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回家上班 > 第17章 对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风情》的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

第一季十集,每周一更,连续十周,播到第三周时,于小航在台里办的一场直播中任嘉宾,她说:“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要当作国家地理来看。”

直播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同步进行,弹幕中,多人刷屏,“感动!”“美哉,壮哉!”“大美中华!”

说实话,陈雨为《风情》的成功感到高兴,如果说《风情》是她的孩子,她提供的卵子,于小航就是代孕,代孕完了,还做了乳母、养母。

但凡于小航对署名之事,做出一点点解释,对于陈雨之后的诘问,有一点点反应、回馈。两人不至于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太认真是陈雨性格的双刃剑。

是好闺蜜曾文文把直播间截图发给陈雨的,曾文文自然不会如陈雨父母,将第一集的每个字都看遍、吃透,她自然也不知道,于小航没给陈雨署名之事。

曾文文的原话是,“恭喜,恭喜,终于开播!你徒弟不错啊,这句话说的有水平,一看就是你的风格。”她指的是这句,“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看,要当作国家地理来看。”

这句不是于小航的原创,是第一次开全体成员会时,陈雨为片子,为团队定的调。于小航做了选摘和加工,陈雨当年在电视台三号会议室,站在方桌的尽头,目光炯炯对同仁们说——

“我们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做,要让观众有种看《国家地理》杂志的感觉,我相信《风情》最终能走出国门,成为今日中国的宣传大使。”

陈雨还拿她正在读的书,做类比——

“这几天,我又重读了一遍林语堂先生写的《生活的艺术》。昔年,《生活的艺术》,风靡海外,《纽约时报》曾写到:‘读完这本书,令我跑到唐人街,见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们的文化如此璀璨,怎样夸耀都不足为过。问题是,怎样夸耀?如何传递?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林语堂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来自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真正了解,以及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时的平和与平等。’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抱负。用小切口,用寻常食物,展现烟火气,传达中式审美,诗意人生。我们有资源,有途径,能向内,向外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好的内容,关键是如何把所掌握的,用合适的方式,正确地传播。”

那天,在会议室,所有人都觉得热血沸腾,都觉得要参与一件真正意义上“作品”的研发、制作。

陈雨看完曾文文的截图,打开直播间,于小航对着镜头正在演讲着当年会议室内陈雨的演讲,“创作《风情》的过程中,我一遍遍重读林语堂先生写的《生活的艺术》。昔年,《生活的艺术》,风靡海外,《纽约时报》曾写到:‘读完这本书,令我跑到唐人街,见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们的片子能不能做到这点?让中国人骄傲,让外国人羡慕,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陈雨打开手机,给于小航发微信,问她,有没有审过《风情》最终版的字幕,后期主创名单?名单中没找到我的署名,请问是失误,还是其他原因?

于小航没回她,就像今晚老方问陈雨,能不能在翱翔公司的片子上,加上于小航,陈雨对老方的态度。

不同的是,陈雨只是不理老方,于小航迟迟未回,过了一整夜,陈雨再发消息,“我想听一个解释”时,发现她被于小航拉黑了。

《风情》在播出第五周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京城饭店里,一时间招牌菜,都贴着“《风情》同款”“《风情》鱼包韭菜”“两次上榜《风情》”……

第五周播完,陈雨起诉电视台,关于《风情》署名纠纷一事,矛头直指于小航。

为什么是第五周呢?陈雨只深度参与了第一季前五集,她需要取证。她有和节目组的来往聊天记录、邮件,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片子,解说词字幕和她交的稿件完全一致。前期的策划案,包括在山城启动仪式的新闻、视频……

法院传票递交到电视台,法人代表不是于小航,但矛头指向必须是她。

案子没有走到正式审理那一步,庭外和解解决的。于小航主动添加陈雨的微信,陈雨拒绝了,她再打电话来,陈雨接了,三个字,“法庭见吧!”“我给过你时间解释的。”

事实上,《风情》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准备中,陈雨参与了其中三集的撰稿及策划,于小航原以为,有活儿压在这儿,有款没有结,后期陈雨一定还指望从她这儿接活,不会将事情做绝,挨欺负也就欺负了。

她不了解陈雨。

“是我的错,我一定会认,不是我的错,打死我都不会认。”陈雨对受托前来调解的苏凯说。

最后出面的是邢总,“陈雨,频道历史上,打官司不超过五起,今年是我在频道工作的最后一年,人生的最后一站,我将选择回大学教书。这件事是于小航的错,也怪我们监管不严,但希望你能成全我,别让我的职业生涯上有污点。”

陈雨和邢总,陈雨和于小航,三个人像师祖、掌门人和不肖徒儿的感觉,掌门人要手刃不肖徒儿,清理门户,师祖说,算了吧,看在我的面子上。

于小航在光华路18号院门口的畅聊茶馆约陈雨喝茶。

她眼中噙泪,粗厚嘴唇涂了口红,仍看得出白色脱皮,她的马尾又黑又重,她穿着红色毛衣,牛仔裤,戴着眼镜,像个女学生,和镜头前精明强干、穿着网格纹小黑裙的职场丽人不是一个人。

“雨姐,对不起。”她十指交叉,不停扭动。

陈雨不为所动。

“播出的没办法,没播的,都会在适当位置,给您署名。后期在别的平台播出时,前面几集,所有集都会补上您的名字。”于小航用了“您”,像她刚在陈雨部门实习时,称呼陈雨的那样。

“就这样?”陈雨端起茶杯,服务员前一秒刚给她倒上茶。

于小航心里突突的,陈雨不会讹上她了吧?“那……我个人需要赔偿点什么吗?您开个价。”她眼一闭,心一横。

“于小航,我觉得你还欠我一个解释,为什么?一个署名而已,至于搞到现在这么难看吗?只是一个署名。”陈雨放下杯子,一向含着笑意的圆眼睛,满是逼人的寒光。

“雨姐,你不知道我的难处。”于小航嘴角一抽,眼看要哭出来,她考虑周到,今天势必要演一出苦情戏,眼妆一点没化,不怕花。

陈雨往后一仰,找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沙发上,一棵龟背竹,养在白瓷花盆中,放在沙发右侧,如果从窗外看,龟背竹的叶缝里,陈雨对着梨花带雨的于小航,如知心姐姐听小妹妹聊情感故事呢!

确实,于小航正在诉说情感故事。

于小航这两年完成了几件大事,升职、恋爱、结婚、生子。孩子十个月,养在老公老家。

“我们这批,进来的时候,单位已经不能解决户口了。”于小航黯然。

“嗯,我们这批是最后一批。”陈雨点头。

“雨姐,你看你什么都有,你没有的,运气够好,也有了。”于小航凄然的笑,“我老公在外企打工,也没户口。你明白,孩子不在身边,猫爪子抓心的感觉吗?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打飞的回老家看她,这不是长久之计,未来就算她长大些,能来北京,上学怎么办?能上小学,还能上中学吗?能上中学,还能在北京高考吗?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北京户口这么重要。”

“和《风情》什么关系?”陈雨脑子飞快地转。

“现在,靠积分能落户。”于小航简短的说,“获个国家级别的奖能加十二分,加上,我肯定能落户,孩子跟着能有北京户口。”

“好好干,在这样的平台工作,获奖不是难事,我二十八岁,就得了国家奖。”提到孩子,陈雨面色温和些,事业、学业上顺风顺水的她,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雨姐,不是每个人都有你的才华和运气。”于小航微微一笑,“听说你十六岁参加高考,还是高考状元,后来保研上岸,你一进台,邢总便视你为亲信,你出道就遇到大项目,正如你所说,你28岁就获了国家奖。你嫁了北京人,你老公在正正经经的体制内单位工作,你早早买了房,你的父母常年在北京为你看孩子,你的孩子从小享受着正宗北京人的待遇。”

“于小航,你也是名牌大学毕业,你的条件不差,如果不是挑,你早早就恋爱、结婚了、早早安家。我们的平台一样,机会均等,我从来没有,相信邢总及其他同事、领导也不会吝啬给你机会。”陈雨在于小航的话中,听出她的自卑和对自己的嫉妒。

“是,我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我高考复读了三年。我是单亲家庭出身,我爸和我奶奶是对我最好的人,他们都已经去世了。我妈妈不爱我,只知道找我要钱,贴补她后来和别人生的弟弟,我娘家没有任何人能依靠,我只能靠我自己。”于小航不知是有意卖惨,争取陈雨的同情,还是找到一个出口,趁机发泄。

“我妈妈从我上小学时,就和隔壁厂的一个男人偷情。有一年我中考,出考场,我看到我妈,我当时想,我妈妈怎么会来接我呢?我在她心里并不重要啊,我挺感动迎向她,后来,我才知道,她要和那个男人开房,用来接我出考场为借口。我考试的地方和我家很远,她只有用这个借口,才能合理出门住酒店。”

“雨姐,你大概还不知道吧,我实际年纪只比你小两岁。我复读三年,高考前,找人改了身份证,怕以后不好读书、就业。大学毕业,我一边读研,一边打工养着男朋友,全力协助他全职考研,他考上了,研二申请奖学金出国,从此再没消息。”

于小航从包里掏出烟,她抖一抖,抖出两支,她递一支给陈雨。一如曾在一个部门时,彻夜开会,讨论工作时。

“对不起,这里不许抽烟。”服务员小妹穿着淡绿衣衫,拖地长裙,飘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