷迷糊糊就答应了!”

这个解释虽然经不起推敲,但多少是个解释。

现在百废待兴,几人没有那么多闲功夫琢磨此事,便只好接受了这个解释。

目前首订105,权当110了,更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