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想来想去,朱标还是觉得将这些东西放在眼皮子底下最为安全。

“父亲,东宫人多眼杂的,要是我们大张旗鼓地将盆栽搬回来的,岂不是直接就将外人的目光全给吸引回来了?

既然是植株,儿子觉得还是应该放在皇庄最为合适。”

“作为皇子,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的!”

朱标想了想,终究还是将劝导的话说出了口。

“哎呀,父亲,那什么君王之术儿子还早,爷爷跟您两人还在,儿子急啥。”

“妄言!小心隔墙有耳!”

“反正儿子看着那些弯弯道道就头疼的很,不乐意学那些。”

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五号公民,朱雄英始终觉得自己还是适合考古那种与死物打交道的工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复杂,勾心斗角啥的朱雄英实在是不想接受,更何况是在这种宫斗死人都是寻常现象的时代下,朱雄英还是觉得,工匠还是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堂堂皇子,一味地沉浸于匠人之事,你让御史言官怎么看?!”

后世社会上常说人言可畏,可在古代,人言那可是一把可以杀人的无形的刀。

御史言官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国家大一统开始就开始存在。

古代监察官制度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

周官有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理王官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又其任也”,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

伴随西周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确立,维护这一权力和制度、对臣属施行监察成为必要。

御史也始设于周,但职非监察,“盖掌赞书而授法令”,至战国时仍掌记事之职,不过因与会军国大事,事实上起着一定监察作用。

谏议对君主有一定匡正作用,周官有辅臣保氏“掌谏五恶”,庶

人也得传语得失。

春秋战国诸侯兼并,求谏纳谏关系到治国安邦甚至国家兴衰,各国竞相招贤纳谏,谏议并不限于专掌谏议之责的官员。

秦朝,空前集权统一的政权确立,随之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很多制度设置虽然是继承春秋战国发展而来,但要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在君与臣、中央与地方、政务与事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等各方面的关系上面临许多新问题,对庞大官僚机构加强控制、管理和协调也非常必要,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

唐代的御史不得言事,谏官也不得纠弹。

宋代初期,御史和谏官也分别职司,并不兼领职务,后谏院独立,权力扩大,并且规定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谏官虽然可以谏诤皇帝,但也有纠绳宰相之责。

言官制度,历史上是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着手设立了御史台,下辖13道,人数将近200余人,可谓是创历史之最。

不多对于御史言官会在明朝得到重用,想想朱元璋这个人历史上记载的性格我们就能明白了,他一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对他们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而设立御史台正好符合他的心意。

在设立下御史台之后,这些御史言官确实对大明王朝形成了有效的监督,让天下的官员不管随意乱来。

虽然言官们的品阶不高,一般就七品,但是他们的权利却极大的,上至当朝皇帝,下到七品芝麻官,都处于监察的范围之内,大明的官员每逢见到御史言官们,可谓是浑身发抖,生怕被参劾调查。

既然朱元璋赋予了御史台这些人这么大的权利,那肯定就会有人会问:那要是这些负责监察监督御史言官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也陷入到了贪污受贿之中该怎么办?

朱元璋这么一名伟大的君王既然能想到御史台这一制度,那他自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朱元璋在设立御史台的时候,同时也设立了一个部门,叫做六科给事中,这个部门就是专门来监察都察院的,而且两者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据明史记载,御史言官们的品阶是七品,人员方面会挑选一些书呆子,性格正直,认死理的人来当御史,简单的说,就是选择那些六亲不认,手下不留情的人,他们是一股清流,有一股莽劲,不管谁犯错了,就查,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谁来说都不行的人。

朱元璋想的很好,但他在设立御史台之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个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势力,竟然在之后给他增加了多少麻烦。

不过朱元璋也算是一个大度的明君,但对于这些拗不过的御史言官们,朱元璋却异常的大度,对他们的尽职尽责非常的赞赏,那怕自己有时候不高兴,可看到他们一个认真劲,朱元璋还是放下皇帝的架子,避开他们,不与他们较真。

明史上就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

洪武年间,巡城御史周观政巡视奉天门时,正巧遇到一个太监领着一群女乐往内宫走去,而根据大明律例,女乐是不得进入内宫的,周观政急忙上前制止他们,可是那太监却说:“这是皇上的命令!”

按说既然太监都了,说是皇命,有圣旨在身,一般也就过去,但是这个周观政是个认死理的人,不管不顾,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不得混淆,就是坚持不让女乐进入内宫。那太监没办法了,急忙跑去向朱元璋禀报。

朱元璋知道后,倒没有生气,直接下了一道口谕,说了一堆对周观政称赞的话,什么尽忠职守啦,做事认真,深得朕意之类的话,反正就是大大的夸赞了周观政一番,然后话风回转,说道,这事行了,你就别管了,你回去吧!

这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了,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周观政也该知趣退下了,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周观政还是不依不饶的,怎么也不让那群女乐进入,一直说律法所在,不容践踏之类的话,而且还一直要朱元璋亲自来和他说,这周观政也是不怕死,一股劲的认死理,要是换平常的官员,都不知道已经死多少回了。

“好吧,既然如此,那朕就亲自去看看”,说罢,这朱元璋就亲自赶去奉天门,到了之后,朱元璋安抚了一下那些女乐,让她们回去,不需要了,看到这里,这周观政方肯罢休,拜谢朱元璋后又继续巡视去了。

这件事与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文官魏征而将自己喜爱的小雀捂死很是相似,无一不在告诉众人御史文官在封建时代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但实际上,御史言官能这么明目张胆的顶撞皇帝,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张保命符,就是历朝历代都有不杀言官的传统。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条传统,这些御史文官才敢直言不讳,拼死柬言,因为广开言路,听天下之音,才能促进一个王朝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他们关乎着,官员们的清正廉明,百姓们的安居乐业。

哪怕是到了清朝,依旧如此,御史言官以小小的芝麻官,却拥有着监察的天下大事之权,监察着上至皇帝,下至七品小官的行为。

对于朱元璋他们都能这样的认死理,对于朱雄英,他们可不会放水。

按着设施御史台的原先想法,御史大夫们虽然手握重权,但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就是监察百官,官员品级又只有六七级,是最容易得罪人且没有自保能力的官职,他们行事之时,要想真的起到作用,那就只能依托于皇权保障,这与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有着类似的作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人一个个变成了宁死不屈,为了守护正义,为了黎民百姓,劝阻皇上的明臣清流。

可以说,现在的御史言官,那可是一个个紧盯着皇亲国戚,就想着能抓到谁的小尾巴用以实现自己名留青史的壮举。

朱雄英最近这样出风头,难免的肯定会进入这些人的眼中。

听到父亲的劝阻,朱雄英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面色都有些微微抽动。

他也是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穿越,竟然还能体会一下后世“明星”走哪里都被众人围观一样的待遇。

“儿子就在东宫里待着不就行了,难道那些御史言官们还能进到东宫来偷看儿子在做什么?”

东宫怎么说也是皇宫的一部分,自古以为,深宫大院那都是守卫能力最强的,而且,这半年里,东宫这边可是被爷爷与父亲两人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朱雄英就不信了,这些人还能冲破重重守卫进到东宫来特意查看朱雄英在干什么。

“作为一个皇长孙,你现在的任务就是读书识字,周太傅那边自然不会透露给外边你的读书情况,可是,最近你小子搞出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那儿子最近收敛一点?!”

朱雄英左右为难,他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热气球竟然能让整个大明百姓高呼神迹,想到当时的场景,朱雄英那就是一阵的头疼。

本以为这个时代有孔明灯的存在,那热气球应该不这么稀奇才对,这热气球难道不就是放大版的,可以载人的孔明灯吗?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大惊小怪什么。

“儿子还想着可以做一种可以在高空飞行的装备呢,唉,看来是不成了。”

“什么?!你是说你有可以飞行的装备的?”

朱标很是震惊,现在,他才察觉,自己好像是小看了自己的这个儿子,一个可以升空的热气球也就罢了,怎么说那也是有所局限,必须要有麻绳作为牵扯力才能不至于让热气球顺着风势飘走。

“对啊,父亲,您看,为什么天上的鸟儿能飞翔,而我们却不能?”

朱雄英想了想,最终还是从翼装飞行的类生物原理开始讲起,不然科学原理进步的太大,这些古人还真的可能理解不了。

“自然是因为鸟有翼有羽,而我们没有。”

很简单的道理,也是很直观的认知,只要能看到鸟儿的人,基本上都是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的。

“那,要是我们按着鸟儿的羽翼制造出一副装备,穿戴在人的身上,那是不是代表着我们也可以在空中翱翔?!”

这是飞机发明最基础的一条设想,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想来也是借助了鸟儿双翼的造型,这才一步一步磕磕巴巴地发明出了历史上的第一架可以称之为飞机的机械。

“!!”

依葫芦画瓢,这个道理就算是牙牙小儿那也明白的道理,可儿子的想法实在是太过震惊,直接给了朱标一个当头一棒。

“这样可行吗?鸟的双翼乃天生,要是我们强求的话,会不会有违天合?”

“父亲,所有的一切进步那都是要进行试验的,而实验,并不能保证百分之分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我们的理论有成功的可能,那就要去进行实验,而且,就算是实验有成千上百次的失败,那我们也不能半途而废,只能是吸取失败的经验,重新开始试验,直到取得成功。”

“孤自然知道,只是你这有几分把握?”

“五五开吧,毕竟一切都只存在于图纸之中,儿子还没有付诸于行动。”

五五开,那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朱标并不满意,但儿子这样的说法,朱标也不能寻到错处。

心中衡量之下,朱标还是决定先看一看图纸是否可行,要是儿子的想法真的可以成功的话,那大明的军队就会拥有一支奇兵。

想一下,要是两军对阵之际,突然有成千上百人从天而降,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心里博弈,那对于敌军来说,那也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屠杀。

朱标一下一下有节奏地轻敲着桌面,朱雄英一点也不着急,毕竟自己也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其中的利弊,相信朱标这个大明太子会有他自己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