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识字读书开始,历朝历代里,明朝的识字率在封建社会中,也绝对是首屈一指。

识字率提升了,可读书人施展抱负的途径却是一点也没有扩展,始终只有科举取士这一条道路。

而明朝如此高的识字率与人才的低利用率,其实也说明了明朝的人才资源浪费现象是相当严重的。

这种制度,说起来也就字面上的条例,可实际实施起来,却是相当困难。

就算是科举能按照朱雄英所说的那样变法,朝廷刚刚变法,或许会有人因为自身本事不够、家庭实在是困难、揭不开锅,选择去当一个胥吏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但随着变法时间久了,所有人还是会奔着最后一关的殿试而去的。

毕竟,一个胥吏,终究是比不过真正的朝官的。

放眼整个封建社会,不管是那个时代,读书人都是整个家族唯一的希望。

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多少家族那都是举全族之力全力供养。

古代,宗祠始终是一个人的根,而往往,同族之人都会生长在一个村子,为了让自己族人可以有好生活,那些族内的长辈们就像是养蛊一样,将族内的全部适龄孩童集聚在一起,共同教养,在学习四五年之后,一同参加童试,上榜之后继续上学读书,积极进取。

要是落榜,那大多就会被劝退,凭借着自己识字的本事,在县城里找一份需要识字的轻松工作,也足够养家糊口了。

即便是那被全族赋予重任的书生自己,那是一点自己的意见都不能有。

读书读烦了,想撂挑子?

压力太大,不想考了?

你问问他,他敢吗?!

不用开口,只要回头一看,那满满的一大家子,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叔伯舅父,婶娘舅妈们,甚至就连村子里那些还在黄泥里嬉戏打闹的孩童们,那都是紧衣缩食地供养着你进学。

结果你突然来一句,我累了,不想考了,想要做一个胥吏凑合养家。

敢问,谁有那个胆子说?

不要说开口了,就算是有想法,那也是错的!

“爷爷,这次变法要想快速见效,我们就必须要尽量地分出层次,”

“现在最重要的是,最低也要把天下各府城的变法落实下去。

我们唯一要担心的是,一旦在这些人群体里划分出层次,所有人一定是会本着最后那顶峰冲刺,久而久之,变法的就会陷入僵持,从而还是形成了人才的堆积,为了避免人才的淤积,孙儿认为,其实可以在大明境内设立一个科举功名有效期。”

想了想,朱雄英直接就将未来的教师资格证有效期给搬运了过来。

科举功名有效期?!

朱元璋听到这么一个没听说过的名词,神情也是一阵的迷惑:

“这个科举功名有效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效果?”

“这样,孙儿举个例子,我们就以乡试为例,参加乡试的前提是需要院试得中,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这其中设立一个成绩的有效期。”

“院试得中者,必须要在成绩有效期内决定自己是否继续考试或者选择去当地衙门供职。

如果在科举功名有效期之内,这位考生落榜而且也没有去衙门上任,那他就必须要等到下一次考试期,而且,在下一个考试期内,这名考生必须要从院试从头考起,并不能在自己考中的基础上往上考。”

“哈哈,这个有效期好,很好,不仅是可以给这些人压力,还能为朝廷清除一批靠着运气以及其他因素成功得中的生员。”

每年科举,虽然标榜的是公平公正,但每次考试,试题都是几位大儒、学士、教育一起出的题,主观能动性太大,客观性保证不了。

民间的那些考生为了可以考一个好成绩,无所不用其极地探听出题人的偏好,从而加强自己这方面的功课,投机取巧,虽然不会大程度上左右最后的结果,但对于最后一名与落榜第一名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可能就是一个偏好问题,一个人可能就会刚好上榜,而另一个则会因为这种莫名的原因而名落孙山。

这种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真的是想尽了办法。

“而且,孙儿觉得现在大明的科举考试还是有它局限的,圣人都说:教学应该有教无类,那我们朝廷选拔官员自然也应该如此。

选拔官吏,不应局限于出身,一旦入仕,任何提拔,绝技不可考虑其究竟是秀才出身还是举人出身。”

这种抱团的情况,不管是那个时代,只有在人群中,就是不可避免的。

往大明朝堂上一看,就算是文官集体,那也是有其小集体存在的。

秀才跟秀才在一起保团,举人跟举人一起游玩,进士则是自诩高雅,看不起那些举人、秀才。

甚至,那些官职低的,还会根据自己籍贯不由自主的分成所谓的江南区、西北区等等,总之,这种抱团取暖的方法,朱雄英那是见怪不怪。

不管什么时候,华夏大地一直都是人情社会,就算是凭借能力的岗位,你也行,他也行,可是他跟自己的关系好,那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跟自己关系好的,而是要选择你?

难道就为了所谓的公正公平?

不要忘了,还有一个举贤不避亲的优良传统在呢。

只有朝廷从上到下不重视这些,那这些人就不会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勾结团体上。

这样一来,一紧一松,绝大部分考生的后顾之忧就会被解决。

“可,要是这样做,那些名落孙山的考生,岂不是会直接投河自尽?”

很显然,这种科举功名有效期在朱元璋眼里,实在是太过残酷。

这样一来,确实是可以让不少的考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才干选择前往衙门上任。

但是对那些从小被给予厚望的、真正寒门出身、从读书的第一天就是奔着考中进士的读书人来说,这个政策完全就是一个晴天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