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农家状元郎 > 第389章 押宝下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楚王的品德和能力,陈平是不看好的。

同样的人还有很多,北大营的北军统帅常德元就是一个。

在京城发生政变之前,就频繁有来自宫中的人来到北大营,希望能探到常德元的口风。

这其中既有楚王的人也有永兴帝的人,只不过楚王明显对此更上心或者说更成熟一些罢了。

而作为掌握了大誉两支最强武装之一的统帅,常德元这个曾经在西军多年,现在又来到北军为帅,并且人在距离京城不远的北大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常德元并没有表明任何的立场,只说自己是大誉的将军,会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是迟缓了楚王政变的时间,问题在于即使常德元都这样做了,永兴帝也还是破绽百出,连最基本的皇宫都控制不住,让楚王如此轻易的得手。

这就怪不得常德元了。

尽管还没有永兴帝驾崩的确切消息,但根据多年的经验常德元可以得出结论,就算永兴帝还没遇害,也不会给他们这些外界的保皇党大臣什么帮助。

也就是说,从楚王在京城发动政变的那一天开始,不管是京城的保皇党官员还是其他州的地方官员,都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那就是如何面对已经通过政变夺取了大誉最高权力的摄政王楚王殿下。

常德元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想法。

“诸君,近日来京城动荡,传闻摄政王殿下与陛下之间有所不睦,起了些冲突,汝等以为如何?”

北大营的帅帐之中,身披耀眼甲胄手按宝剑的常德元目光沉稳的缓缓说道。

他话音既落,帐篷内瞬间变得悄无声息,坐在下手两侧的一众将校皆是低垂眉眼,没有半点动弹,好似石雕一般。

这一幕落在常德元身旁的南宫明眼中,让他觉得有些可笑。

明明是大誉朝数十万大军中拔尖的两支强军,这些北军将校却软弱如鹌鹑一般,对于这种问题都不敢回答,真真叫他鄙夷。

不过南宫明也没什么动作,因为他明白常德元既然问出了这话,心中必然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此刻试问诸将,只是在动手之前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得知京城消息的时候常德元就下了决定要做什么,至于现在询问诸将的举动,也并不是真的要问出个什么。

军中谁人倒向楚王这种事情他作为一军统帅焉能全然不知?

要真是那样的话,他又何德何能做这北军主帅?

帐篷内依旧是静悄悄,常德元见状不免有些失望,看来今天有些人要奔赴黄泉路了。

半晌时间过后,常德元缓缓将眼睛闭上,抬起右手猛地挥了下去。

伫立在他身后的几个亲兵顿时快步冲上前去,将几个一脸懵逼的将校按在了地上。

“楚王受先帝遗命辅佐陛下,而今却犯上作乱意图篡夺大宝,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本将试问尔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非天理邪?”

“汝等暗中与楚逆勾结,本将已给了机会却还不迷途知返,既然一心从逆,也只好军法处置了。”

言罢,没等几人反应过来,亲兵就押着他们出了帐篷。

听着帐外的嘶喊声,帐内的诸将面面相觑,然后纷纷开口向常德元表示自己忠君爱国的态度。

片刻后有人试着问道:“将军,楚逆既犯上作乱,何不趁其尚未坐大发兵讨逆勤王,将陛下解救出来?”

这个问题可谓是问到了关键点上,一说出来就引得在场将校点头侧目。

而常德元对此则是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胡虏在侧,不容我等轻举妄动,陛下安危,亦在楚逆手中,关于勤王一事本将自有定夺。”

和陈平一样,或者说陈平和他一样,在对待这种关乎天下大势与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常德元并没有急切的想要做些什么,而是选择隐忍不发,静观其变。

当然,这也跟他身在北军统帅这个关键位置上有关。

即使国内发生了再大的事,他也不能轻易做出决策,否则一旦北军因他而产生动荡,继而被北辽发现了破绽发兵南下,事情就远远不是内乱这么简单的了。

随着常德元的声音落下,帐内诸将逐渐平静了下来。

南宫明看着这一切,对常德元的观感改善了不少,他在想,常德元可能真的与老爷子说的一样,毕竟从西军调到北军来这些年,北军在其治理之下不说表现良好,但也没有玷污北军的荣誉。

要知道这还是在这些年楚王不断排挤的情况下,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南宫明重拾对常德元的敬意了。

只是,就大誉现在的局面,常德元是否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

楚王发动政变这事儿并没有被公开,或者说并没有被完全的公开。

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在控制了皇宫以及京城之后,楚王没有立刻高调的宣布他就是大誉的皇帝了。

而是先封锁了三天的消息,然后才召见群臣,表示永兴帝突发恶疾,现在不能临朝问政,于是作为摄政王的他顺理成章的接过权柄,开始有模有样的召开朝会,处理政务。

虽说这些把戏在满朝官员看来就像笑话一样,但对于天下的百姓甚至是京城的百姓来说,这说法纵使有些突兀,可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相比于楚王临朝,他们更不能接受大誉在短短一年之内换了两位皇帝这件事。

百姓愚钝,有时候并不是说百姓真的愚钝,而是他们知道自身力量微薄,不得不接受他人的说法,不管是强加的还是虚假的。

除了百姓之外,楚王若是想巩固自己这来之不易的权力,还需要得到两方的认可,一是北军,二是西军。

诡异的是,无论是北军还是西军都对此以沉默作为回应。

他们依旧运行着先前的体系,只是对于来自京城的命令不再像之前那般无条件听从,而是多了很大一部分自主决定的权力。

这自然让楚王很是不满,不过北军西军没有立即表示对他主政京师表示反对已是万幸,态度暧昧总比旗帜鲜明的反对要好。

京城,皇宫。

彻底掌握了京师以及表面上的天下之后,楚王俨然已经以大誉天子自居了,他一边派人加大力度对这两个边军,特别是距离京师较近的北军高层进行拉拢,一边开始正式的审视起北辽来。

“准备使者去北辽交涉,孤想知道这帮蛮夷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楚王翻看完手头的边疆急报后,神色有些不虞,对着身旁的宫人嘱咐道。

宫变的过程很顺利,外界对于他的做法也没有大规模的明确的反对,这让楚王志得意满,春风洋洋。

在他看来,要不了多久自己就能彻底的掌控大誉,而后进位大誉天子,加冕称帝。

毕竟,只需要处理好西军北军这两支边军,外敌内贼都不是什么难事。

想到这里,楚王不免咧嘴呵呵笑了起来,此刻的他全然没有再注意一个人,一个年轻人。

一个屯兵江州,在此之前于京师朝堂上大展风采的乾州农家子!

乾州,正兴府。

府城外的宽阔庄园里搭起了不少棚子,而在棚子下面则是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的工人,他们全都专注着眼前的工作,将上一个工位送来的产品做完自己的工序便送给下一个人。

整个一条流水线至少有十个人在参与,最后一道工序旁边的箱子里,则已经堆了不少生产完毕的产品。

像这样的流水线,庄园内足足有数十个之多,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

至于他们所生产的产品......

“嘭!”

“嘭!”

“嘭!”

此起彼伏的枪声响彻在庄园里,工人们似乎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弥漫开来的硝烟还没散去就又有新的硝烟升起。

何青选看着这些,心中的自豪感几乎要爆棚了。

因为这都是他一手创造出来的,虽然有陈平的帮助,但这对于他何清选来说,是难得的成就。

望着自己为之努力的心血正一点点壮大,将来更会发挥作用,使得大誉兵强马壮能够抵挡外敌不再受辱,甚至是收复燕云,重现汉唐荣光!

一想到这里,何清选便激动不已。

“按照这个速度,一个月时间就能生产出数百支火枪来,后续产量增加达到上千也是没问题的。”

何青选自顾自地念叨着,他在乾州搞科研有陈平的大力支持,所需的银钱以及材料这些东西,都有九龙堂以及天香阁负责,根本不需要他来操心。

到现在,终于是出了成果,又正好赶上国内局势动荡,这些新式武器只要送到陈平手上,必然是能够做出极大贡献的。

“对了,听说陈平在江州剿贼一直没有成果,不如将库存的火枪先给他送去?”

何青选正琢磨着,不过多时陈添灵便来到了庄园找到了他。

“公子在淮水大破白莲贼,将他们全部歼灭了!”

陈添灵送来的这个消息让何青选精神一振,然而不等何青选高兴一会儿,陈添灵就紧接着又说道。

“但是中州、建州又冒出了不少贼人,而且,而且...”

陈添灵脸色有些难看,声音也是断断续续,直到最后才将京师发生的剧变说了出来。

本来还为自己量产火绳枪而感到高兴的何青选骤然听闻这般噩耗,不禁有些难以接受,他待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怎的,怎的这么糟糕了?这样的话...”

何青选脑子有些混沌,话说到嘴边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因为他也不知道现在这种局面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一时之间二人唯有沉默。

片刻后陈添灵率先开口,挤出一抹笑容冲他道:“何公子不必想那么多,朝堂诸公总会有办法的,再说了不是还有公子吗?”

“呃,对,陈平,陈平,他屯兵在江州,现在正需要我们帮助。”

何青选重新打起精神,转头看向庄园内的库房道:“你快些把这些造好的火绳枪运到江州,有这新式武器在,我想多少也能挽回一些颓势吧。”

将事情嘱咐给陈添灵,何青选便再次将注意力放在了火枪上面,时局艰难,他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但作为圣人子弟,曾经读过的圣贤书让他无法对此视而不见。

即使身处草庐之中,亦要忧心国事,为国分忧!

陈添灵望着何青选忙活起来的身影,抿着嘴点了点头,接着就按照何青选所说的将庄园里已经造好储存的火绳枪尽数取出,安排了人手连夜启程送往江州。

而在另一边,陈平委托乾州知府杨谦在乾州招募的子弟兵也经过了短暂的训练整军出发了。

因为时间原因,这些子弟兵并不是从普通百姓之中招募的,而是优先选择猎户、屠夫、护院这种身强体壮,见过血有些武力的人。

当然,如果有江湖好手愿意投军效力,也是来者不拒。

所以,这批在乾州招募的子弟兵虽然人数不多,只有约莫四千多人,但相比起普通新兵要强上许多,只消经过一两场战斗,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兵。

当然,只有四千人并不是因为想要参军的人少,实际上整个乾州的百姓听闻已经官拜西南招讨副使的陈平要在乾州招兵剿贼时,都是踊跃报名。

原因也很简单,陈平的声望只是次要的,根本就在于这招兵的待遇好的吓人。

每月饷银三两,月底就发,而且一旦从军就有二十两的安家费,此外还能安排子女进入华庭书院读书,若有成就更是可以拜入江夏书院。

别说乾州本地的厢军了,只怕西军北军也不过如此。

至于为何只招了四千人,一是剿贼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二是选拔严苛,三是招人容易养人难。

要知道就连陈平手头的三千铁骑都是他来自费的,朝廷只给了个西南招讨副使的官职,其他的一概不问,或者说暂时也没能力过问。

光是三千人就够呛了,再招多点的话陈平也顶不住,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呐!

而随着这四千乾州子弟兵集训完毕出发前往江州,乾州的百姓也有种莫名的自豪,纷纷为子弟兵践行祝福,拿到银子的士兵与家眷更是全然没有奔赴沙场的悲凉,反而颇感荣幸,为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欣喜。

这一切,都被乾州知府杨谦看在了眼里。

尽管已经选择了站在保皇党这边,但杨谦的立场其实不是那么的坚定,他之所以选择站队永兴帝,原因也不复杂。

首先他出身江州,而江南的吴党官员这些年受到楚王支持的楚党打压一直不愿屈服,其次他和翰林院承旨谢既南有师徒关系,入仕以来也没怎么与楚党打交道,奉行的是敬而远之的理念。

再就是,他自从就任乾州知府以来,就对陈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分析认为陈平未来可期,而事实也如他所料,甚至说比他预想的还要出色。

而到了现在这种十字路口时,杨谦一直在犹豫该如何押宝,直到陈平以弱冠之年入仕数月时间出任西南招讨副使加兵部侍郎衔的时候,杨谦才有了站队永兴帝的念头。

或者说,是下注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