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方红的一举一动不知道被多少人盯着呢,沈正回来的事情根本不是秘密。

这么大动作,东方红的自己人都被砸懵了。

“村长,这是什么意思?”

“咱以后孩子上学都不用花钱了?”

“这些谁出?”

“还有谁,上面不是写着嘛,沈正那个傻小子!”

“他是有病吧?自家的钱不给儿子留着。”

……

“你们有没有点良心啊,人家花钱办事,你们还背后编排人家。”

“就是,别干这缺德事。”

“我怎么缺德了,我那是骂他吗?我那不是为了他好嘛!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宋勇根本就没时间跟乡亲们磨叽,他要去乡里呢。

不用等着上面找,他自投罗网。

乡里众领导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事情,反正宋勇把单子留下,让领导们先研究。

研究透了,他再来解答。

沈正就教过他了,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就说不清楚,千万不要瞎说。

说辞两人也统一过了,村集体的厂子拿一部分利润出来给村民做福利,起因是这个。

这事宋勇是真想拉着沈正出面,可人家有言在先不在台前。

沈正自己实际上无所谓的,虽然不太喜欢跟领导干部们打交道,总觉得自己小屁民一个,比人矮一截。

是媳妇比他更坚持的,不出面,谁来也没用。

如果非得逼着出面,那个人也不是沈正。

江念冬打的是陆娇娇的主意,本来郑清明更合适,可是老郑还在体制内工作。

如果老陆不行,那就跟杨建国谈。

身份家庭背景,沈家是真不行。

江念冬借着自己的便利条件,只想给孩子们谋个相对自由的未来。

如果她真想沈家做大,孩子们就不是这样养了。

从商的人自古以来社会地位都不高,现代社会也不例外。

这就是郑清明一直坚持在体制内的最根本原因。

虫虫的未来之路,陆娇娇跟她谈过,老郑家是希望虫虫从政的。

老陆的深意她明白,让她重新考虑一下沈家的未来。

要是沈家想,不是没有办法。

东方红这么大的政绩,沈家人要想出来太容易了。

江念冬考虑过后还是放弃了,从包子兄弟们里面选人,谁她都舍不得。

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工作之后更是被条条框框束缚着,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

尤其是跟家里其他人一比,心里会不舒服的。

不要,江念冬不想让孩子们过这样的生活。

她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想干嘛就干嘛,不为世俗的眼光所裹挟。

不想结婚可以不结婚,结婚了不想要孩子可以不要,不想工作可以不工作。

她的孩子思想自由,不要受他人的指指点点。

江念冬是给孩子们留了后路的,还不止一条。

这当然离不开钞能力。

她拿出一部分钱出来做善事,也是想着福报能保佑孩子们。

东方红的这件事闹大了,以宋勇为首的村干部们接待了一批批的人。

开始的时候,还出于礼节,好菜好酒的招待着。

一般是在乡里鞋厂的食堂,让厨师给准备一桌。

后来宋勇自己心疼了,这叫啥事啊,这不是钱啊,留着这钱给村里娃子们上学不好嘛!

不接待了,爱咋的咋的,他本来就很忙了。

直接在村口设了路障,村里人轮流执勤,立了一块牌子,上面贴了一张通知。

反正就是不接待了,这事办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最开始的时候。

沈正选的那个时间点,正好是暑假,好多细节都已经交代了。

差不多两个月的暑假,一个月出去玩,一个月回东方红避暑顺便办这事。

第一笔钱共一百万,厂子利润拿出了四十万,沈家出了六十万。

跟沈家交好的这几家,也表示过要捐钱,江念冬的意思是等以后可以考虑,开始的时候还是先观望。

万一这事因为某些原因黄了,不能继续下去,所以等稳定稳定再说。

江念冬预算的第一笔钱是五百万,她不可能一下往账户里面打那么多钱。

一点点的陆续的往里面打进去,这个账户是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的。

账务是完全对外公开的,不止对东方红的村民。

沈正多次跟宋勇强调过,一定要合法合规,不要为了小利去钻空子,留下把柄让人拿捏。

沈家没有靠山没有后台,但沈家所有的钱都不怕查,不偷税漏税,该怎么交税交多少,一分钱也不少。

相关规定要怎么办咱就怎么办,需要什么手续流程材料一点都不少。

要是不能办就拉倒,咱就不干了。

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见的事多了,虽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可还是有点打怵。

这件事情最终开始圆满走向了正轨,在多方努力下。

东方红的村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跟设想不一样的是养老院不用建,老人们的顽固思想还是喜欢在家里跟儿孙们在一起。

征得了所有村民们的同意,给五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

村里的小伙子是最受欢迎的,不仅外村的想嫁过来,东方红本村的姑娘们都不愿意外嫁了。

有的姑娘宁愿当老姑娘也不愿意嫁出去,不知怎么的,村里的上门女婿越来越多了。

这个事情无解,这女人硬气起来真没治,我宁愿不结婚我也不离开东方红,你说说这咋整。

跟东方红村民一样同样享受同等福利的还有一笔特殊的人群,就是沈正手底下这帮兄弟们。

从东方红最早的一批唐大庆、张胜利他们,到后来陆续过来的,京市王来福他们都在里面。

后来东方红三个厂子里面的职工也纳入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东方红这三个厂子说白了相当于一个厂。

管理人员都是村里和沈正这边的杨建国、大湖、成功成才,沈梅这个极少露面的会计共同管理。

本质上是代加工,杨建国带领着设计团队出设计,厂子生产,沈正的人马销售。

在这三个厂子稳定生产了一年以后,杨建国和沈正合计着想扩大规模。

当时很多国营的厂子已经不好干了,效益不好,两厢一对比,东方红就有点显眼了。

上面来人人家也是好意,厂子干得好那更得好好干了。

得扩大规模,让效益更上一层楼,建厂房招工,干出去。

东方红本质是也是个集体性质的,跟国营的类似,为啥差别这么大呢,专家们还想研究一下,市里也组织过国营大厂的领导们来参观学习。

他们觉得宋勇特别不真诚,不说实话。

参观之后他们发现,厂子的运作特别简单,简单粗暴到家了,这是过家家吗?

根本就不现实,这就跟个私人小作坊一样,一点也不正规。

上面给了建议,愿意给配上跟正规国营大厂一样的人才,为厂子的发展提供助力。

这件事彻底打消了沈正和杨建国再次扩建的念头,重新想办法。

沈正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宋勇,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重新选址自己建厂。

宋勇那边很快就做了决定,还是保持原样。

拒绝的理由也非常的理直气壮,我们这小厂子就是小作坊用不上那么高大上的人才。

村民们私底下讨论的时候就说,这人才那么厉害国营厂子都干不下去了,可别霍霍他们了,咱就这样干就行。

沈正和杨建国打消了扩建的念头,在自己办厂和找代工厂之间选择了后者。

东方红是沈家的老家,基本上每年大假期都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