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900人从1620开始 > 第二百七十五章 饮鸩止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3章 饮鸩止渴?

随着唐人在宁远城投入大量资金救济难民,宁远城也随着巨大的资金流转市场出现了短暂又令人炫目的繁荣。

在繁荣之下,商人们更加愿意将货物运送到宁远来销售,而随着商人们开始打通宁远的商路,海量的货币也开始出现在市场,以至于才短短的三个时间里,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大明铜钱。

有了零钱意味着交易增加,尽管林枫无法在这些交易中收到合理的税赋,袁崇焕基于大明体系的收税方式也收不到多少钱,这就使得民间资金流转换手的几率与日俱增,甚至乔羽粗略估算了一下,交易换手率直追台南。

当然,这只是乔羽个人的估算而已,实际情况不见得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但最起码工分在黑市兑换货币的价格却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夸张的换手价格。

首先,工分的总量是可以估算的,按照二十万人平均每天每人获取工分平均值7分核算,二十万人就是140万分,台南给予东港总督府的救济时限是一年期,也就是说那些资金的实际使用结算期限会是一年。

粗略估算下来,理论上就应该是365天乘以每天140万分,这个数额约等于600万唐元的实际支付价值。

大约是5亿分等同于600万唐元,估算应该是每个工分在7到8个铜板上下浮动。

但黑市的计算方式明显不是这套玩法,林枫是粗算,并且是按照一枚唐元大约1000个铜钱的标准估算的,出入很大。

而黑市本身就是民间自发认可的价格,有这市场需求跟随,所以浮动的因素很多,以至商人们更加看重工分能够购买的实际物资,以及其中给予难民特权购买的那部分唐人商品。

所以每当有唐人的商船进入觉华岛附近海域的时候,当天最先得到消息的人就会在黑市中开始大量收购工分,虽然这种工分采取了记账模式交易,林枫随时都知道工分的走向和趋势,但这依旧避免不了几个大家族和大商帮以此牟利。

真正的大商人开始集中物资压低工分的兑换比例,一般平时的收购价格都在每个工分3个铜板左右,有船进出觉华岛附近海域的时候,这个价格会上涨到5个或6个,但从来就没有到过7个。

也就是说,商人们还是很精明的,人家也有类似的估算方式,最起码是知道什么时间能够确保自己利益最大化。

至于说林枫会不会在一年后依旧运行工分体系,答案很明显,不可能,而不是不能。

这玩意随着难民数量眼看着朝着三十万进发,交易记录等人工需求和认为出错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大,甚至就算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大量非法记录的行为。

林枫可没有办法能够确保记录的公正,他能做的唯一方式就是增加监督和抽查的人手和频率,但问题是这样的办法只能暂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谁都知道这种方式早晚要崩溃。

所以在这套工分体系崩溃之前,林枫不得不减少或降低发放工分的数额,尽可能的通过手中刚刚送过来的现银来兑换零钱,并用零钱来支付难民们做工的薪酬和开销,同时也开始逐渐分批次的将难民通过海船运往东港,以此来确保这些救济金不会白花出去。

实际上如今的宁远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倒也不是说人们习惯性的白眼狼行为,而是大量资金投入宁远城防建设以及救济难民之后,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又逐渐繁荣的环境。

难民们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找到这样一个环境,吃饱了饭再想让他们离开,去一个未知的,身在建奴和朝鲜之间的待开发土地,换了谁也会心有顾虑。

当然林枫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但他并不觉得这里会有什么问题。眼下的东港其实也无法供养数十万难民,这是基础盘决定的,而不是林枫脑子一热,直接雇佣海船把人运输过去就行。

问题是林枫还是个心软的人,和大多数曾经身在底层的人一样,心软往往就是阻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无数的牺牲和背弃,是很多人的利益被无情抛弃才铸就了某些人的成就,所以林枫很清楚自己注定无法成功,也注定无法真的狠心让大量难民因为被抛弃而饿死路边。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林枫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筛选机制。

首先,前往东港移民有限制,条件一就是有限家庭完整的人全家入籍东港,好处是发放荒地开垦证明,提供为期半年的垦荒补助,确保全家人可以拿着足够的农具、种子和适当的肥料,以及半年左右的粮食。

这份优待的背后是这样家庭的孩子,无论男女,都直接获得东港户籍,并且免费入学。

时间也卡的刚刚好,如今是春四月,耕种也不算晚,至少半年的粮食能让这些熬到秋收,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成为有产农民。

粮税第一年百取其一,象征性的收一点,但若要出售多余粮食,却不能够卖给外人,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卖给东港总督府下属的战略储备仓库。

这一条的筛选机制其实就是旨在筛选那些愿意安心种地的家庭,也只有他们抵达东港以后,总督府才会公布后续的开荒补助以及换地置换补助。

由于东港的土地十分有限,所以这一条中还隐含了置换到其他地方的相关条款,也就是说,在完全招满东港周边土地开发的农户之后,其余名额将会被林枫出售给其他城市。

比如台北、基隆、台中三个城市,其中台北就继续大量开荒农户,李旦甚至拍了电报来和林枫讨论价格,最终按照每户农民每人一两银子的价格一口气定了1万户,具体数量上限是10万人。

也就是说,林枫倒个手,李旦自家船队承担运输和后续扶持工作,10个难民就能让林枫再赚10万两银子。

当然,内阁给的救济金每人30唐元可是不会给李旦分润的,这笔钱已经进了东港总督府,那是东港总督府自己的账。

美洲开发指挥部也购买了1万户,标准同样是最高上限10万人,价格也是一样,不过这些人会前往美洲,又是穿越者自己内部的体系,所以这个明面上的10万两白银指挥部是不会掏钱的,只会走账给外人看,实际上林枫也不算亏,无非就是减少了一部分人口而已。

第二种筛选条件则是渔民、工匠、大夫、教育工作者一类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这部分人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吸引,所以林枫采取的方式是合同制雇佣。

直接在宁远城城外的市场开了一个临时的‘人才市场’,给包括大明、大唐、倭国、朝鲜甚至欧洲人在内的各方势力一个公开招募人才的机会。

由东港总督府、宁远守备袁崇焕分别充当中间人提供担保,各方商号、势力都可以在这里签署合同招募人才,拼待遇,拼实力雇佣自己需要的人才。

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也是林枫不希望强迫工匠的机会,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是穿越者们集思广益的想法。

台南注定会需要很多人才,但市场不自由,全靠统筹和强制执行,这其中就很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私相授受的烂事发生。

台南早就有过自由人才流动计划,就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人才,而不是靠绑架之类的强制手段来铸造虚假的繁荣。

还想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固然能在短期内获得多好处,但长久来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开拓性、创新性都会被扼杀。

穿越者们可是知道扼杀这些东西的代价是什么,至少会是虚假繁荣中逐渐走向没落和衰亡,这一点才刚刚建立国家的穿越者们是坚决不会做的。

最后一项筛选条件则是林枫需要自己的账房先生们给袁崇焕和大明送去账单,毕竟用的是大唐的救济金,救助的却是大明的百姓。

如果真有大量百姓不愿意成为‘唐人’,这笔账可就只能算是替大明垫付,是需要大明买单的。

至于大明会不会接受,会不会认可这份账单,对于林枫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林枫要的是一个‘道理’,一个简单的认知道理。一旦大明矢口否认,看似大唐也不能真的对大明如何,但这个‘老赖’的名头可就会被挂在大明的头上。

在大明内部,这样一个名声可以轻易被朝廷压下去,但问题是大唐还和周边国家甚至欧洲海商有联系。

这名声传出去大明的国际信誉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尽管这个实力为王的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国际信誉体系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大唐以此来建立信誉格局,以此杀鸡儆猴吸引各国加入大唐的信誉体系中来。

这个体系的好处就不用说了,但凡是个21世纪的穿越者都能理解,甚至能想到更多手段和办法来操盘。

所以这本身也是内阁的建议,从彭少杰那里反馈的信息来看,至少台南贸易体系,台南信誉体系的框架已经出现,内阁也希望这套体系的掌控权始终能在穿越者的手中,这可比实际掌控别人的国家来的更加划算。

看着林枫派人送来的详细账单,袁崇焕眉头紧皱,可以说他为官这几年,以及读书时与同窗好友等大明文官体系接触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情况。

但袁崇焕没有动怒,甚至没有因为这笔钱而感到烦恼,而是仔细研究了账单,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思索着唐人的目的。

幕僚师爷宋麟铨也在看着这份账单,同样没有愤怒和不解,反倒是由于他出身绍兴,与很多绍兴师爷有过联系,所以对唐人这种德行也算是有些了解。

看着自己的师爷没有意外的研究账单,袁崇焕倒是没有意外,只是很自然的随口问了一句:“麟铨,这唐人是何意?真是要从我大明拿钱?”

宋麟铨抬起头看了一眼袁崇焕,二人之间本就是雇佣关系,而且一直以来袁崇焕对他也十分满意,所以私下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倒是没有那些繁文缛节。

微微摇头,宋麟铨道:“非也,以某看来,唐人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如今宁远在唐人投入海量钱财之下,道路通畅,城防坚固,远超预计。市场繁盛,已经吸引了不少周边士绅富商来此购买房屋田产,安定之景已现,百姓自然不愿意再去拿虚无缥缈的东港或其他唐人地盘。”

“在某看来,这无非就是唐人总督的小手段而已,意在逼迫大人或者说逼迫我大明对此事表态,以大明官府之名望威压那些黔首跟着唐人走。”

袁崇焕微微颔首:“是啊!本官也是这般看法,唐人这手段看似简单粗鄙,但用起来却是歹毒阴狠。若是我袁某人真的接下了这件事,怕是我大明将会失去辽东百姓之心,无异于彻底失去关外之地。”

“可若是不接招,唐人便可堂而皇之的宣称大明赖账不还,这等口碑传出去,袁某怕是也要被陛下和朝中阁老们抛弃,当那被抛弃的岳武穆了。”

宋麟铨皱眉道:“是啊!阳谋最难应付,此还是我等揣摩,以某从绍兴同行那边得到的消息,这唐人做事最重利益,可不会估计道义。况且此事确实是我大明有亏,听说二十万两内帑拨付的救济银早就到了山海关,可就是山海关到宁远这段路,这二十万两银子硬是运不过来,如之奈何啊!”

袁崇焕也有些无语,倒不是宋麟铨没有给他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吐槽大明,而是他本人也有这种想法,甚至一度私下里埋怨过孙承宗。

可后来仔细想了想,他也倒是能够理解这件事孙承宗也需要背负很大的压力。

从山海关各路守军到辽东将门,从宣大骑兵到大明兵部,处处都是积年欠饷,甚至开拔银子也只有两三个月的军饷补发。

这是几代人的欠账,孙承宗还真就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阻拦。更何况想要大明朝廷支持,必然逃不开内阁和各部官员,层层漂没早就成了定例,岂是孙承宗敢随便打破的。

看着袁崇焕愤怒的目光,宋麟铨悠悠的说道:“卑职倒是有个饮鸩止渴的法子,也是从同行那里听来的。虽然对我大明百害而无一利,但却可以解了大人现如今的困境,只是大人可要想好,一旦饮了这杯鸩酒,大人未必真的会毒发身亡,但斑斑史书必然是留不下清名了。”

袁崇焕苦笑:“本官何来清名啊!若接了这份账单,皇帝、内阁和朝中诸公怕是会立刻要了本官的脑袋。若是不接,唐人散播言论,丢的就是整个大明的名声,皇帝和内阁依旧要用本官的脑袋抚平众怒,左右不过一死,哪里还要顾忌其他,你大胆直言便可。”

宋麟铨也知道袁崇焕说的是实话,说起来他这个师爷倒是不用跟着雇主一起上路,但谁也保不准朝廷会不会牵连。

更何况就算不牵连,他这名声也会臭掉,没能给雇主提供解题办法,以后怕是也不会有人再敢雇佣自己,这条路走不下去,养老钱可还没有赚够。

想了想宋麟铨咬牙说道:“商税。”

袁崇焕眼睛瞪的老大,一时间真就被宋麟铨这两个字给搞的不知如何回答了,手指颤抖着指向宋麟铨,那表情好像要吃了对方一般。

宋麟铨自然知道这两个字对于袁崇焕这种文官意味着什么,说句难听的,这话可比皇帝杀头甚至杀他袁某人的全家还要可怕。

因为得罪商人意味着得罪了整个东南士绅文官利益集团,意味着这帮人不仅能让袁崇焕接到一个全家灭族的大礼包,斑斑史书还会充满了各种难以言表的词汇。

那可是真的臭了,臭到了太祖朱元璋复生也洗不干净的地步。

眼看着袁崇焕动怒,宋麟铨连忙小声说道:“非是大人来收,而是转嫁给唐人。我听同行书信中常提到唐人借款的逻辑,只要有稳定收入,唐人银行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算法来发放借款。”

“大人何不将宁远商税抵押给唐人,以此借款还了这笔账。好处在于这笔账可以解决,问题是抵押后我们收不上来商税,唐人就必须想办法,按照大明的商税标准,唐人肯定不会接受,那倒不如直接让唐人自己来收,我们派人监督。到时候收到的钱财一部分还款,另外一部分还能用在宁远城防,某家的同行可是说过,唐人收税可比地主刮地皮还狠。”

袁崇焕有点傻眼,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可仔细想来他自己也确实研究过唐人的税,甚至说整个大明高层,那些内阁六部,甚至是皇帝陛下也都研究过唐人的税收问题,而且这种事很有可能是周边各个国家都在做。

毕竟唐人收税后拥有的资金是肉眼可见的,哪一家王朝不想效仿唐人那种模式收税,那可是真的能刮出钱来的办法啊!

可转念一想袁崇焕就意识到了问题,下意识的开口说道:“商税从我这里交出去,岂不是我袁某人要成了大明的罪人,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放弃,让陛下砍了袁某也是一样,还不至于连累了家人。”

宋麟铨摇了摇头:“岂能如此,这商税抵押自然是需要唐人提出,大人痛陈利害给内阁和陛下,这决定权最终肯定不会转回给大人手上。”

“以某估计,最终这事朝廷只会默许。别看商税动了士绅商贾的利益,可真要说权利,内阁和朝中大臣也未必不想收这个商税,毕竟只有收上来的钱多了,大家才能漂没的更多。”

袁崇焕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可很快他就转过了这个弯,也意识到了这种操作还真就是他眼下最好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不收商税只能让东南士绅官员获利,那是当地士绅商贾给当地官员的扶持和孝敬,可是和大明其他地方的官员无关。

如果真的收到了商税,大家就可以按照规矩漂没,就算是把钱给了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全装进内帑去,朝中大佬们有的是办法从皇帝内帑拿钱出来。

最终这个钱就会流进各级官员的腰包,是整个大明官场所有官员都跟着收益,而当这个利益群体上升到所有官员的地步时,东南士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