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判断出了李璮的意图后,忽必烈立即开始调兵遣将,此时从山东、河北一带被召集来跟随他北征的汉人军侯们大多还未回返,中原一带兵力空虚,因此忽必烈只好传诏各地“尽发管内民为兵以备”;同时他还命令济南万户张宏、归德万户邸浃、武卫军炮手元帅薛军胜等部主力集结于滨州(今山东滨县)、棣州(今山东惠民),阻断李璮与在平滦担任总管的其子李南山(王文统女儿所生)的联系;同时还下令水军万户解成、张荣实,大名万户王文广,东平万户严忠范等部集结于东平,意图将李璮封锁在山东东路。

二月二十日,忽必烈又命合宗王合必赤总督诸军,抽调河北诸州县守军随同行动,赵壁与不只儿行省山东,配合主力大军的行动。

可令忽必烈没想到的是,李璮的行军速度比他传讯的速度还要快,就在他的命令刚刚发出不久后,李璮便率军攻入了济南城。

驻守济南的张宏手中只有不到一千的人马,面对着李璮的数万大军根本无法抗衡,于是便弃城逃跑,不得不说,这哥们是个孝顺孩子,逃跑之前还把他爷爷济南公张荣也带上了。

张宏跑到半路,正好和前来平叛的先锋部队会合,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先锋阿术(兀良合台之子)与史枢二人于老鸧口击败李璮军,李璮率军退守济南城。

此时南宋朝廷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邪风,或许是觉得不趁火打劫一下不太合适,竟然主动派军进攻蒙古,用来响应李璮的行动。

其中京东招抚使夏贵的进展最大,接连占据了毫、滕、徐、宿、邳等州,而另有一路宋军乘坐海船绕过山东半岛,在滨州登陆,一路北上竟攻至沧州。

可就在形势对李璮一片大好之时,这位大哥竟然又干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迷惑不已的事,他竟然率领自己的数万主力龟缩在济南城中不出,面对着宋军的配合不闻不问。

忽必烈正愁兵力不够用,见李璮如此‘善解人意’,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围攻济南的战略不变,其余兵马全力围堵北进的宋军,宋军毕竟是异地作战,无以为继,在蒙古军与汉军的合力堵击之下,被迫南撤,无法继续支援李璮。

公元1262年四月,蒙军十七路兵马汇聚于济南城外,开始竖栅凿堑,而后又筑环城六十里,将李璮所部五六万人团团围困于济南城内,同时忽必烈命右丞相史天泽亲往前线,与合必赤共同节制诸军。

李璮起兵本就仓促,济南城又是新攻下之地,城中粮秣军械根本无法供给数万大军之用,仅过了月余,城中便陷入了粮荒。此刻的李璮心里悔恨的要死,早知道造反这么难干,他就不造反了。

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想要获得多大的荣耀,就要承担多大的风险这个道理,李璮这辈子也明白不了。

城外的史天泽久经战阵,经验丰富,每日只是观察城上守军的状态便大概知道城中的情况,便也不着急攻城,只是将城围的如铁桶一般,不放一人一马出城。

如此僵持近四个月后,城中粮草早已耗尽,守城的士卒甚至以死去的战友尸身蘸盐为食,全军彻底解体。

李璮也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下令众人各自逃命,他则手刃了自己的爱妾,乘舟入大明湖投湖自尽,却因水浅未死,被攻入城中的蒙古军生擒。史天泽进城后,士兵们将李璮押至其面前,合必赤欲将其送往京城交由忽必烈处置,但史天泽以“宜即诛之,以安人心”为由,将其就地处死。

李璮之乱就此平定。

李璮虽死,但他这次叛乱给蒙古帝国中的汉人世侯们却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叛乱发生后,身为平章政事的王文统首先被牵连,作为李璮的岳父,他在二月二十三日便被忽必烈下令诛杀,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王荛,罪名是“私通反贼”。

其实后世很多史学家为王文统喊冤,说他根本没有私通李璮,因为在李璮起兵之时是二月初三,而王文统却没有做出任何布置,根本没有与其里应外合的意思。

其实不论王文统到底有没有与李璮私下联系,他死的都不冤,因为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曾搜到王文统与李璮的书信,里面有一句叫“期甲子语”,忽必烈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王文统回答道:“李璮久有反心,我建议他甲子年(1264年)再举事,是为了延缓他的反期,给陛下留出处置的时间”。

这句话其实有很浓的狡辩之意,你既然知道李璮要造反,为什么不直接报告给忽必烈,而是叫他延缓两年再造反?

按照这个记载来算,即便王文统与李璮未曾私通,也可以治他一个知情不报之罪,所以为他叫屈,大可不必。

但此时又有一个难题摆在了忽必烈的面前,那就是此案牵连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若是都依律处置,恐怕明天的朝堂之上,就不剩几个人了。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汉军世侯,其中那个被孙子带着逃跑的济南公张荣,他的亲儿子——邳州路行军万户张邦直甚至直接起兵支援过李璮,其他如张柔第八子张弘略,大名彰德路宣抚使游显等人也都曾与李璮互通书信。

甚至连未经审判便以安人心为由将李璮处死的史天泽,都曾与其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此举亦有杀人灭口的嫌疑。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忽必烈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强迫自己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发布了一道赦文:“所有知情胁从诖误者尽皆原免”。

不过忽必烈也不是吃亏的主,这次李璮的反叛正好也让他有了对这些汉军世侯们下手的借口。

他早就对这些盘踞在山东、河北地区的汉人豪强心生不满,因为他们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官职爵位世代相传,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样子。

更何况,忽必烈即便再信任汉人,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蒙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此次事件就是将他们手中权力收回的最佳机会。

在此想法之下,忽必烈因势利导,最终制定了七条措施:

一、废除诸侯世袭制度,实行调官法,彻底从根本上杜绝了地方军阀世守一方的局面。

二、地方实行军民分治,以益都为试点地区,自己的汉人亲信董文柄收拢了李璮的军队,撒吉思(回回人)负责治民,并将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削去各诸侯私家兼揽的权力,规定:“诸路管民总管子弟,有分管州、府、司、县及鹰坊、人匠诸色事务者,罢之”。

四、强令诸路世侯及官员子弟入京充质。

五、仍然掌握军权的汉人万户,强制他们互换或者调派,如董文柄代替史格(史天泽之子)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史格代替张弘范为亳州万户,张弘范则统帅史格原先率领的邓州旧军等等。

六、成立万户府监战,从忽必烈的蒙古宿卫军中选调人马用来监督汉军。

七、所有地方长官中,须任命蒙古人为达鲁花赤,汉人担任总管,回回人充任同知,永为定制,让他们之间互相牵制。

经过这一番整顿,朝中的权力再次集中到了忽必烈的手中,世侯分立的态势被彻底改变。

就在忽必烈平定李璮之乱的同时,阿里不哥所率的大军也已经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的境内。

在他离开之时,他便知道自己走后和林肯定守不住,于是在临走之时便指示城中留守的诸臣,允许他们开城投降。

不得不说,阿里不哥算是个好领导,虽然此举也有收拢人心的意思,但终归还是少造了许多杀孽。

公元1262年秋,阿里不哥的前锋大将哈剌不花率军抵达不剌城(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与阿鲁忽所率的察合台汗国主力展开了正面交锋,谁知却大败亏输,哈剌不花被杀,前锋军损失殆尽。

此役之胜使得阿鲁忽信心倍增,认为阿里不哥不过如此,遂放松了警惕,在返回位于伊犁河边的斡尔朵时,便将征召而来的军队全部遣散,结果却被随后赶来的阿苏台部抓住了机会,迅速朝着阿力麻里(今伊犁)直扑过来,阿鲁忽不备之下被打到崩溃,仓促逃离了这里,经由和阗(今和田)至可失哈尔(今喀什),然后又逃到了撒马尔罕。

在成功击败了阿鲁忽后,阿里不哥顺利地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力麻里,为了发泄对于阿鲁忽背叛自己的不满,他在入城后大搞恐怖主义,肆意屠杀原属阿鲁忽麾下的蒙古军将,并且在城中横征暴敛。

这一举动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一直追随阿里不哥的大将玉木忽儿借口治病,悄悄离开了他,其余诸臣也十分不满,认为他“如此残酷地糟蹋成吉思汗征集起来的蒙古军队,我们怎能不感到愤怒而离开他呢?”于是便纷纷离开了他。

蒙哥的三儿子玉龙答失认为自己一直追随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作对,如果转投忽必烈就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引荐,遂去阿里不哥处将蒙哥的玉玺要了回来,而后伙同阿里不哥手下的一名千夫长一起投奔了忽必烈。

与此同时,逃到了撒马尔罕的阿鲁忽也得知了阿里不哥众叛亲离的消息,于是重新整军来攻,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便派人将扣押的兀鲁忽乃妃与麻速忽别(牙老瓦赤之子,此时担任察合台汗国平章政事)送还给他,希望能与他达成和解。

但阿鲁忽却不依不挠,非要与阿里不哥决一死战,以报被追杀之仇。

阿里不哥无奈,只好闭门不出,但固守亦非长久之计,思来想去,他认为与其受到阿鲁忽的羞辱,还不如去投降自己的哥哥,于是便在1264年七月率军投降了忽必烈。

在阿里不哥投降后,按照蒙古风俗,他在肩膀上披上了大帐的门帘,而后进帐面见忽必烈,忽必烈看着他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是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说,既然都已经认怂了,你直接就说自己错了就得了呗,可阿里不哥这位大哥偏不,他想了半天回答道:“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真是开水煮死鸭子,肉烂嘴不烂,阿里不哥,你死的不冤!

因为忽必烈于开平即位确实不合乎蒙古帝国的旧礼,所以忽必烈也不好将这件事过度牵连,便匆匆地审理了一下追随阿里不哥的主要亲信,将其中最铁杆的十人以“构乱我家”的罪名处死。

至于阿里不哥与阿速台、玉龙答失等宗亲贵胄则以其“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的理由无罪释放。

但蹊跷的是,仅仅一年之后,一直身强力壮的阿里不哥突然暴毙于自己的府邸,年仅47岁。

至此,兄弟二人长达五年的内战彻底结束,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唯一的可汗。

1264年八月,忽必烈取《易经》‘至哉乾元’之意,将年号由中统五年改为至元元年,由此开启了他对华夏大地31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