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零去种树 > 第281章 生态骗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1916年到1931年这段时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严重衰落,经济实力冠绝全球的美国,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于是,美国尝试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构建一个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由于美国和欧洲各国各有私心,政治理念分歧太大,导致国际联盟建立后,根本无力维持和平,屡屡遭到挑战者的破坏,最终导致一战结束后仅仅20年,更加惨烈的二战便爆发了。

为什么惨烈的一战没有给世界带来持续的和平,而只换来了“二十年的休战”?图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深刻的视角。他指出,一战结束后的美国,虽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没有位于中央,但已经具备了世界第一大国的经济实力。两次大战之间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美国“欲戴王冠却不愿承其重”的后果。一方面,美国想要一个由它主导的世界秩序,却不愿承担维护秩序所要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欧洲传统强国虽然实力下滑,但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国际地位去成全美国想要的秩序。结果便是,美国继续保持孤立主义,严重衰弱的英法试图维持欧洲的和平但力不从心。这种脆弱的和平维持了十年,随着大萧条的爆发而遭到了真正的挑战,最终被彻底破坏。

接下来,我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分三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美国在一战中的处境和打算。在第二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凡尔赛体系必然失败,为什么国际联盟缺乏约束力。在第三部分,我将为你分析上世纪20年代大萧条的真正起因,以及德日意等挑战国际秩序的极端势力为何兴起。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滔天洪水》一书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第一部分

故事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我们知道,一战之所以空前残酷,便在于它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总体战,参战双方赌上了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战况陷入了漫长的胶着状态。不管是协约国一方的英、法、俄,还是同盟国一方的德、奥,都被消耗到几乎油尽灯枯的地步。

《滔天洪水》的故事开始于1916年,此时交战双方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数。这一年,双方在陆地上打了三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在海上进行了一场舰队大决战,却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前线伤亡惨重、武器弹药消耗不计其数,但却徒劳无功。与此同时,后方的平民生活也变得日益艰难。因为英国的封锁,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平民既买不到食物也买不到取暖的煤。战前预备的积蓄已经消耗殆尽,饥寒交迫的市民把城里能找到的动植物吃了一空。

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深陷泥潭,那此时的美国呢?美国的日子却是过得春风得意,左右逢源。

早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便已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到了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更是超越了英国,从此稳居世界之巅。一战爆发以后,作为中立国的美国立刻成了最大受益者。你想想,协约国的大部分适龄男子都去了前线,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减少、生产下降,而食物和物资需求却在攀升,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从美国进口。美国供应商直接收现金,为了筹集现金,协约国就向华尔街借贷。无论英国、法国过去有多富裕、多强大,随着战争的持续,他们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美国成了大家的债主。

1916年,协约国的财政部官员提醒各自政府首脑们,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向美国借贷,那么等到战争胜利,单单偿还这些外债的利息就会让本国失去财政自主权。如果借贷规模继续攀升,或者还要偿还本金,那么英法两国政府就会沦为华尔街银行财团的“还债机器”。这个提醒背后隐含着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打下去?”

但是哪怕到了这步田地,所有的协约国政府都仍然愿意“坚持到底”。仗已经打了两年,成本已经太高,只要体量巨大的美国肯下场参战,胜利的天平立刻就会向自己倾斜。所以美国就成了他们最后的指望。至于债怎么还,只能留到将来再考虑了。

那么美国愿意参战吗?实际上,美国国内的民意在参战问题上陷入了分裂。1916年正是美国的选举年。这次选举里最大的议题就是“是否参战”。大体来说,精英阶层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参战,对德宣战,但工人们却普遍不支持。

为什么精英阶层支持对德宣战?因为英国封锁了大西洋,协约国成了美国唯一的贸易伙伴。协约国把本国的黄金储备、有价证券,从华尔街借贷的大笔美元都用在从美国采购上。这就让华尔街的银行家、制造业大亨,甚至农场主都变成了协约国的同情者。对华尔街来说,美国参战可以保证它们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拿得回来。对工业家和农场主来,美国参战可以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军需品的需求。利润滚滚,当然要支持参战。

那么美国的工人为什么不愿意参战呢?因为对美国工人来说,战争确实带来了繁荣。但这种繁荣带给他们的只有更长的劳动时间,更高的生活成本,收入却没什么增长。他们当然不喜欢这种繁荣,更不愿被送去欧洲当炮灰。

选举的结果,是争取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威尔逊获胜了。威尔逊打出了“和平”“让我们远离战争!”的竞选纲领,得到了工人群体的支持,成功连任总统。但他的对手、共和党候选人休斯也获得了较高的票数,并没有输得很惨。

共和党政治家之所以支持参战,其实是希望美国能够在这场瓜分世界的战争里分一杯羹。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它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协约国充当供货商。美国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胜利,这能充分地保证美国的话语权。而民主党的威尔逊之所以反对参战,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对手或者争取工人的支持。在威尔逊看来,美国有比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让世界大战的结局变成“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既然交战双方都已经山穷水尽,协约国之所以还没有倒下,仅仅是因为美国在给它们输血,那么如果美国谁也不帮,交战双方难道不会一起倒下么?当交战双方都成为失败者的时候,世界大战的终结不就成了“没有胜利者的和平”么?如果所有的欧洲强国都沦为失败者,美国不就成了战争唯一的胜利者么?

听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威尔逊和共和党的分歧其实微乎其微。共和党希望美国参战是为了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威尔逊反对参战,其实是希望在欧洲强国两败俱伤之后,甩开欧洲由美国自己推行一个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新游戏规则。

这个新游戏规则被威尔逊归纳为两个要点。第一是“公海自由”,第二是“门户开放”。公海自由是直接针对英国的。战争期间英国封锁了大西洋,不允许美国跟德奥做生意。威尔逊表示“美国决不允许这样的封锁再次出现”,英国人没有权力阻止美国跟任何国家做生意。如果英国人愿意接受“公海自由”,美国当然高兴。如果英国人不接受公海自由,那美国就会通过建设一支世界最强的大舰队,用巨舰大炮迫使英国人接受。

那门户开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要求看起来要温和很多。因为它看起来很像后来美国主张的“自由贸易”。但事实上后来的“自由贸易”是美国要求全世界向它开放市场,同时美国也向世界开放市场。但1917年的“门户开放”美国要求的是世界各国向他开放市场,至于美国是否同等地向世界开放市场,这个要由美国自己决定。

好了,听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在1916年以前,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全球第一,但并没有站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而是在一旁踌躇满志地观望。一战使美国一下子成为英法的债主,美国的腰杆子更硬了,说话底气更足了,于是共和党主张美国应该通过参战成为与英、法平起平坐的政治强国。而威尔逊总统则主张让欧洲强国两败俱伤,因为这样一来美国就不是一流强国里的一员,而是整个世界的唯一霸主了。

第二部分

说到这里,熟悉历史的你一定会说,威尔逊总统不是反对参战吗?他后来怎么又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呢?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归结于一个威尔逊没有考虑到的因素,那就是德意志帝国。

在威尔逊看来,自己正在致力于遏制对协约国的贷款,让协约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但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眼里,美国是在干什么呢?对他们来说,美国根本就是在给协约国源源不断地输血嘛。快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敌人吃你美国的、穿你美国的。他们用来打我们的子弹、炮弹、炸弹也是你美国造的。而且你美国还不收他们的钱,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赊账买的!你跟我说你是中立国?你当我傻么?

所以德意志帝国在1917年终于坐不住了,它的潜艇开始在大西洋上无差别攻击所有国家的商船。德国外交部甚至试图在美洲拼凑一个针对美国的军事同盟。这就彻底激怒了美国,在美国主战派的压力之下,威尔逊只得在1917年4月2日对同盟国宣战。

但美国的共和党政治家在敦促威尔逊参战的同时,也对威尔逊的“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他们指出,从理论上说“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确实是对美国最有利的局面。但“公海自由”也好、“门户开放”也好,要给美国带来好处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必须维持着基本的和平和秩序。因为只有世界保持着和平和秩序,这样美国才能利用在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各方面所拥有的优势,让美国商品战胜其他商品,让世界贸易的大部分利润流向美国。可如果欧洲列强全都陷入崩溃,那它们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领土就会陷于无政府状态,这势必让美国推行的“公海自由”和“门户开放”变成一纸空文。

这是一个非常有道理的批评,也揭示了美国在构建全球秩序这个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是只获取利润不承担成本。美国的商品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只要有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美国就能获取全球贸易利润里的大头。但是如果全球贸易里的利润大部分都归了美国,欧洲列强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维持殖民地的秩序、发展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呢?

不论如何,威尔逊就这样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虽然他极力申明美国并不是协约国的一份子,美国是独自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的,但事实上,美国确实成了协约国的盟友,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批准了提供给协约国的“自由债券”。跟此前华尔街提供的民间贷款相比,美国政府担保的自由公债规模要大得多。通过这笔贷款,美国的工业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协约国提供武器弹药,美国成了协约国的兵工厂。

有了美国的强势加入,胜利的天平果然迅速倒向协约国一方。对于把获胜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协约国来说,他们确实是押对宝了。但是他们希望美国提供的,和美国愿意给予的东西其实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