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8章

面对着大臣的反对,朱元璋没有意外,轻轻哼了一声,大臣们立刻停下反对的声音。

朱元璋的威压还是存在的,至少现在还没有人敢反对。

不过朱元璋可不打算压服这些大臣,这样对以后有害无益的。

朱元璋开口道:“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应对外敌的威胁,在古代历史上,不少朝代因为内部动荡而被外敌入侵,尤其是在北方,因为常常面临强大的蒙古族、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威胁。比如在唐朝时期,唐玄宗晚年,内部腐败,藩镇割据,使得唐朝的实力大幅下降,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让外来的契丹族乘机入侵,掠夺中国北方地区。内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历史上,许多内乱和战乱导致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例如,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北伐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国相互争霸、割据江山,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大明朝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和权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和权力分散的现象。这样就很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地方势力的自行其是,也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比如,在唐朝晚期,军阀割据、官员贪污等现象层出不穷,让唐朝的中央政权逐渐疲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内乱会影响皇室的稳定和威望,在古代历史上,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和权威,而内部动荡和争斗容易削弱皇室的稳定和威望。例如,在北宋时期,太祖的孙子、宋真宗和宋仁宗的儿子、英宗、神宗等人在皇位上频繁更迭,导致了政治不稳和社会动荡,影响了宋朝的整体发展。”

“朝廷需要一位合适的皇帝来领导国家,在以前,皇帝被视为国家的领袖和代表,需要有足够的才干和领导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如果皇帝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可能会导致政治腐败、内乱和社会动荡。例如,在西汉时期,王莽篡位成为新朝皇帝,但他缺乏统治才干和领导能力,导致了政治混乱和经济困难,最终被推翻。”

“总之,以上这些理由都非常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维护。只有在一个稳定、和谐、统一的环境下,国家才能保持强大和繁荣。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不能内乱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这样念头。”

看着朱元璋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大臣大多沉默,知道朱元璋说的没错。

但是有一些文臣却不会同意的,例如方孝孺直接开口进行反对。

方孝孺看起来十分不满和愤怒,脸上的表情非常严肃,他对朱元璋说道:“陛下,臣觉得您不应该废除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我们大明朝的传统。皇位应该由嫡长子继承,而不是由皇帝自己选择。”

朱元璋看着方孝孺,皱起眉头,深思了一会儿,他说:“孝孺啊,我年事已高,继位之后,担心嫡长子能否胜任皇帝的重任。如今,各种风险都存在,我担心一旦皇位传给不称职的继承人,国家将面临内乱和灾难。”

方孝孺听了朱元璋的话后,依旧面色凝重,他继续说道:“陛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之忧,牺牲了传统和规矩。古代历史上,如果皇帝违背继承制度,往往会导致乱臣贼子的抬头和社会动荡。我希望陛下能够重新考虑这个决定,为大明朝留下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朱元璋叹了口气,深深地看着方孝孺,他最终说道:“好吧,孝孺你说得对,我会重新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担心而违背传统和规矩。”

方孝孺听到朱元璋的话,脸上的表情终于缓和了下来,他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庆幸,为大明朝争取到了一份稳定和和平。

方孝孺听了朱元璋的话,眉头皱起,脸上露出不满之色,他忍不住说道:“陛下,这岂不是在打破朝廷的正统传承制度吗?以后万一出了其他不可预料的情况,岂不是会让人民产生混乱和疑虑?”

朱元璋见方孝孺的态度,不悦地皱起眉头,厉声说道:“方孝孺,你岂不知道朕是如何一步步打拼出这个天下的吗?我当然清楚这会带来的影响,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朝廷的稳定,为了避免内乱,我们必须这么做。”

方孝孺听了,感到心里不快,但也知道朱元璋所言不无道理。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情绪,恭敬地说道:“陛下,臣知错了,愿意听从陛下的旨意。”

然后,方孝孺向朱元璋行了一礼,退了下去。他知道自己虽然不满,但在这个时候,必须顺从君上的决定,为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安定着想。

方孝孺退下之后,他心中依然不安。他开始思考,如果朱元璋的决定真的会让国家长治久安,为什么其他朝代就不曾这样做呢?

他开始在心中回忆史书上的故事,发现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且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汉武帝、唐太宗、宋理宗等等,这些朝代都相对安定,国家强盛。而那些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朝代,如汉末、五代十国,都出现了内乱、分裂、动荡的局面。

方孝孺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最终,他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度不仅仅是一种传承制度,更是一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皇位的稳定,从而避免内乱和混乱的发生。

他决定再次向朱元璋陈述自己的想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他想尽一切办法,让朱元璋能够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继续

方孝孺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安,他决定再次找朱元璋谈话,他认为这件事情十分重要,必须拿出自己的诚心和实际的例子来证明。

于是方孝孺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里面详细分析了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情况,并将其与其他制度做了比较。他希望朱元璋能够看到这份报告,认真考虑。

但是,朱元璋看了报告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认为朱权是最适合继承大明王朝的皇帝,并希望方孝孺能够支持他的决定。

方孝孺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他感到沮丧,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朱元璋的想法,但他依然决定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

继续,方孝孺见此心灰意冷,和朱元璋说想辞官归隐

方孝孺见朱元璋并不听取他的建议,他感到十分失望,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他觉得,如果朱元璋不能理解他的想法,那么他对大明王朝的贡献也不会被认可。于是他决定向朱元璋表达自己的想法,考虑要辞去官职,隐居山林。

“陛下,臣方孝孺虽然不是您手下最出色的文臣,但臣对大明国家的未来十分关心。我认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不仅能够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还能让臣民得到公正的待遇。然而,您却打算将皇位传给朱权。臣虽然不能理解您的决定,但也无法改变它。如果臣继续留在朝廷,我感觉自己将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因此,臣想请陛下准许臣辞去官职,隐居山林。”

方孝孺的话音刚落,朱元璋默默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方卿,你这个想法太过激进了。我知道你对大明国家的未来十分关心,但你不能就此辞去官职。你是我大明的忠臣,我需要你为朝廷尽心尽力。”

方孝孺闻言,感到很受打击。他看了看朱元璋,然后说道:“陛下,臣会遵从您的命令。但请您相信,臣不是一位只顾自己前途的官员,臣是一位真正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忠臣。我会继续尽心尽力为您效力,但希望您也能够听取臣的意见。”

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去,表示结束了这场谈话。方孝孺感到十分失望,但他知道自己必须继续留在朝廷为大明国家效力。

几天后,方孝孺和其他几位大臣在秘密会议上商讨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他们都认为朱元璋的决定是不妥当的,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容易引起内乱。

方孝孺说道:“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朱元璋的决定将给大明朝带来灾难。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让他改变主意。”

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表示必须对朱元璋进行劝说。他们讨论了多种策略,包括上书劝谏、联名上书、私下谏言等。

最终,他们决定联名上书,向朱元璋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担忧。方孝孺和其他大臣一起起草了一份公开信,详细阐述了他们的理由和看法,希望朱元璋能够改变决定,让嫡长子继承制度得以延续。

几天后,公开信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中。他仔细阅读了这份信件,对于大臣们的看法和担忧表示理解,但仍坚持自己的决定。

方孝孺和其他大臣感到失望和沮丧,但他们知道,作为忠诚的大臣,他们必须尊重皇帝的决定,并继续为大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太监们匆匆走进了朝廷,将朱元璋的口信传达给各位大臣。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中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臣子,名叫刘基。刘基向其他大臣解释说:“朱元璋此举并非没有道理,他是为了避免内乱和混乱。我们应该听从他的意见,保持稳定。”

其他大臣听到这里,开始认真思考。他们都知道,在这个时代,皇位之争是非常复杂和危险的。如果让这个消息外传,很容易引发动荡和战乱。

于是,大臣们决定遵守朱元璋的命令,不将这个消息外传。他们知道,只有保持稳定才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朱允炆怒气冲冲地走进了皇宫的内室,找到了他的皇爷爷朱元璋。他一脸不满地问道:“皇爷爷,为什么您不把皇位传给我?我是您的孙子,我比父亲更有能力,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孙子,深深叹了口气,说道:“允炆啊,你还太年轻了。虽然你才华出众,但是你的父亲朱权是我的儿子,而你只是我的孙子。在这个家族中,长子继承家业是天经地义的传统,我不能违背这个规定。”

朱允炆听了这话,脸色更加沉重了。他知道自己的皇爷爷说的是实话,但是他依然感到不满和失望。他再次开口道:“可是爷爷,我觉得我比他更有能力,我更能够治理国家和保护人民。”

朱元璋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说道:“这是好事啊,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抱负。但是一个好的皇帝不仅需要才华和能力,还需要经验和智慧。你还年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和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皇帝。”

朱允炆听了这话,心中有些明白了。他知道自己的皇爷爷并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希望他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他决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

这段对话让朱允炆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他离开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虽然他依然觉得自己应该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他已经明白了一个好的皇帝不仅需要才华和能力,还需要经验和智慧。

不过,朱允炆可不会真就这么甘心把自己即将到手的东西让出去的。

他一边离开皇宫,一边思考着该怎么办。

不过朱元璋在,他的确没办法做任何事请,没有实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