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郡军只要没有死绝,那些脏活累活吃力不讨好的破事还得摊派到他们头上。游击将军多半是靠不住的,真要找个主心骨,这位徐校尉倒是个不错的人选。至少跟着他,打起仗来痛快不说,还不用担心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待郡军剩余人马尽数收拢回拒北城,苏无名并未对他眼中的这些乌合之众有任何改观。反倒对天狼军的战力起了轻视之心。毕竟这五万青云郡军虽是败退,战果却是须弥陀国进犯北境以来最为显赫的一次。

军报上一众校尉更是将带头出击的那位七品致果校尉,比作了青云神将,以区区八百骑军,生生砍下白狼军帅旗,逼得须弥陀国那位淳亲王麾下大将呼延玄铭,都差点身陨赤云峰下。

他虽贵为此次统军出征的最高统帅,也不好在明面上压低徐宁远战功,青云开国皇帝赵破奴崛起于微末之间,对底层军卒的境遇很有体会。因此兵部核定军功时程序极为严谨,各部将领都要到京城述职,对军功评定有异议者,甚至可亲至军法司上诉。

如此一来,只要郡军中有人活着,他便不能抹杀此次战事中,带头出击的这位小将的军功。

既然要说实话,身为主帅的苏无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做此决策的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决议当日,若不是自己力排众议,命郡军单独出击,此时是何结果尚且难料。经过他的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北境最高统帅的军报也递了上去。

苏无名的军报之中,自然没少贬低天狼军的战力,两倍人马对上郡军都没占到便宜,即使他一贯的打法不擅长主动出击,却也有了与须弥陀国主动决战的想法。

如此一来,郡军的功劳也会被削去几分,反正这些人也不是他苏无名的嫡系,得到朝廷的封赏再多与他也没有多大干系。在天子眼里对手的强悍与否,从来不是他需要去关心的。只要战事结果能如他所愿,须弥陀国这些狼子野心的贼寇能被打退,北境三郡之地能顺利收复,其他的事情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没过多久,兵部的那道嘉奖令,便送到了西疆。此次兵部评定战功,综合了各级将领的军报,又是北境长久以来第一次战损相当的对战。首功便算在了徐宁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七品致果校尉头上,朝廷封赏之重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首次随军出征,徐宁远的军职,便从正七品上的致果校尉提升到了从五品上的游骑将军。品阶甚至高于那日率军出征的游击将军肖汉鼎半阶,苏无名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暂且忍下。

只要郡军还掌控在他的手下,一切都还来得及去弥补。一个军中没有半点根基的小小校尉,做了游骑将军又能翻出多大水花。

原本就亲近徐宁远的一众将领,神情皆有振奋。一起经历了生死大战,也算得上是有过命的交情了。今后再有战事,有了徐宁远这个主心骨依靠,郡军说不定能有出头之日。

接下来的战事走向,完全背离了苏无名最初制定的方向,青云大军放弃死守拒北城,这位统帅为了给自己的亲信多赚些军功,直接摒弃了上次战事打出奇效的郡军。选择以十五万禁军兵力直面天狼军,而新晋游骑将军徐宁远与游击将军肖汉鼎则奉命坚守拒北城。

完颜宣宝不知从何处探知了青云禁军的动向,三十万天狼军倾巢而出,将十五万禁军围困在赤云峰下的一处河谷之内。

须弥陀国这位声名不显的淳亲王,远比想象中要难缠得多,即便早早占据了巨大优势,也不愿贸然出击,他要将青云国这支禁军,围困到再无半分斗志,才会选择与之决战。

苏无名所带军资粮饷最多也就能支撑一月,而天狼军身后的赤云峰大营中,储备着从北境三郡之地掠夺而来的巨额财富,僵持上一年半载也不会有此困境。

当时在苏无名准备率军开拔前夕,郡军各部将领都曾前去劝阻,天狼军战力卓绝不可小觑,可这些话落在心高气傲的禁军将领耳中,无异于是在打他们的脸。世人皆知青云禁军乃青云皇朝军中精锐,区区郡军岂能与之同日而语。既然郡军都能以少敌多,那须弥陀国的这些野蛮贼寇又能强得到哪里去。

两位留守拒北城的五品将军,多次劝谏无果,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任由苏无名将十五万精锐尽数带走。

很快主力被围的消息便传到了他们耳中,游击将军肖汉鼎当即便决定要亲率郡军前去救援,官阶高过他半级的游骑将军徐宁远,与他的态度截然相反,立主坚守不出,应当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加派人手增援拒北城。

游击将军肖汉鼎当即大怒,痛骂徐宁远公报私仇,视袍泽安危于不顾。徐宁远并未与之争论,而是当着留守郡军各部将领的面,在舆图上标注了完颜宣宝各个位置的驻兵情况。这些日子他老是寻不到人影,为的就是亲自探明天狼军的虚实。徐字营化整为零,尽数派出铺在赤云峰下,总算将完颜宣宝的意图探明。

这位淳亲王之所以围而不攻,等的就是拒北城空虚之时,好不费吹飞之力攻下这座南下门户雄关。明面上三十万天狼军尽数驻扎在赤云峰下,暗地里却又抽调出五万精锐,藏兵于拒北城西的沃伦谷中。只要郡军离城驰援,用不了半日,这支伏兵便能将拒北青云城上的旗号,尽数换作他们须弥陀国的亲王旗号。

肖汉鼎懊恼自己险些铸成大错,真要失了拒北城,青云皇朝的半壁江山危矣!

须弥陀国一旦撕开这个口子,日后便可以拒北城为枢纽,进可直取青云腹地,退可据守雄关。又有北境三郡的马匹产地做后盾,只要须弥陀国统军之人不是草包,用不了多少年,便能将骑军壮大,彻底成为扎在青云皇朝北境的巨大威胁。

肖汉鼎知晓自己误解了面前的青年将军,诚心向徐宁远告罪,对这位后辈的才干远见心悦诚服,自愿将麾下八千士卒交给他来指挥。

眼看北境局势不容乐观,瞬息间恐有大变,越来越多的将领开始把手中兵马,交到徐宁远手中统一指挥。

面对完颜宣宝这样的对手,拘泥于常规战法,只会处处处于被动,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可建功。徐宁远既然已经将拒北城中绝大部分郡军的指挥权捏在了手里,自然要强化自己的军中的影响。在征得各部将领的首肯之后,四万余下郡军,加上北境三郡收拢而来的两万游兵散勇,共计六万人马全部打乱之后,再从中挑出两万精锐加以训练磨合。

又在拒北城中故意放出风声,朝廷不日之后将会再派遣二十万大军前来驰援,稳住军心的同时,又让完颜宣宝多了几分忌惮。

半月之期一晃而过,再拖下去真等到粮草耗尽之时,十五万青云禁军迟早会沦为天狼军的刀下亡魂。苏无名肠子都快悔青了,只恨自己刚愎自用,没有听从部下劝阻,以至于落到了如今这番田地,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走。

在军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逃不过天定的命数。血红色的眼珠,死死的盯着桌案上的舆图,想要摸清楚天狼军的弱点。可惜完颜宣宝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整个天狼军的阵形如同铁桶一般,青云大军的十几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

唯一能指望的便是留在拒北城里的这数万郡军了,朝廷派兵支援铁定不可能立马到位,总得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能从其它驻军卫所调兵。别的暂且不论,光是粮饷军械的筹措就得花费大把的时间。

北境局势糜烂,本就是一个烂泥潭,一旦涉足其中,再想从中脱身无疑是难上加难。二十万先遣大军真要血本无归,连带着青云皇朝的根基都会有所动摇。为了阻挡天狼军,天子已经动用了禁军,再动用其它力量,则需从长计议。

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就遍布朝野,有利可图之时,自然谁都愿意从中分得一杯羹。真到了局势不稳胜负难料之时,想再从这些人的虎口铜牙里,拔出一兵一卒比登天还难。

相比犹如困兽的苏无名,拒北城新的掌权者徐宁远,这些日子算是忙得焦头烂额。

战场上两军对垒,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两边都在等一个出击的机会,徐宁远盯上了完颜宣宝埋在沃伦谷内的五万伏兵。完颜宣宝自打围住了青云皇朝这支主力禁军,便将目光钉死在了拒北城这座北境第一雄关之上。

按理说一旦主帅被围,留守军队若不去发兵救,日后必定会被秋后算账,安上见死不救的罪名。完颜宣宝这招用在北境其余三郡,一向是无往不利,到了拒北城却没了半点用处。

半个月都快要过去了,拒北城里的守军依旧没有半点想要出城救援的意思,就像是全然忘了主帅还被围困在赤云峰下一般。

完颜宣宝早就得了城中探子传回的密报,如今城中掌权之人,就是那位差点斩杀了呼延玄铭的青年将军。联想到之前青云统帅将这些人当做炮灰,送到天狼勇士面前引颈待戮,守城郡军不肯救援也算情有可原。结果虽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可青云皇朝军方这两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必然埋下了不小的嫌隙。

搁在平日里,碍于统帅的权威,还能将这些不满给压下来。如今整支禁军队伍危在旦夕,就连主帅能不能活着回来都尚且难说,谁还会去在乎他们的死活。

一连串的变故下来,让完颜宣宝的好算计落了空。混杂在拒北城里的探子,好不容易突破封锁,传来的另外一则重要消息,实打实的让他有了迫切拿下拒北城的心思。

据探子回报,快则十日迟则半月,青云皇朝的大批援军,便会抵达拒北城。有了苏无名这个先例摆在前头,青云大军必然不会再与天狼军主动决战。这样长期僵持下去,只要平衡不被打破,两方中的任意一方都难以奈何得了对方。

攻不下拒北城,须弥陀国再想挥师南下,无异于痴人说梦。等援军赶到之后,即便青云大军战力不如须弥陀国。只要有此雄关作为青云屏障,天狼军就算将此城再围困上数载,也不见得能有突破壁垒的机会。

完颜宣宝甚至在某一刻动了全力攻下拒北城的心思,想要将大军一半以上的战力用在此处。可三十万天狼军此次出征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将北境三郡之地牢牢掌控在手中。

若攻城损耗的兵力太多,以至于之后无法应对青云大军的反扑,保不住北境三郡之地,等他回到须弥陀国,朝堂上那些如同豺狼虎豹般的政敌,可不会放过这个从他手中夺权的好机会。

贵为淳亲王又如何,深得国主信任又如何,权利斗争的残酷,身在皇室他看得比谁都多,也比谁都清楚。国主的位置只有一个,哥哥坐得他当然也坐得,都是打一个娘胎里出来的种,凭什么早出来的就能当国主,晚出来的便要做一辈子好臣子。

平日里对他恭顺有加的这些好侄子,真到了图穷匕见的那一日,岂能容得下他这个位高权重的叔叔把持朝政,迟早要把刀子架上他的脖颈,才能安安心心的坐稳那把椅子。

多少心怀远大志向的一时俊杰,被权力所掣肘,完颜宣宝只恨自己生不逢时,未曾登上国主宝座,为须弥陀国建下不世之功。此次出兵他早就筹谋多年,笼络党羽上书数次才征得国主首肯,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用积攒了十几年的家底去冒这个险。没了三十万白狼军作为倚仗,回了须弥陀国他就要做回那个,空有爵位的闲散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