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起陵阳 > 第80章 传国之宝和氏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

《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

根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和氏为卞和,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

楚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

卞和以献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西部,长约150公里,荆山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

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荆山是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更是花岗岩遍布,巨石杂乱排列,有“卞和洞”,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发现了稀世宝玉和氏璧。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90公里。

“玉印岩”坐北朝南,南漳至远安公路经其前。

洞深11米,宽15米,高10米。

为传说中的和氏璧产地。

又据《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闻之,欲得和氏璧,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和大臣们商量,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道:“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道:“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

秦昭襄王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看了半天,也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觉得不妙,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道:“秦王,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道:“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连忙命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这才缓和了下来。

蔺相如回到住处,确定秦昭襄王不愿意换城,叫随从打扮成商人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送回赵国去。

秦昭襄王听后,大发雷霆。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大臣们也十分恼怒,可又无可辩驳。

再说,蔺相如做好了死的准备,杀了他也没用,反落下个恶名,倒不如放了蔺相如,还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并非诈取赵国的玉璧。

最后,秦王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全了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此声誉鹊起。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

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