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英国公 > 第136章 二女争宠多烦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皇帝做出的决定,对张之极的赐婚推迟到明年会试以后。

这就意味着渠婵娟和孙妙贞究竟谁能嫁给张之极,要等到明年。

包括张之极在内的各方,只能是接受这个事实。

京城推行宝钞进入最后阶段。怀柔伯造假案后,京城内就再未出现假钞。

不仅没有出现假钞,就连那些私铸铜钱的行为也消失了。

张之极知道,不是自己推行宝钞厉害,而是天启皇帝趁机命锦衣卫在京城严查制造假钞、私铸铜钱的窝点。

上层人士不敢做了,底层的百姓自然也没这个胆量,更没有这个技术。

天启皇帝听从张之极的建议,擢升董应举为太仆寺卿兼河南道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田事务。

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以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这一点,张之极特意写信给熊廷弼。

熊廷弼自然照单全收。

春耕就这么开始了。

天启皇帝不仅命京城周边的皇庄大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还让北直隶诸府也要这么干。

正如张之极所说,北方的粮食增产,不仅可以减少南方输送粮食的压力,还能降低运送粮食的消耗。

要知道成化年间有人做过统计,运送四百万石漕粮进京,路上大约需要消耗一千二百万石至一千六百万石之间。

换句话说,每向京城运送一石粮食,路上就得消耗三到四石粮食。

这个消耗是相当惊人的。

其实张之极的想法是利用海运向京城运送漕粮。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减少消耗。

但是他知道,对于海运,满朝文武中反对声是主流。天启皇帝也不可能执意去做。

所以,他并没有提这件事。

只能通过种植杂交水稻,提高北方的粮食产量,来缓解漕运的压力。

京城发行宝钞取得成功后,户部趁热打铁,开始在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等北直隶各州府进行推广使用。

张之极已经把他们领上道了,就不需要参与此事了。

天启元年五月,张之极又重新投入到了京营练兵工作中去。

期间,陕西都指挥使陈愚直奉命带领固原兵增援辽东,军队到达临洺时,出现溃逃。

而宁夏增援辽东的军队也在三河溃逃。

张之极得知消息,建议兵部不要惩处将士,而是将他们重新召集起来,送到京营。由徐光启予以操练。

另外,鉴于辽东局势已经出现了缓和,就不要抽调各地军队援辽了。

要知道,天启年间还可以。到了崇祯年间,援辽军队溃逃十分常见。

辽东局势恶化,去了辽东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死在那里的总兵多了去了,更别提下边的普通士兵了。

如果不去,逃回边关,也是没有活路。崇祯皇帝将精力全部放在了辽东战局。他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支持辽东。

其他边关重镇的军饷出现了拖欠。

士兵去辽东得死,回去还是个死。有些人就加入到了农民军中。

这也是大明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之极在练兵之余,还为军队发明了手雷和地雷。

其实在明代,早已发明了地雷。

张之极只是发明了改良版的地雷。要比明代的地雷好很多。

溃逃的固原兵和宁夏兵最终找回来八千人。再加上原有四个卫,可以从京营抽调两千人,组成六个卫。

张之极和徐光启一商量,将溃逃找回的士兵分散到现有的六个卫里。

有了这些老兵的加入,练兵一事较原计划可以提前完成了。

工作上的事情有条不紊。

生活上的事情,也令张之极十分惬意。

由于渠婵娟的加入,令孙妙贞感到了威胁。

虽然孙承宗凭借着与天启皇帝的关系,硬生生将赐婚拖延到了明年,但是来自于渠婵娟的威胁,还是存在的。

孙妙贞时不时以教授张之极读书为由,前来找张之极。张之极自然十分乐意。

他时常拄着下巴,像花痴一般看着对面专心为其讲解四书五经的孙妙贞。

有些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将孙妙贞的讲解往心里去。

孙妙贞问他的时候,他自然答不上来。

这就惹得孙妙贞十分生气。

张之极的脑子非常聪明,他为了讨孙妙贞欢心,就记了一些。

孙妙贞见张之极对答如流,非常高兴。

笑得那叫一个美呀。张之极都看呆了。

渠婵娟自然不甘落后。

皇上既然已经答应赐婚,那她就属于准新娘了。

因此她就明目张胆地找张之极,也不需要这样那样的理由。

渠婵娟酒量好,就主动邀请张之极喝酒。

如果张之极不出来,她就到英国公府,亲自下厨炒几个菜。

有时候,还会遇到孙妙贞。

两个人虽然面上十分友好。可是互相却在较着劲。

张之极看在眼里,颇为无奈。他也不想参与到二女的明争暗斗当中。

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好在二女也都颇有自知之明,没有达到翻脸的地步。

不过有时候,她们会让张之极表态。

虽然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张之极知道,二女看得不是结果,而是张之极对他们的态度。

张之极充分发挥了两遍都不得罪的态度,被逼急眼就装傻充愣,答非所问。

二女对他也是颇为无奈。

客氏不时还要找他闲聊。

张之极也是来者不拒。

与客氏在一起,就没有与二女那么复杂了。

张之极竟然在客氏这里得到了一丝放松,极大地缓解了压力。

天启元年的五月,就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

进入到了六月。朝廷中发生了两件大事。确切地说,是两个人进京了。

一个是何宗彦,六月初二,入阁办事。另外一个就是朱国祚,六月初六,入阁办事。

令张之极颇感意外的事,何宗彦进京不久,竟然亲自登门英国公府。

他不是拜访英国公张维贤,而是拜访自己。

何宗彦身为内阁辅臣。不仅资历老,而且位高权重。

但是他给张之极的印象,是没有丝毫的架子。

与张之极说话非常客气。而且对于张之极的所作所为,更是赞不绝口。

对于这样的人,张之极自然是乐于接纳。

他一贯的作风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你对我十分客气,我对你只会更加客气。

因此,他对何宗彦的询问,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何宗彦甚至羡慕起孙承宗来。

他更钦佩孙妙贞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