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9章非戚继光莫属!

看到这群勋贵都是十分温驯的样子,朱翊镠十分满意。

张四维追问道:“那皇上可有祭酒的人选?”

天子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真的事无巨细的处理皇明讲武堂的事情。

而讲武堂的祭酒就会负责讲武堂的平日事宜,所以这祭酒人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文华殿里一片寂静,一群人精都等着天子的回答。

祭酒的权柄虽然比不得统领几十万的将领,但是其影响是更为的深远。

恐怕这祭酒的人选落不到勋贵身上,很有可能就是兵部尚书或者是兵部侍郎。

“朕经过深思熟虑,这祭酒非戚继光不可。”

朱翊镠话音落下,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巨石。

戚继光!

征倭平乱大将军戚继光!

在场的文武重臣心思不一。

这时候,潘晟再度出列:“还请皇上三思!”

“皇明讲武堂乃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戚继光虽然素有功勋,但毕竟是武将出身,不适合做这祭酒!”

朱翊镠眯起眼睛,“潘阁老以为,这祭酒谁做比较合适?”

潘晟感受到了天子的不满,但是他丝毫不畏惧,“臣以为此祭酒应由我等文官担任,如兵部大司马方逢时做事沉稳,向来通晓兵事可担此大任!”

潘晟此言一出,不管是张四维还是于慎行都纷纷点头。

不管文官集团内部怎么闹矛盾,但面对武将这件事上,都毫不犹豫的选择打压。

在他们的眼里,就不能给予武将高的权柄和地位。

由于武将手中掌控着兵权,对于皇帝来说,武将就像是一只恶狼,如果能够掌控得力,武将们就能纵横沙场、克定祸乱,若是掌控不得力,那武将们就会犯上作乱,大大威胁到了皇权。

就在无比强横的大唐,有着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发动的“安史之乱”,河东四镇田承嗣的“相卫四州之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淮西之乱”,陇右节度使朱泚的“奉天之变”,吴元济的“蔡州之乱”,郭英乂、崔旰的“蜀中之乱”,毕师铎的“扬州之乱”,秦宗权的“蔡州之乱”等等,在安史之乱之后,武将发动的叛乱可谓是多不胜数,强盛无比的唐王朝就在这一场场的动乱之中灭亡了。

但朱翊镠没有半点退让,“朕以为,若是提及兵事,领兵打仗,当世无人可与戚继光并肩!”

“戚继光在南与俞大猷并称俞龙戚虎,平定东南沿海倭乱。”

“调任到蓟镇之后,镇守大明边疆,数十年如一日,如此赫赫之功勋,为何还得不到你们的信任?”

文臣们沉默了一阵,于慎行说道:“皇上,这前唐之乱……我们不得不防啊。”

“戚继光的功勋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但是我们并不是对戚继光不放心,而是无法保证后来者都能像戚继光一样忠心耿耿。”

朱翊镠冷笑一声,“那你们文官说起来都个个是一等一的忠臣了?”

“纵观史书之上,文臣犯上作乱谋逆者,俯拾皆是。”

听到了朱翊镠的诛心之言,张四维等人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朕并非是有意贬低尔等,而是如今的大明武将身份的地位与赵宋有何差异?”

“长此以往那么领军出战的将领,哪个还会为朝廷卖命?”

“朕多次说过,为国征战沙场的军人,就是大明的英雄!”

“他们为国出生入死,为什么就不能获得应有的身份和地位呢?”

张四维轻叹一声,“皇上,您如此想确实是天下武人之福。”

“但是这些武人大多都是出生于草莽,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他们没有受到圣人的教诲,所以他们的忠心度还是要值得商榷的。”

朱翊镠道:“朕没有想让武人干预政治的意思,文与武,需分开而行。”

“武官负责领兵,但不可染指半分的地方政事。”

“至于忠诚的问题,皇明讲武堂自然要给学员们讲授文化课,让他们树立忠君爱国的观念。”

听到天子如此安排,几个文官心里倒是安定了几分。

潘晟又欲开口,但朱翊镠没有给他机会:“皇明讲武堂第一祭酒的人选,朕意已决,非戚继光不可。”

张四维闻言心中一动,天子这个意思明显是讲武堂的祭酒不仅仅是设置一位。

“讲武堂共设祭酒二人,以第一祭酒为主,第二祭酒为辅。”

“第二祭酒的人选,可由廷推选出。”

绝了。

只能说天子玩弄政治的手段绝了。

刚刚还十分强硬的决定了第一个人选,现在又抛出来一个人选作为让步。

恩威并施说的就是此吧。

“吾皇圣明!”

“朕乏了,诸位爱卿且去。”

……

安平州。

平壤城今日已经是张灯结彩,连安国公李昖都带着臣属在王宫里紧张的布置起酒宴来了。

没错,今天就是大明派遣官员到达并正式接管安平州的日子。

“少钦兄,吾等离平壤还有多远?”

马车里,一个中年男子向着坐在中间的那人问道。

中间那人面容微微泛黑,嘴角虽然一直是微微上扬之态,但从其露着精光的眼神来看,此人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估计不到二十里就到了。”

那人正是朱赓。

这马车上载着的几人,正是安平总督原礼部左侍郎朱赓、安平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原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许国、原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沈一贯、徐州同知张位、南京太仆寺卿石星、侍讲学士沈鲤。

随行的卫队有几百人,一路翻山越岭而来,却也没有遇到什么变乱。

“这一到安平,才觉得我大明着实是繁华的紧啊。”

沈一贯感叹道。

张位笑道:“区区安平怎么能和我万国之宗大明相比?”

“不过听闻此地的女子倒是十分的美艳。”

石星和沈鲤闻言对视一眼,这个可以有。

朱赓又清了清嗓子,“诸位,朝廷派我等前来,就是为了奠定安平万世之基业!”

“西汉四郡之故事,吾等万万不可效法。”

“这是朝廷对我们的看重与信任,吾等切不能有负皇恩啊。”

“所以吾等当齐心协力,治理好这安平!”

听到这里,许国也是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我们可是责任重大啊。”

“安平虽然仰慕我天朝,但毕竟风俗不同,治理起来与我大明大不相同。”

“一个不小心,怕是会引发安平百姓之民变啊!”

沈一贯沉思了一会儿,再度开口:“因俗而治是万万不可的!”

“我们若是想把安平永远的巩固成为大明的疆土,那就必须移风易俗,令其服中华王道之教化!”

这番话引得众人频频点头。

突然,沈鲤开口:“肩吾兄倒是提醒我了。”

“不仅是风俗要变,文字更要变!”

“故国有其文,其文不灭,就有颠覆之危!”

“安平既然归属我大明,那就必须废其文字,通行汉字!”

沈一贯接话道:“甚至是,焚烧故国之书,亡其文字!”

“如此一来,三代之内安平无故国!”

朱赓几人脸色不断变幻。

如此一来,与焚书坑儒的始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石星正要反对,但许国轻轻敲击着马车里的桌子,“我觉得可行。”

“使安平州百姓沐浴圣人教诲,服膺王道,乃是大功一件!”

“蹴尔小国,他们的书籍怎么能与我泱泱中华相比?”

听到许国的话,石星居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让安平百姓聆听圣人的教诲,成为儒学的门徒,哪里错了?

朱赓更是一锤定音:“就当如此!”

其实许国与朱赓的地位相当,只是安平新附,主管兵事的朱赓权柄自然要高一些。

“我会向朝廷上报,使安平学子学而有成者,可有入京参加会试的机会。”

“安平之人,照样有机会可以出将入相!”

沈一贯点点头,他现在已经可以想象到安平学子为了仕途而狂热无比的模样了。

就算高丽没有亡国,在高丽做大臣也不过是管理方寸之地。

若是能在大明为官,他年入阁为首辅之臣,岂不是能够替天子管理无尽国土和亿兆生民?

这两者显然是云泥之别。

不过以安平学子的水平,怕是短时间内都出不来一个进士。

但只要他们埋头钻研四书五经,就给他们在安平做官的机会。

只要读书人不先闹事,那些村野匹夫作乱就直接镇压了就好。

“妙啊,妙不可言!”

张位抚掌大笑。

“如此一来,大明之安平,可高枕无忧矣!”

“所以接管安平的第一件事,就是广立学堂!县设县学,州设州学,平壤设省学,所读之书一律是汉字的四书五经!”

“不过还得需要从大明多多招募读书人过来做先生。”

沈一贯说的头头是道。

“甚好甚好!吾这就写奏疏上奏天子!”

朱赓显得很亢奋,当即就要在颠簸的马车上写奏疏。

“少钦兄,一路颠簸怕是不容易写字啊。”

许国劝说道。

“不如等到入了平壤安定下来再写也不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