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在朱雄英心里,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些叔叔辈们才是重中之重,二叔三叔两人闲不住,那就将人丢到边境去,那些什么北元、高丽完全可以让二叔三叔折腾了。

四叔能力不错,是有利的帝王之选,完全可以担当得上开疆扩土之后的安置问题,那什么东夷岛,朱雄英真的是不爽很久了,要是四叔可以的话,朱雄英还真想让四叔他们直接将东夷岛攻打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夷省。

可是现在大明的国力好像还不行,并没有可以攻占一切的军事储备。

唉!看来是时候将后世的一些“先进”东西捡起来了。

满脸忧愁地回到皇宫,难得的,今日的朱雄英并没有被父亲与爷爷两人给赶回东宫,反而是让他在奉天殿侧殿等待着。

坐在小榻上,朱雄英陷入了自己的思绪。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朱元璋回到侧殿,朱雄英都没有反应过来。

“咳咳!”

要不是朱标见儿子在发呆及时提醒,朱雄英说不得就要在众位叔叔与大臣面前丢脸了。

“孙儿拜见皇爷爷,二叔、三叔、四叔、…”

被人一提醒,朱雄英也是大吃一惊,赶忙地从小榻上爬下,稍微整理了一下衣衫之后,这才恭恭敬敬地向着各位亲王、大人行礼。

“哈哈,快起来,快起来!”

看着小侄儿这小胳膊小腿的行礼姿态,叔叔们一个个想笑又不能笑出声,忍的十分难受。

有朱元璋在,他们这些人还真的不敢在殿前失仪。

“英儿这是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坐到主位之后,朱元璋这才朝着朱雄英的方向询问。

“唉,我就是在想,是不是孙儿做错了?”

看着今天这大张旗鼓的架势,朱雄英就很为难,一个小小的热气球罢了,怎么就这样惹人注意的?

热气球都这样,那要是自己真的捣鼓出蒸汽机、翼装飞行以及那些火车、大炮之后,会不会直接被这些人以为是妖孽出世?

“英儿怎么会这样想?”

对于热气球,朱元璋虽然也很是惊讶,但对于孙儿的聪慧,他本就是早有体会,自然不会像那些大臣们一样大惊小怪。

“孙二就是觉得好像惹出大麻烦了!”

热气球还是小事,要是研究出来翼装飞行,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娱乐小事,而是正正当当的军事装备,只要想想以后大明的军士们可以穿戴着翼装直接偷袭那些个反贼们背后,来一个出其不意,朱雄英就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愈发地渺茫起来。

“哦,孙儿的意思,还有比热气球还要有用的东西?”

对于自己这个孙儿,朱元璋还是很了解的,既然能将热气球做出来,那就说明这小子手里还有更好的图纸,只是因为心中的担忧这才自己藏了起来。

“嗯。”

看着很是诚恳地看着自己的爷爷,朱雄英并没有假模假式的谦虚。

“你能做到何种程度?”

“要是孙儿说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爷爷信不?”

这可不是朱雄英夸大说法。

物理一门,那可是相当伟大的学科。

不讲国外流传进来的物理理论,只说我国现存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那就是相当典型的力学书籍。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着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这对比我们的惯性问题的认识,比之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更深刻得多。

墨家着作《墨经》一书,更是已经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一些推理论证,包括时空观念,力的平衡问题等。

墨家发现的杠杆原理比阿基米德要早两百多年,遗憾的是未就此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墨家是第一个给“力”下了定义的,《墨经》中如此形容:“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形”指物体,“奋”指运动的快慢,这句话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300多年前的这个结论和近代物理学的概念是一致的。

《墨经》又说:“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把重归于力的范畴,“奋”指施力者使物体由下而上的抵抗重力的作用过程。

此外,《墨经》一书中还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的原理。

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横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挠),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即“极”)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

此时如果把支点(“交绳”)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是“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物的转矩。

另外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意思就是说: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得加砝码,两者必须等重,才能平衡。

除去力学,华夏古代对电磁学也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公元前三世纪战国的《吕氏春秋》就在“磁石召铁”的记载,并发现群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阐述了“顿牟掇芥”的现象,即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

由此可以说,华夏古代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对磁石的直观性质进行了记载,并将磁石运用于医疗。

华夏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和应用曾领先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仅仅只是研究,还将磁石的性质发明了指南针,极大促进了航海时代的到来。

同时,中国在尖端放电、摩擦起电等电学现象也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

而在光学方面,中国古代研究成绩最突出的要数墨家的沈括和赵友钦,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见于《墨经》、《梦溪笔谈》和《草象新书》当中。

《墨经》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小孔成像给予了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墨经》中还记载了光的传播是直的观点,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它比欧几里德还早200多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所着,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着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

声学方面,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空气中传播可用水面波来比喻,这些论述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而东汉的张衡说明了月光是日光的反射,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日食的成因,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到了宋代,宋代沈括算是第一个在声学史上做了有名的声的共振实验。

这个实验也很是简单:剪一个小纸人,放在弦线上,弹动发生共振的弦,纸人就跳跃颤动,弹动别的弦纸人却不动,这也是开始动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的首例。

再往前深究,追溯到春秋时期,《考工记》更是记载了钟鼓罄的发音等与形状的关系。

可以说,物理在华夏古代的发展比欧洲地区要早得多,只能说没有那些科学家总结整理,所以这才让后世人形成了科学理论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不过也无可厚非,毕竟要是身怀金山而不自知,那岂不是浪费资源,朱雄英并不是讨伐那些科学家们,只是觉得这么多智慧结晶就这样明珠落尘实在是太过可惜。

“真的有这样的神物不成?!”

这真的不是朱家人不愿意相信朱雄英的话,只是这话实在是太过神迹,容不得他们等人不多加质问。

“自然是真的!”

听完朱雄英如此笃定的话语,在场的众人顷刻之间便是眼前一亮。

“要是真的可以做到如此的话,那还是常人吗?岂不是神仙在世?”

“其实也不是神物,其中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在的。”

想了想,朱雄英径直朝着殿内的小桌案走去,唰唰两笔,直接就在白色的宣纸上写下了后世背的相当熟练的物理三大公式:牛顿三大公式,提前了将近一千年在华夏大地重现了它的精彩。

“爷爷,你们看,只要将这三条公式领悟贯通,那孙儿之前说的九天揽月、移山填海那都是可以做到的。”

“当真?!”

“五叔难道不相信侄儿?”

“自然不是!就是这神仙操作,实在是不敢想象凡人可以做到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什么神仙操作啊,不过也就是我们寻常人做不到罢了,只要领悟了这三条物理公式,那就可以将平民百姓的力量无限放大!

侄儿以为,神明手段,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朱雄英这样说,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物理之门功课,在诞生之初,便是服务于神学的。

尤其是被称为经典力学之父的牛顿,后世诸多媒体就是在天天宣发牛顿晚年笃信神学,这也是相承了: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的说法。

其实细究历史上的哪些着名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家庭之中多多少少都是有宗教性质存在的。

就以牛顿为例,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之中的孩子,所以,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媒体说的晚年,可以说,牛顿终身都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而他在物理学上的所有成就,只不过就是为了证明神明的存在罢了。

而那物理三大公式,所谓的力学三定律,在本人牛顿眼里,那从来都是为了证明神用来创造这个世界的方法。

这些个符号,在在场众人眼中,那就是奇奇怪怪的图案,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看明白的。

于是,思量几秒,朱雄英便用白话文将宣纸上的三条公式一一给展开。

站在众人前位的五叔听到了朱雄英讲解的三道公式,不由地眼前一亮、

也许是五叔真的对这些东西天赋异禀,周王对于经典力学之父的三道公式领悟能力明显高于这个时代的其他人。

看到这些力学定律,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先前小侄儿为他们展示的力能扛鼎的壮举。

原来如此,原来这就是力学公式的应用啊!

想到这里,不由地,周王就想到了通天城门铁闸以及水井上的轱辘,以前,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要这样设计,被这几道公式一解释,古人的智慧就不由地让人称赞。

越想越对,周王的眼睛越来越亮,平稳的心跳也不由地开始剧烈的跳动起来。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神明的力量啊!

朱雄英的这个五叔,算是在马皇后嫡出之子之中最小的,平时也很受父亲于哥哥们的保护,可以说,从小那就是锦衣玉食成长起来的。

虽然因为年岁太小,对于大明开国之前的记忆并不太了解,或者说完全就没有记忆。

但可能是经历过洪武初年的百废俱兴,小小的周王心里暗暗地将各地工匠、劳役的困苦看在了眼里。

以前是没有办法,他只能是沉浸于医学,想着可以为大明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可现在,听到小侄儿解释的这三个公式,周王似乎看到了未来自己可以奋斗的方向。

三个公式,要是自己可以设置好充足的先前条件,那小侄儿所说的移山填海还真的是可能做到的。

深呼口气,周王努力将自己的呼吸放平,作为提出三个公式的小侄儿,周王并不想吓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