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雄英很希望,自己此刻说出来的话可以让朱元璋重新开始正视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一贯的打压是不可取的。

而且虽然大明重用宦官之后,造成了百姓们哀声怨道,但那些宦官们可比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看得清楚局势。

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的宦官,总体上来说大多是忠于皇帝的,也是能够为皇帝个人分忧的。

永乐皇帝时的郑和,成化年间的汪直,万历前期和张居正共同辅政的冯保,都是一些能力出众忠于皇帝的能人。

但是人就会有野心,有清正大义的宦官,自然也出现了一些祸国殃民的奸邪之辈。

当皇帝能力出众之时,宦官们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能为皇帝办事的,但当皇帝能力不济的时候,宦官容易成为权倾朝野的奸佞。

英宗时期的王振是皇帝从小到大的玩伴,并得到皇帝的宠信,结果为了一次炫耀,造成了土木堡巨变。

要说宦官当权中最为传奇的谁,自然不得不说是魏忠贤这个着名的“九千岁”!

魏忠贤理政之时,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天下为之建立生祠供奉,却被世人称之为擅权乱政的奸佞。

但在天启皇帝眼中,他是理财高手,是对抗东林党人的尖刀。

作为明朝末年的着名太监,这位九千岁能做到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奸佞,也是皇帝心中的能人,也算是一个传奇了。

说白了,明朝的太监,始终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是皇帝在没有丞相之后,在新形势之下重新寻找的权力平衡点,这是帝王之术。

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让自己成为被直接攻击的对象,有着左右互博的两帮人,皇帝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一个简简单单的平衡之术,却是将多少人的生死算计在了棋盘之中。

然而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容易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最终成为了宦官乱政。

明朝末年更是演变成为阉党和东林党人的党派之争,将争权夺利的局面变成了摧毁这个帝国的催化剂。

严重的内耗,是大明帝国走向末路的号角。

“孽障,都是孽障,一个个的都没有将咱这个老祖宗的话放在眼里!”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怒目圆睁,滔天的气势席卷而来,就连在朱元璋身边待久的王充心里都是大吃一惊。

要知道,现在的皇上可不是以前的壮年了,这身体可不能跟年轻人一样折腾,今天的这场发怒,可真的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爷爷,别生气,这种事情是难免的,毕竟,帝王之术不就是这样,虽然讲究平衡,但平衡之术岂是那么容易掌控的,稍有一方没有注意,这天平的一边肯定是会倒向一边的,久而久之,自然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祸乱出来,不管是宦官之乱还是官员挟制,终归是要看当权者的选择的。”

要说起帝王之术,无非就是那么几招:

平衡之术:大明内阁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约就是一个平衡之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肥了再宰:

这历史上最着名的就是乾隆年间的和珅,作为大清第一贪官,和珅的一生可谓是被乾隆给利用了个彻底

20出头就被乾隆皇帝养在身边,到和珅49岁去世,仅20多年,和珅贪的家产,相当于大清15年的收入。

一句“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可真的是将和珅的一生给总结了个彻底。

唱黑脸:所谓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在自己快要不行之时,借口各种罪名,惩罚能臣,打入死牢,明年秋后处斩,子孙一继位,就为他们平反,这些人就会对新主子感恩戴德,死心踏地。

历史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康熙皇帝在临终之前将四子、八子、张廷玉、马齐等能臣干吏纷纷削职罢免。

胤禛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康熙皇帝是老糊涂了,但是胤禛的谋臣邬思道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皇上此举是苦肉计,实在是迫不得已。

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康熙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四儿子。

这三招算是皇帝们比较常用的招数。

朱元璋很是气愤,朱雄英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朱元璋的气愤却不是一句两句劝诫可以解气的。

老话说得好:父死三年不改其志!

在朱元璋看来,后代子孙的这些行为,那就是不忠不孝。

整个人被气得颤抖,没办法,这个老头子实在是太过倔犟,朱雄英只能是上前搀扶:

“爷爷,你这是要干什么?还想不想听了?”

“说吧,那些人还做了什么?!”

这些人既然能把自己的祖训不放在心里,其他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期待什么。

“爷爷,其实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导致了宦官之乱,但不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宦官罢了,宦官毕竟与常人不同,他们没有后代子孙,行事作风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得到权力之后,避不可免地会被人奉承,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会有些不正常。”

“你是意思是,这个制度出问题的只是选择了宦官这一群体?”

对于宦官,朱元璋还是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宦官只是一群无根之人,相对于那些朝廷百官来说,用着更加放心。

毕竟,没有后代这个

“对啊,孙儿之前不是跟您说过,那个军机处,不就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历史上,军机处很是有名,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军机处的职责很重要。

只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与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两条,那就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可这个制度之所以没有因为权势过大而造成祸端,无非就是因为大清做了一些很高明的举动。

那就是给了军机处职责,却不给军机处任何官职。

也就是说,这些军机处是一个非法的组织,那些权倾朝野的大人们,其实并没有实质的官职在身。

虽然是皇帝任命的组织,但同时这也制约了他们的行事作风。

换句话说,他们这些人只能是倚靠着皇上,皇上可以让他们执掌权柄,但同样的也可以让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非法的决定。

这样一个操作,皇上就成了他们这些人唯一的一个保护伞,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就算是再有野心,那也只能是乖乖地听皇上的指示行事。

毕竟他们并没有具体的官级,要是没有皇上给他们的权势,他们这些人就连那九品的芝麻官都比不上。

因此,他们虽不是宦官,那同样的也发挥了司礼监的作用,就此形成了与整个士大夫集团相对抗的势力。

他们虽也是士大夫,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从来那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富贵,这些被皇上任用的军机大臣们,只能是选择站立在了文官们的对面。

同时,他们也是皇上推出去的一个靶子,就像和珅一样,虽然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他能贪墨这么多钱,那也是乾隆皇帝暗地允许的。

和珅可不是电视剧上的那个形象,历史学家们研究发现,和珅并非只是个大贪官,他不但颜值高、才华横溢、还善于理财、家庭和谐。

“正好你需要,恰好我有”——是乾隆皇帝与和珅的缘分开始。

和珅熟读四书五经,学识高,见识广,他在当侍卫的时候,因为接了皇帝的话,让皇帝大为喜欢,重点提拔,从此平步青云。

和珅除了贪官这个称呼之外,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小人的印象。

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米粥掺沙这件事了。

乾隆年间,河北发生干旱,粮食颗粒无收,因此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瞬间飙升。普通百姓没有钱买粮食,到最后大家实在没有办法了,竟发生了易子而食这样的事情,灾民死伤无数。

朝廷得知如此惨状,立即下令开仓放粮,并派和珅等人前往灾区赈灾。无奈灾民人数众多,仓库里的粮食也供应不了几天。这样负责真在的官员很头疼,解决灾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一旦粮食没有了,灾民还要挨饿,这可如何是好?

和珅见状,便抓了一把路边的沙子,当着大家的面扔进了米里。纪晓岚很生气,问和珅这是作什么?

和珅不慌不忙:“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但是来蹭吃蹭喝的就不会了,他们一看掺了沙子,就会走了。”

果然见到和珅撒了沙子后,排队领粥的一些人扭头就走了,但那些真正面黄肌瘦的灾民却没有说什么,还在继续排队,纪晓岚这才恍然大悟。

此事传到了京城中,朝堂上官员纷纷指责和珅弄虚作假,克扣粮饷,乾隆皇帝却是对和珅的做法大加赞赏。

这就这样一个被皇上重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在乾隆死后刚起了一点自保的想法,马上就被新皇帝一句话,惹得文官集团群起攻之,最终只能落了个为新皇帝充实国库的下场。

这就是一个军机大臣的悲哀,明明一生都是为了皇上鞠躬尽瘁,可死后清算之时,却又将各种罪名背在了身上。

可以说他们就是行走的背锅侠。

“哼!既然那些不肖子孙都不管祖训了,那咱就直接给他们定下个调调。”

思索几秒,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也在大明开始实施军机制度。

听到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朱雄英心里很是满意。

在他看来,大明最后就是败在了太要脸这点上,这点就必须要跟大清朝学一学了。

光是军机处这个组织,那就够骚操作的了。

更别说大清那着名的“33两白银政策”了。

这“33两白银政策”,其实与科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聪明的统治者利用制度来维护统治的工具。

而什么是“33两白银政策”呢?

在清朝,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一年的正常收入是33两白银,而刚性支出却是36两,这中间还差3两,这生计需要维持下去,这3两就是一个门槛,老百姓就得自己去想办法。

有了这三两的压力在,老百姓只能是通过其他方式去填补。

而为什么只有“三两”?

其实原理也很简单,这就像是吊在驴子面前的草料一样,这会三两虽然听着不多,但却是让人有一种要是自己再节约,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挣到,所以,老百姓们会因为心中有希望不断地去努力,而不会产生造反等其他心思,从而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

这三两银子的差距,不过就是人为的塑造贫穷,让人民始终生活在生活的压力、焦虑之中,为生计发愁,但又不至于让人生活不下去的手段。

“爷爷,决定了?”

“决定了!”

他也算是看出来了,这大江山要是自己不动手强势整改一下,这后代子孙铁定是会将整个王朝给彻底颠覆的。

一个爱好木工活,不喜欢皇帝的天启皇帝也就罢了,接着竟然还能出一个二十多年躲在深宫里炼丹不上朝的嘉靖皇帝。

这一个个的孝子贤孙,当真是一个比一个孝顺啊,就这些子孙们的爱好,那可都是人才啊,他朱元璋就不应该打下这个江山,这不是变相地强迫子孙们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吗?!

就应该让他们待在老家,该出家的就去出家,该斗蛐蛐的就去斗蛐蛐,这么活着多精彩啊,何必要去承担这么大的一份富贵,人明明就是不屑一顾。

朱元璋也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能产生出一种自己打的这个江山纯碎就是多余的想法。

可以说,这也算是自古以来帝王里的头一份了。

实在是那些后代子孙实在是不给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