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姜月听老太太想要卖年前炸的小零嘴,有些诧异。

继而就开始在脑海中扒拉关于凌河镇逢会的事儿。

凌河镇的逢会是二月二,一共五天,那是凌河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十里八乡的商贩农人都会凑个热闹。

会上还搭戏台唱大戏,表演杂耍的,卖各种小食的,总之人流量非常大。

“当然可以,有五天会呢,咱们可以趁着这几天多做些,到时分几个地儿吆喝卖。”姜月对老太太的提议很支持。

说干就干,二日一早,老太太先是去馒头坊安排下活计,又让老爷子坐镇,就兴冲冲回来了。

十五过后,家里的猪照旧由大铁媳妇照看。

赵翠英妯娌仨这会儿手头也没啥事,吃过饭把堂屋灶房都规整妥当,就等着婆婆发话。

她们可是听说家里又要做吃食买卖,得益于前几次的收益,几人都摩拳擦掌,干劲十足,都想早点把花出去的银钱再赶紧挣回来。

老太太让儿媳们把面粉拿出来,一应用到的菜籽油并芝麻也收拾出来。

收拾完这些,姜月也从豆腐坊回来。

“月娘,快来,咱们先炸麻叶还是麻花。”老太太见姜月进来,忙招手。

麻花要用发酵的面做,又不能发的太过,影响口感,麻叶就无所谓了,用死面和上芝麻,擀成薄薄的一张皮,切成一块块的,炸出来的才焦脆咸香。

赵翠英在姜月的指点下用芝麻加盐一起和面。

家里开着馒头坊,啥样的发面都不缺,陈氏问过姜月发面开到那种程度最好,得到个确切答案就转身去馒头坊取面了。

另有炸豆壳,糖酥之类,也都是听着麻烦,正在动起手来也就那样。

这些偏精细一点的活儿被叶氏接下,她灶上手艺一向好,手上也有准头,有时姜月说的比较模糊的地方,她也能琢磨出大概。

几人风风火火一直炸到二月初一,期间姜月还央求便宜爹去趟长沣镇,同程家粮油铺的老板商量挖果树的事儿。

程老板果然大方,言是他家果园的果树,只要姜月看得上只管挖走,这几年果树虽也结果,但大多涩口,水分也不多,别说靠着卖水果得些银钱,每年还得请一些有经验的农人帮着打理果园,可谓劳心劳力还贴钱。

若是都砍了,他又舍不得,好歹也养了几年,里面也倾注了心血。

这回姜月若是真能包圆,他也不用听家里婆娘唠叨了,到时果树都挖走,他找人把树坑填平,再上些粪肥,还能补栽一季油菜。

姜月知道有这缘故,也很为程老板的大方高兴,转日与老太太几人去凌河镇摆摊时,把收拾出的一份礼物交给姜大江,让他今儿去挖果树时带与程老板。

姜月和姜老太太并赵翠英妯娌仨,天还蒙蒙亮就推着板车从家里出发,

五人看着满车的麻布口袋不禁有露出微笑,希望这些小零嘴今日都能有个开门红。

几人推着板车行走在同样凌河镇的乡路上,这会儿天已慢慢大亮,路上有零星的行人,有挎着竹筐赶会的村妇,也有同样推着板车的商贩。

陈氏的性格颇有些见面熟,和谁都能搭两句话,姜月也就知道那些妇人带着的竹筐里人一些家里攒下的鸡蛋,趁着逢会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推车的小商贩则是卖浮子茶,也就赚个辛苦钱。

几人结伴很快来到凌河镇,进入凌河镇就要热闹许多,因着时辰还早,一眼望过去镇上倒是摊贩比客人要多的多。

进入凌河镇各人自有去处,卖鸡蛋的妇人挎着竹筐就去镇子最外围的草市,先同几人道别。

接着卖浮子茶的一对老夫妻也推着推车往十字路口的一处空地走去。

“我闺女女婿给我们占了地儿,这便去了,老姐姐若是没地儿去,可与我们一道。”老妇人热情相邀。

一路上她也打听过,这家人卖的是一些油炸的小零嘴,和她家的生意不冲突。

“不了,多谢老妹妹,我闺女在那条街上也给我们留了地儿,我们这便去了。”老太太抽搐着嘴角,从善如流。

“娘,不如你和大嫂还有他三婶去大姐的铺子那处,我就跟着婶子一起,借点婶子家的地儿,这样也卖的快些。”陈氏开口建议道。

“也成,我这里也用不了这许多人,月娘是跟着我,还是跟着你二婶一起。”

“我和二婶一起吧,到时候二婶掌称,我也能帮着算个账,收个钱。”姜月无所谓跟谁一起,左右她也是来瞧热闹的,这处地儿正在路口,人流量想来不错。

“遭了,咱们只有一杆秤。”老太太懊恼道。

“无妨,老姐姐,我们板车上也有一杆秤,平日都是买浮子茶的人多,买米酒的人少,我们共用一杆秤,想来也拉扯的开。”老妇人含笑建议。

姜老太太谢过老妇人,又交代陈氏几句,无非是两家若都用秤也紧着老妇人用等话。

姜月和陈氏把板车上一袋麻花和一袋糖酥般了下来。

她俩在老妇人夫妻俩并两人闺女女婿,把车上火炉并一些大盆和碗勺都卸下来后,把板车给借去用。

从方才的谈话中得知老妇人夫家姓王,她的闺女女婿则早把桌椅都摆布好了。

两人的摊位上是满满一锅烧开的水,简易搭成的案板上则是肉浇头,并几样素浇头,一张桌子上还放有案板并擀面杖,看样子是卖汤面的。

王婶的闺女见姜月打量自家的摊位,冲姜月和善一笑。

姜月也回以一笑,接着看向引炭火的王婶。

“王婶,你家的秤我先用用吧,趁着这会儿没人,我先一斤斤的称好一些,待会儿若有客人要,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王婶这会儿手都被占着,见自家老头子正在和女婿归置盛麦仁酒和米酒的盆。

忙冲姜月道:“就在那个口袋里,你自去寻。”

姜月果然在装有干茅草的口袋里找到秤。

“二婶,你认识秤吗。”姜月虽也认识秤,但她一向没用过这玩意,称起来不免笨手笨脚耽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