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神级文明回溯 > 第76章 低效传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3章 低效传输

很明显,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是不可能支撑如此庞大的生物圈运作的。

……

孙志勇句句没有提地球,但所阐述的东西却都是地球上的。

大家其实都能够听到出来。

他只不过是在借卡尔夫这个想象中的陨星古生物学家之口,来表达自己对地球古生物的一些看法。

那些枝叶硕大的植物和体型庞大的动物,其实就是说的地球的侏罗纪时代。

这一点,学生物学的罗艺娄倒是听得很明白。

当时学习古生物学课程的时候,“恐龙时代为何能够孕育出如此体型庞大的生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给出的共同结论是——那时候的地球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

巨大的体型需要巨大的能量维持这一点当然从古至今都不会改变。

这跟物理界的能量守恒挂钩。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其实损耗的巨大的,一般情况下只有10%~20%的转化效率。

也就是说,你吃一碗米饭,也能够能够顶多获取这份米饭20%能量。

而这份米饭由稻谷这种植物经过至少半年的光合作用慢慢累积才能产生。

可能一百个能量单位的眼光照在这些植物身上,才有顶多20%被植物储存了下来。

那么,两层能量传递换算下来,20%乘以20%,也就是0.2x0.2=0.04。

也就是说,人吃一碗米饭,只获得了当时4%的太阳能量。

这还是往高里算的情况之下。

实际情况远远低于4%。

这还是在食草的情况下。

如果是纯食肉动物,那能量的传递还要低一个档次。

这也“一山不容二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一个山上的能量传递,也能够养得起一只老虎,多了估计老虎会饿死。

根本没有那么多动物给它吃。

……

所以,基于这种生物界低能量传输的原理。

地球恐龙时代的盛景其实是非常夸张的。

有学者认为,恐龙时代的空气含量都和现在大不一样。

那时候空气之中的氧气含量估计在30%以上。

那时候海洋里的藻类和陆地上的蕨类植物制造了大量的氧气。

也正是因为氧气充足,才足以支撑恐龙那种庞大身躯的动物在呼吸之间满足自己庞大身体的氧耗需求。

而后来,经历过一场大灾变之后,地球空气之中的含氧量骤降,所以像恐龙那么大体型的生物不复存在。

只有鲸鱼这种对呼吸需求不是太大的海洋大型哺乳动物生存了下来。

而这场大灾变,大概率是陨石撞击。

地球上有很多明显的陨石坑,作为证据。

……

但除了恐龙时代的空气含氧量高之外,当时的地球整体温度也比现在要高得多。

熊国在2017年的时候,曾在靠近北极的冻土层之中外出过生活在4万年之前亚热带地区的猛犸象。

甚至,灯塔国也在南极冰层之下发现热带生物的化石。

……

很显然,那时候的生态圈和现在的生态圈完全不一样。

那时候的地球温度高,氧气足,才孕育出了匪夷所思的恐龙时代。

有学者认为,当陨石撞击地球之后,整个地球进入了“核冬天”。

恐龙们在“核冬天”之中被消灭殆尽。

之后,地球上的大气出现了“臭氧层”。

这是“核冬天”之后的产物。

当时陨石撞击地球时爆发的瞬间能量让地球大气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氧气发生了同位素“异变”,变为了“臭氧”。

“臭氧”上升,在大气层上部形成了臭氧层。

这样太阳紫外线不能再能够直接照在地球上,使得地球温度也降了下来。

并且,在太阳的紫外线被臭氧层遮挡之后,地球表面上的微生物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虽然这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体态最为渺小。

但它们对氧气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它们是促进那些恐龙尸体迅速氧化分解的“元凶”。

因此也产生大量的氧气消耗。

所以,地球的氧气骤降,再也无法孕育大型陆地生物。

恐龙时代也就此结束。

……

但仿佛从来没有人想过,恐龙时代时候的地球有可能和现在的地球不在同一轨道上。

……

而在孙志勇头脑风暴之中的“虚拟宇宙”中,三十多亿年前的陨星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星球正在远离太阳的事实。

考古学家卡尔夫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向陨星联合会提交了对陨星南极进行深层考古的申请。

……

其实在“气候变化研讨会”上,其他科学家对卡尔夫教授的研究成果给了偏肯定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根据大量的考古的研究,陨星上的远古生物文明仿佛是突然一夜之间就整体性陨灭的。

很多迹象证明这种灭绝是突然性的,且是全面性的。

这正是基于这一点,当时那位发明望远镜的先贤才提出了“冰彗星撞击”的假说。

而卡尔夫教授现在提出来的“陨星远离太阳”的假说如果成立,那样的话,陨星上的生物应该是慢慢灭绝的过程,而不是瞬间灭绝才对。

显然,卡尔夫教授的理论好像无法解释这一点。

于是有科学家半开玩笑地说:“或许‘冰彗星撞击说’和‘陨星远离太阳说’都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几十万年前,一颗冰彗星从太阳的方向对着陨星迎面而来,撞击在了陨星之上。”

“这场撞击不仅瞬间导致了陨星当时生物圈的灭亡,也将陨星撞离了原来的轨道,使其离着太阳越来越远。”

“冰彗星的撞击,就像一把台球杆,戳了陨星一杆。”

“然后陨星就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远离了太阳。”

“而那场撞击的余劲截止到现在都没有卸去。”

“陨星直到现在仍然还在逐渐远离太阳。”

“这样,陨星上即有瞬间被灭世一般的现象,也有陨星正在远离太阳的现象。”

“而且,根据我们天文部的观测,我们的陨星正在木星引力的拉扯之下,加剧这个远离太阳的速度。”

“如果我们陨星在木星的拉扯下到达某个位置,就会直接向木星坠落。”

“我们天空上那颗凝望我们的‘褐色独眼’已经向我们投来了贪婪的目光。”

“所以,可能留给我们陨星人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千年。”

能够在现场就总结出这种思路的科学家并非等闲之辈。

他便是当时陨星的科学联合会首席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