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益州崛起录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学之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学。

自从一月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天师道天师,太尉张鲁,和大儒,大鸿胪脂习被天子当堂赐死,太学里就再也没有正经上过一堂课。

随着上舍生张广、张永、张表、钟毓、阎璞等人因为受到父辈牵连的缘故捉拿下狱,学生们便推举杨仪、王肃、蒋琬为首,宣布罢课。

他们还组织起来积极上书情愿,要求天子收回成命,释放被押官员,召丞相贾成进京执掌朝纲,惩治奸佞。

可惜,换来的却是朝廷派来大量差役入驻太学,把各舍住宿全部控制起来,不许学生们随意走动串联。

好在朝廷还要点脸面,没有像军校那边直接派遣部队过来。差役们也只是携带了水火棍,并没有带来刀枪等制式武器。

上舍宿舍,杨仪神色严肃的对蒋琬道:“今上受奸臣蒙蔽,定丞相为谋逆,大兴冤狱擅杀大臣。公琰,我太学生乃国之未来,天下学子表率,决不能坐视朝廷陷入崎道。我想我们联名上书还不够,必须一起去汉安殿外扣阙。”

蒋琬为难道:“太学上中下加上外舍,二十几个宿舍区都有差役看守。咱们只能串联本院百余上舍学生,其余舍区去都去不了,如何联络他们一起扣阙?”

“哼!区区差役何所惧哉!我们百余人一同冲出去,我不信那些贱役敢动手。”

杨仪性格刚烈,根本不把院外看守差役放在眼里。

“威公兄切莫鲁莽行事,这些差役可不是寻常郑都府衙里的地方官差。小弟听说他们都是从少府派来,以前监督罪囚开矿的,手底下颇有些狠辣手段。”

蒋琬连忙劝阻。

他做事稳重,喜欢深思熟虑之后才下决定。

自从这些面目凶狠的陌生差役进入太学,他就觉得不妙,便暗中多方打听。

没过多久,他便知道这些差役是少府孔融从矿区调来,用来隔离监视他们这些太学生,防止他们有所异动的。

“做大事者何惧牺牲!”杨仪觉得蒋琬过于谨慎,愤愤道:“天子昏聩,奸佞当道,正是我辈太学生以胸中热血谏轩辕之时,何须畏首畏尾!”

蒋琬还待再劝,就见王肃碰的一声撞开房门,激愤的说道:“二位兄长听说了吗,今上以刘季玉为太学祭酒,震抚太学。”

“什么?刘璋这个蛇鼠两端的叛徒,还有脸来太学任祭酒?”

杨仪勃然大怒,气的双手连连拍击身前书桌。

先前朝中巨变,太尉张鲁和大鸿胪脂习当场赐死,所有亲近丞相贾成还有贾成提拔起来的官员一律视为同党统统下狱。

作为最早追随贾成,而且官职最高的刘璋,就成了太学生们眼里最大的主心骨。

尽管刘璋入狱,太学生们便发动各种关系进入天牢探望刘璋,试图在他这里得到进一步指示,好与奸佞斗争,对天子刘协施压。

哪知道没过几天,刘璋居然出狱了,还官复原职。

他们还以为天子回心转意,谁知又传来消息,说刘璋在狱中上书悔过,指控丞相贾成谋逆,这才得到天子宽恕官复原职。

这种无耻的行为,让太学生极度愤怒,纷纷怒吼着要去刘璋府中质问刘璋。

有的甚至秘密筹划刺杀刘璋,除去背叛丞相的叛徒。

可惜还没等他们行动,大批差役就进入太学,控制住了太学各院,把他们分割看守起来。

王肃年纪不大,不过他胆略智计不凡,见杨仪、蒋琬发怒,却呵呵笑了起来。

“刘璋就任太学祭酒,乃是我太学蒙羞之事,子雍为何还要发笑?”蒋琬有些不满的说道。

王肃摆摆手:“小弟听门口差役议论,说刘璋明日上午来太学就任,还要召集所有学生训话。二位兄长,这难道不是一个手刃奸贼的天大良机吗?”

“什么?刘璋明日要当众训话?”

杨仪顿时跳了起来,咬牙道:“某正愁困于斗室,没有机会代表太学生为丞相鸣冤发声。刘璋来的正好,就用他的血昭告天下,这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任何人都不能颠倒黑白,肆意践踏的。”

“威公兄莫急,小弟已经使钱买通了院外几个差役,今晚便可假扮差役前往别的宿舍联络同志,商议明日刺杀刘璋之事。”

杨仪与蒋琬相视大喜:“有子雍筹谋,何愁大事不成!”

第二日一早,果然各院差役叫起所有太学生前往操场列队恭候新任太学祭酒刘璋。

大家便穿戴整齐,在各舍录事带领下前往操场各自区域。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出宿舍大院之前,还要过一道搜身的程序,连记录文字的刻笔刀都不许携带。

虽然大家都不免怨声载道一番,但过程总算还比较顺利,拖拖拉拉一个时辰后,近三千太学生便尽数列队完毕。

很快,锣鼓开道,百余名军卒差役簇拥着一员紫袍官员进了操场,来到检阅台上。

随后,署理校务的博士孟光做了开场白,无非是说现在乃非常之时,太学生们不要过多参与朝中大事,早日停止罢课为要。

然后介绍了唯一的紫袍官员,正是治粟内史,如今兼任太学祭酒的刘璋刘季玉。

最后他躬身请新任祭酒刘璋给学生训话。

刘璋轻咳一声,洋洋洒洒的说了起来。

估计心中仍有愧疚还是其他情绪,刘璋并没有说朝中发生的那件大事,反而很是卑微的请求太学生们莫要冲动行事,多观察,多看看,等日后自有分晓。

他着重的要求学生们不要浪费青春,多钻研儒家圣典,将来学成之后报效朝廷等等。

看着底下听得恹恹欲睡的太学生们,刘璋黯然叹息,随口问道:“诸生可有对本官所言之事提出建议、要求,本官在此洗耳恭听。”

一般情况下,刘璋这句话说完,便是表示结束训话,大家各自散去的意思,很少有人会当着几千人的面越级对话一校祭酒。

刘璋也是随口一问,便准备转身下台了。

“禀祭酒,学生上舍杨仪有话说!”一个面容黝黑的年轻学生高声叫道。

差役们一阵紧张,纷纷面容不善的盯着这个站在学生最前面的年轻人。

司业郑众喝道:“杨仪,莫要乱生枝节,有话与你们录事说!”

杨仪面露嘲弄之色:“司业这是甚话,祭酒适才有言,诸生可当面提建议、要求。难道学生不是诸生之一?还是祭酒之言只是敷衍学生?”

郑众脸色顿时阴沉下来:“放肆!”

“郑司业且慢,”刘璋伸手一摆,“这位杨仪同学上来说话。”

“祭酒不知,这杨仪颇有些刺头,恐对祭酒不利。”郑众连忙轻声解释。

刘璋新来的不知道,他主管教务,当然清楚这杨仪可是学生们的带头人物之一,在太学活跃的很,还是丞相贾成的狂热崇拜者。

虽说来到操场之前都经过了搜身,不可能怀藏凶器。但杨仪口才很是出众,若是当着数千人的面对祭酒和朝廷出言不逊,伤了祭酒的脸面也不是啥好事。

只不过不知怎么的,刘璋并没有接受郑众劝说,肃然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道:“听听无妨,让他上来便是。”

郑众无奈,只好瞪了杨仪一眼,示意他不要出言过份。

杨仪嘿嘿一笑,从容上台,走到离刘璋五步距离拱手行礼。

“学生听说刘祭酒精于农桑,学生也颇有研究,近日学生发现有一物可......”

杨仪似乎一口气没有接上,声音含糊起来。

刘璋和旁边众人一开始还以为杨仪要说天子对付丞相贾成之事,还有些警惕。

但听到杨仪并非言及政务,反而说的是他最感兴趣的农桑学问,刘璋便放下了防备。

只是杨仪最后几句说的含糊,刘璋不由自主的上前几步,问道:“杨同学说的清楚些。”

杨仪深吸一口气,突然伸手从发髻上拔出一根磨的尖尖的银簪,上前一步,左手揪住刘璋衣领,右手抡圆了奋力一刺。

银簪划过一道闪光,“噗嗤”破开刘璋气管,深深扎进脖子里。

刘璋伸手捂住喉咙,“赫赫”用力呼吸,却吸不进一口空气,“噗通”倒在地上不停挣扎。面色立时变得青紫,眼见回天乏术了。

杨仪伸手拔出银簪,准备再刺下去。

周边太学官员和侍卫已经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一个侍卫来不及拔刀,情急之下低头撞向杨仪。

杨仪猝不及防,被侍卫头上铁盔撞在脸部,仰天倒地。

他张口吐出几颗带血门牙,哈哈大笑,状若疯狂的叫道:“今日杨仪手刃奸贼刘璋!”

在他大笑声中,无数侍卫蜂拥而上,刀枪棍棒铺天盖地落在他身上,顿时将他斩成肉泥。

历史上蜀汉四大名相之一的杨仪便一命呜呼,用一种极其刚烈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他必将名垂青史,远比真实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名声要好的多。

见到这一幕,台下三千太学生顿时激起了血性,蒋琬振臂高呼:“刘璋助纣为虐死不足惜!台上这些奸贼杀害杨威公,我们要为他报仇!”

学生们潮水般涌上检阅台,顿时百余名侍卫差役和十几个太学博士、司业等官员淹没在人潮中,很快便没了声息。

愤怒的人群转而攻击周围维持持续的少府差役。

这些少府差役人数其实并不多,也就三五百人。只是先前行动迅速,加上布置得当,还有他们一直在矿区监管罪囚,每个人都有一股凶狠之气。

所以才能够暂时震慑住学生,让他们不敢异动。

然而杨仪奋不顾身的当中刺杀刘璋,并且惨死在台上,便立时将他们的血性激发出来。

这些太学生可不是后世人以为的文弱书生,汉朝本就尚武,追求的是出将入相,凡读书士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武艺。

新朝太学更胜,贾成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骑射是必备课程。

三千太学生其实就是三千学问出众的士兵,即便是空手,击败个差役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况且刘协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敢逼迫过甚,差役们手里只有棍棒,杀伤力不够。

不过几个呼吸的时间,差役们就抵挡不住学生的冲击,丢下手中棍棒狼狈逃出太学。

于是学生们很快将太学完全占据,他们以舍为单位,推举各舍有威望的学生为首领,割下刘璋首级,关押残存教授、博士、助教、学丞、录事等效忠刘协的老师、官员。

反正先前巨变中,凡是同情支持贾成的教授、老师们早就被下狱了,留在太学里的都是些仇视贾成的顽固分子和宣称中立的软骨头。

有些比较正值的教授、老师早就辞职不干了,死在检阅台上的没一个无辜者。

他们挑着刘璋首级,抬着杨仪尸体,浩浩荡荡前往皇宫准备叩厥面见刘协。

刘协闻讯大惊,立刻令车骑将军董承率领新建北军出兵阻止太学生扣阙。

临行之际,刘协千叮咛万嘱咐,要求董承只要驱赶太学生回太学,抓捕首脑,务必不能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

但是他忘了董承当初可是西凉军体系,本就是个暴虐的货色。

一开始他确实想照着刘协的命令行事,但他哪里说得过引经据典的太学生。

几句话下来,便恼羞成怒,下令部下动手斩杀一部分人杀鸡儆猴,震慑学生们。

谁都知道,这样的场面下,一旦有一方动手,那谁都难以控制局势了。

很快,便从小规模冲突演变成一场混战。

学生们手中大多只有棍棒,没有杀伤性武器,渐渐支持不住,演变成一场单边倒的屠杀。

等到学生们被北军冲散,逃回太学时,董承才清醒过来,下令停止杀戮。

这时候太学生已经死伤七八百,形势异常严重了。

要知道太学生基本上都是新朝各地品学兼优的少年精英,其中只有少部分出身寒门百姓,大多都是新朝官员和各地豪门世家子弟。

董承顾头不顾脑的一通乱杀,杀害的几乎都是新朝官宦豪门子弟,就连朝中忠于刘协的官员,都有家族子弟参与其中。

一时间朝野震动,豪门大家户户高挂白皤,嚎哭之声遍布郑都,无数官员上书严惩祸首董承。

刘协闻讯大为震怒,据说当天宫中咆哮不断,无数珍贵瓷器被摔的粉碎。

之后刘协一面下诏安抚太学诸生,虽然还是派兵围困太学,但派出大量医匠进入太学救治学生,粮食等日用物资供应不绝。

另一面,他下诏免去董承一应官职爵禄,怕老丈人董承被愤怒的官员豪族派人刺杀,不得不将他收押天牢以候处置。

正当他在皇宫中焦头烂额应付太学之变的后续那些破事之际,一支部队悄然翻过崇山峻岭,出现在定军山西侧的高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