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梦回古代看我怎么生活 > 第115章 女学之辩:舌战群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女学之辩:舌战群熊

“世人常用:某某人长于妇人之手,来嘲笑男子犹优柔寡断,没有见识。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汉书·景十三王传》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局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周成汉昭论》~~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抱朴子外篇: 卷四·崇教》~~贵游子弟,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忧惧之劳,未尝经心。

《陈书·本纪·卷六 - 后主》~~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

《***集·平台秘略论十首·孝行一》~~论曰:昔之列桐圭,建茅土者,非一君焉。至于孝思可称,仁风茂着,存乎缃牒,十一而已。岂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膏肓积乎骄慢,情奔沦乎嗜欲?呜呼!有国有家者,可不诫乎?

《*会要·卷四》~~**十三年,黄门侍郎刘*上疏曰:太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常识忧惧,无由晓风俗。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是故周储上哲。思望奭而加裕。

《**奏议集录》~~古人有言曰:千里之步,始于足下;九仞之山,起于一篑。言在乎为之、熟之而已矣。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太仓精粒为之食,御局绫锦为之衣,左库之钱供其费用,下民之力给其役使;夏不知暑,冬不知寒,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苦;颐指气使而左右趋风,叱撝诃而鬼神惊惧,视公侯之爵轻若纤尘,俯望重之贤皆出己下;有酒如渑,有肉如陵,目厌于姬妾之艳,耳喧于丝竹之声,真兜率之天人,蓬莱之仙子,处贵而不自知其贵,宣骄而不自觉其骄,自中人以下,鲜有弗移其性者也。

《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嗣位诸王,又皆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无不广置田庄,放情酒色。……”清欢一一娓娓道来。

曾经,作为优秀的文科生,这些典故真是信手拈来。

大众再次被周清欢的才学折服。周清欢讲的这些,有些他们知道出处,有些根本闻所未闻。但说的无一不是深有道理。

“小友说的这里,不恰恰正是论证了女子不堪担负重任,只需负责好份内之事即可。”老者提出疑问。

“老先生,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生于深宫之中……

鲁哀公空有心志,却无治国安邦才能。即没有识人之明,也对人才缺乏信任。对贤圣:生不能用,只会死而诔之。不能正确任用贤人,才是最终导致国家沦亡的重要原因。却甩锅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

汉献帝之所以没有作为,究其原因,就是隔代抚养由董太后照顾,身边全是宦官、宫女。而且在年少时被扶持登基成为傀儡皇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软弱,胆怯的性格。一生都是被强臣欺压。这也与其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吃不得苦,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有关。

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着,好生戒杀。”此指后主在女人中间长大,性格比较宽容敦恕,不轻易颁布严令峻法,有好生之德,力戒杀戮。这是他自己性格的原因,也与责任感不强,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有关。

后,有人评李后主: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好的词人应该具有赤子之心,需要真诚才能作出好词。而李煜生在深宫中由妇人抚养长大,养成了真率,善感,高雅,多才的性格,这是他不能成为一个好君主的弱处。但是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保留赤子之心,又是作为一个词人的优点。孰好孰坏,塞翁失马。

综上所述,无论是君王的悲剧也好,臣子的忠谏也罢,除了“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试问哪个贵族孩子不是由母亲抚养长大?就算母亲亡了,也是嬷嬷,丫头伺候着……不能成为好君王的原因完全不能归于这种带性别歧视的借口,责任感的缺乏,养尊处优,没有经过磨砺,性格有缺陷,亲小人远君子,没有远识,不会治国……才是亡国的原因!”

对于国家大事,此时的人,还处于谨言慎论的状态。也只有周清欢大刺刺的拿来就讲,虽然不涉及当朝,但毕竟是皇家之事,一个不小心,后果难料。

一时,厅内缄默讳言,一声不吭。

无觉自己提到敏感话题的清欢,看看司马纵,司马纵无声口语:“厉害,牛!”

看看韩稚月,只见他微微点头,示意她继续。

这是让自己唱独角戏来了!

心中暗怪这大小两狐狸拖着自己搅合进这浑水中来。

反正该得罪的人早得罪了,索性继续下去吧!

“先生们应该熟知戍边的军人最难的事:自古忠孝难两全。

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自古以来就是军人两难的抉择。一边是自己的国家,一边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当必须从两者选其一时,再果敢的人也会犹豫不决。

忠孝都不能两全,生养的父母都无法尽孝,那自己的孩童呢?有机会教养吗?那抚育孩子的重任,赡养老人的责任不还是落在女子的身上?

刚才也说了,“男主外,女主内”说明男子可能无法兼顾内外两宅。男子负责挣钱养家,女子负责内宅一应事务。内宅也包括孩子的教育。

上面说到长于妇人之手的男子:不是骄奢淫逸,就是见识浅薄,成不了大事…~

但史上又有多少圣贤是在单身家庭长大的?

一代儒家至圣先师,是由寡母亲艰辛带大的。

孟母三迁,是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使孟子终受熏陶,学精六艺,终成一代人儒。

还有

欧母画荻,

岳母刺字,

陶母戒子。

一个家庭,没有父亲,身为弱女子的母亲,就能让孩子成才成圣。请问在座的先生们,有哪个圣贤是单身父亲养出来的?不能说一个都没有,但是很少吧!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取代,非常巨大的。

有格局的母亲会因势利导给孩子指引方向。

为什么深宫的女子养不出贤德的君王。而市井之妇却培育出贤德圣人,因为她们的母亲不止有远识,而且辛苦度日,事事亲为,见识多,有格局。

但,有多少家庭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即不用让孩子吃苦,还能让孩子成才,就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这时候就得看母亲的三观和远见以及对孩子正向的引导。

深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大家比我懂的多。从另一侧证明,困于后院,女子难以有什么见识,只能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跟不上社会与时俱新的发展,就无法做出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理念

五六岁之前,对孩子来说母亲是一切,

到七八岁后,做父亲的也要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来,身为表率,给儿子指明方向,为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亲有大的格局,开阔的视野,能随时考察、纠正孩子的道路,就能使孩子走的更顺更远……

经我的老师多年观察研究,女子小时候,会以父亲为榜样,她崇拜的第一个男人,其实是自己的父亲……虽然很多女子并不知道。可见,父亲对女子的影响。

所以对儿女的教育,父母都有责任,母亲最为重要!

君当记,教育男童,教育的只是一个男童;但教育一个女童,教育的就是一个家庭和她的下一代。

若是都抱着女子早晚是别人家的,花钱费力的培养出来,也是给别人家培养的,那你家娶来的也一定是人家泼出来的水。

一个家是否幸福,是否和谐,是否“行移致远”,要看女人!

至于妻子对丈夫的影响就无需多说了。

还有,世俗规矩是需要打破的,时代不一样,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是生活中的智慧和精华。但也有一些陈规陋习,做为后人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人做事最怕墨守陈规,抱残守缺。要顺应潮流开拓创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才从母系社会慢慢转为父系社会。母系社会,食物的来源主要靠女性的野外采集获得,因为女性比较心细灵活,更容易获得食物。只有一小部分靠男性的狩猎获得。可以说是女性养活了整个氏族。

之后,由于狩猎工具的改进和农耕工具的出现,男子比女子身体壮力气大,在狩猎和耕作上有比女子先天的优势,所以父系社会慢慢取代了母系社会。由于男性在氏族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成为社会的主宰,女性便逐渐成为家庭附属,才使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并被剥夺了独立,受教育等权利。

难道女性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真的是指女人不需要有才华,也不需要有能力,只要在家相夫教子,便已经算是有德行了?

我老师对我讲,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女子虽然很有才华,但却不自炫其才,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依然自视若无,没有把自己的才能放在心上,对待他人时仍然抱着谦虚的态度,没有把自己的才能当作骄傲的资本,这样的女子才具备真正高尚的德行。

而且这句话应该有两联~

上联是:

男子有德便是才。

下联才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两句话的深意,我就不在众位先生面前卖弄了。

以上仅是个人粗陋之见,仅作为个人看法,就如刚才那位先生所言,真看不惯女子抛头露面识字读书,约束好自己家的小娘子就行。还是那句话:各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人家瓦上的霜都不管了,就别管别人家女子上不上学。要是我,我才懒得闲吃萝卜淡操心。

要不是今天韩院长与司马教谕把我架在了这里,我都懒得说这么多。……”

这就是后来史上有名的“女学之辩”。

等以后,秦仲殊得知后,极其后悔自己没有亲历这一幕,没有亲眼目睹清欢舌战群熊,意气风发的飒爽英姿!

这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刻,竟然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