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姜月这会儿才反应过来老大夫口中的雀蒙眼可能就是现代说的夜盲症,原谅她从来没有遇见过夜盲症患者,更没听说过啥雀蒙眼,不过若真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引起的后天夜盲症,那问题确实不大,姜月舒口气,真诚谢过老大夫。

她们没有拿药,老大夫只收取三文钱的诊费,耗费老大夫这么长时间,姜月交钱给柜台伙计的时候颇有些不好意思。

这老大夫确实有一把刷子,名医难碰,姜月索性把赵翠英和姜老太太都按在椅子上,让老大夫看诊一回,有些寻常看不出的暗疾早些调理,以后也能少受病痛,没病没灾就更是皆大欢喜。

老大夫看诊一遍,两个人都有些不大不小的毛病,赵翠英体虚宫寒,老太太则是寒气入体,还有一些早些年过度劳累积累的暗疾。

按老大夫所说只能先吃着药慢慢调理,对症下药每人包了几包药,姜月又借老大夫的纸笔写下一个药方,让老大夫也帮忙配下药。

老大夫看过方子,见上面的药材多数是拔寒气除痹痛的,就把药方交给取药的伙计配药。

她们开这么一大包药,一共花费三两银子,这也是因为赵翠英和姜老太太的药里加了补身的贵重药材的原因。

每人手提一大包药,伙计还十分细心的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把药包区别开。

见又有病人进门,几人也不在此碍事,又殷殷谢过老大夫方辞别出门。

坐到马车上,姜老太太看着车里的草药包,想着花费出去的三两银子,心不禁抽抽疼,开始絮絮叨叨这药太贵,她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做什么还浪费这个银钱。

见婆婆如此说,赵翠英也后知后觉跟着心疼起银钱,拿一双微红的眼睛歉疚的看着女儿。

看着这婆媳俩如出一辙的痛心模样,姜月哭笑不得,忙正色道:“家里的日子才好过起来,阿奶就不想再多享受几十年,这时候用三两银子能调理个七七八八还是简单的,过得几年纵是我们家财万贯,病入脏腑怕是花费十倍百倍的银钱,也不如这一碗药来的效果好。”

最后以一句:“不要想着省小钱以后花大钱。”而告终。

这些道理婆媳俩不是不懂,钱也花了,药也开了,只求把所有剂量喝完能药到病除吧。

“那后面两家医馆我们还去吗。“赵翠英有些纠结,这个医馆的老大夫给了她无限的信心,她有些怕后面两家医馆给出不同的结果,那让她苦命的星娘如何承受,又怕一时的讳疾忌医又耽搁了女儿的医治。

姜月不知她这么几息功夫就如此愁肠百结,只道:“当然要去了,都看过一遍,也省的回去想起来后悔。”

房米听姜月说去下一家医馆,就驱着马车赶往下一家医馆,两家医馆距离不远,只隔了几条街,这家医馆名字和济仁医馆仿佛双胞胎,厚重牌匾上雕刻着济世医馆四个大字。

这次看诊的大夫是个略微年轻的大夫,四十岁开外的年纪,身边还跟着一个记录脉案的年轻大夫,姜月看他的眼睛满是对医术的渴求,就知这还是个没挂牌问诊的年轻医学生。

她们这次有了方才老大夫处的经验,又对星娘的眼疾有了新的了解,更准确的把星娘的症状形容出来,和老大夫一样,济世医馆的大夫听过她们的说辞,只是作为参考,还是主要对星娘做一些实验和提问。

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结论都是雀蒙眼,不同的是,这个大夫开了五剂草药,姜月接过药方见那上面有一些自己知道的药材,皆是主明目的,也没提出质疑,结过银钱便让伙计抓取药材。

出了药铺的门,姜老太太就忍不住道:“这大夫还是年轻了些,还是方才那个老大夫看着更有经验。”

赵翠英也点头附和,至于当事人姜星娘她看着那一大包药材就皱着眉头,也同意阿奶的说法。

姜月嘴角抽搐,果然中医这一行,不管哪个世道,那都是越老越吃香。

房米这次没再询问,待四人坐稳后,就一甩马鞭,往最后一家医馆驶去,最后一家医馆名字倒是换了风格,黑金描边同济堂三个大字。

里面颇是宽敞,供职的大夫有好几个,一进门就有伙计询问看什么,待听说是眼疾,就把她们领到一个房门前,让她们稍等片刻,里面的病人出来她们就能进去了。

这同济堂的经营模式和方才两家医馆区别很大,姜月四人只觉新奇,很快,里面的病人拿着药方出来,姜月几人忙进去。

这里的大夫比方才济世医馆的更年轻,三十出头的样子,眉目清雅,颇有医者悬壶济世的风姿,一番实验对答后,给出的结论和第一家济仁医馆的老大夫很像,也只交代好吃好喝的慢慢养着,营养跟上来自然不药而愈。

姜月看见他桌上写着一个木牌,牌子上书戚玉书,戚大夫也没给开药,只收取五文的诊费。

交过诊费,几人谢过戚大夫,就出了门。

上马车上后,老太太不由感叹:“别看这一个年轻,却比方才的那个大夫要靠谱的多。”

姜月算是知道老太太判断靠谱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了。

这会儿病也看了,药也开了,时间已到午时中,姜月提议找处地儿去吃午饭,好歹也是来府城一遭,不尝尝府城的美食怎么行。

见老太太和赵翠英面上均有迟疑之色,姜月赶在她们开口之前让房米找家好吃的饭庄去吃午饭。

房米小伙计听姜月让他寻个有特色的饭馆,就一路赶着马车载着几人出了城门。

两刻钟后马车停在平潮码头。

走下马车的四人均有些懵,这吃个饭都出城了,房米小伙子看着也不是不着调的人呐!

房米见众人都看向自己,挠挠头,不好意思道:“方才姜姑娘说吃个特色饭食,晚辈就想起这个饭馆了,嘿嘿。”

姜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离平潮码头三四百米的位置的沿岸,矗立一座两层小楼,牌匾上书:青阳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