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糟了,我成替身了! > 第110章 一切尽在军师掌握之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章 一切尽在军师掌握之中!

襄阳。

徐庶出使汉中之后,荆州辎重调度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糜竺、简雍等人为之辅佐。

在江东那边攻伐合肥的同时,荆州这边也在为进取宛城而全力运转起来。

不过相比江东那边的磕磕碰碰,荆州这边从战事一开始,就突出一个稳打稳扎。

宛城本就是荆州边陲,连通司州和豫州的门户所在。

整个刘备一系的文臣武将,皆认为曹操绝对不会轻易舍去这等重要的城池。

或许攻伐宛城容易,但之后能不能稳妥的占住,能不能应付曹操源源不断的收复大军,这都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索幸四路大军进发宛城,整个补给路线都可以从荆州腹地走路运。

无论是更换的兵甲,还是充饥的粮草,运送起来都极为方便。

远不像江东那般,想补给前线必须走路程狭长的水运。稍有不慎的话,就会陷入被自己十万大军辎重累死到疲乏的尴尬境地。

诸葛亮陷入了百忙之中,刘备这个主公除了振奋一番麾下众臣的气势外,也没别的作用。

但这到底是刘备冲出荆州的一战,刘皇叔本人对于整个战局的结果,还是无比忐忑的。

寻到时间就往军师府里跑,试图借助卧龙军师身上的从容,以安稳自己对战局的担忧。

军师府中。

刘备和诸葛志落座于凉亭之中,二人面前皆有一杯清茶,刘备眉头紧锁,远远看去便知此刻思绪极重。

而诸葛志那已经不能说是从容淡定,完全就像事外之人一般,半点也没将战事可能的结果放在心上。

实际上,对于宛城和合肥这两战,诸葛志还真没有太多要去思考的地方。

这两战的结果,都在史书上好好的记载着。

而且曹操的应对方式,与历史上的也相差不远,就算各方的情况,因他的缘故依旧有不小的改变。

但这两战的大致走向,也应当还是在预料之中的。

刘备思绪许久,端起了面前的茶杯猛喝了一口。

终究是按捺不住心里忐忑,对诸葛志询问道:

“军师......如你所说,那孙权会在合肥城下受挫......”

“要是他那十万大军又全都退回江东了,那曹贼岂不是可以集中兵力对付我们了吗......”

“若战局真到了这种情况的话,那宛城之役......恐会徒增变故啊。”

不怪刘备会如此担心,之前同意与江东联盟,刘备和其麾下众臣,便是打着让江东大军牵扯一部分曹军兵力的主意。

可现在,那孙权偏偏还要玩什么亲征。

若真如军师所料那般,孙权在合肥城下受挫,还真有可能会因辎重补给等问题,直接就撤兵回江东啊!

现在可不是看江东孙权笑话的时候,孙权若是真的撤兵了,可是会实打实的影响他们这边的布置!

一旦曹操解决掉马超,全力应付他们荆州,他们能如何去抵抗啊......

诸葛志闻言,面上依旧是一副从容之色。

关于这一点,在得知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伐合肥时,他便已经考虑过了。

史书上,确实记载孙权士气受挫后,又因十万大军粮草补给困难等问题,迫不得已选择了退兵。

气势汹汹而来,灰头土脸而回。

“孙十万”的雅号,直接便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那是上一世的轨迹!

这个东汉乱世,因他的缘故,到底是有所变化的......

诸葛志嘴角带笑,又将刘备面前的杯盏添满后,开口道:

“孙权嫉妒贤能,被大都督节制兵权,若还在只有七千守卒的合肥城下,兵败而回的话。”

“你想想......那孙权之后的结果,将是如何?”

刘备被诸葛志这么一问,眉头紧皱成沟壑。

双手下意识摩挲着面前的杯盏,脑中尽是思索军师方才所言的话语。

孙权的江东基业,本就是从其父、兄手上继承而来的。得位不稳,哪怕未出战合肥之时,江东境内各氏族都对其颇有微词......

这次要是带十万兵马出征,灰头土脸而回的话......

刘备深邃的目光,转瞬间便回复清明。

快速出声道:

“此战本该是由周瑜为帅,可孙权为了建立威信,强行支走周瑜,统帅十万大军。”

“若其在一座小小的合肥面前,就损兵折将的话......其威望必定受重创!”

“江东那些反对他的声音,势必更加洪亮!”

“孙权的主公之位,危......”

将这番话脱口而出后,刘备面上尽是一片复杂之色,既有对孙权际遇的感叹,也有因盟友不堪而忧虑。

若是双方未定下共击曹操的盟约,刘皇叔哪有心情替孙权的位置稳不稳而操心。

可偏偏现在两家约定,共伐曹操。

江东战局不利,又内部不稳,直接便可以影响到他们这边来。

诸葛志看到了刘备面上的忧虑之色,从容不迫道:

“皇叔勿忧,江东无论如何不可能退兵合肥的。”

诸葛志这一句话,直接就让刘备眼中迸发出了惊喜之色!

刘备赶忙追问道:

“军师此话怎讲?”

刘备想不到江东还有不退兵的理由,那狭长的粮草补给路线,那十万大军每日恐怖的消耗,以及受挫的士气。

种种这些,通通都是江东退兵的理由。

诸葛志轻抿了一口茶水道:

“皇叔可是忘了,上次江东倾巢而出,是什么时候?”

“是江东水师围攻江夏之时,那时我未出一兵一卒,江东大军便全军撤退。”

“这次江东更是出十万大军攻打一座小小的合肥,若又是寸功未建就退兵的话......”

说到最后,诸葛志嘴角带起了一个微笑的弧度。

“那他们江东,之后还打什么天下?”

“怕是整个江东的门阀氏族,披甲之将,甚至是持戟之兵,都会对江东孙氏一系大失所望,不再尊其统帅!”

“所以,这种情况下,孙氏一系势力若还想统帅江东,就决不退退兵!”

这边是诸葛志到来后,引起的连环变化。

举兵出征,未建寸功而回府,这无论在哪方来说,对于士气都是巨大的消耗。

这江东若是连着来两次的话,哪还有威望可言。

刘备闻言,面上现出大喜之色!

经卧龙军师一番言语,刘备方才那不安的心,彻底的安定了下来。

诸葛志又道:

“而且,皇叔啊,你一直以来都小看了一个人......”

刘备闻言,下意识的问道:

“军师所说之人,为谁?”

诸葛志看向凉亭之下的流水,水流清澈足可见底,连水中鱼儿游动的轨迹也是清晰可见,三五尾各种颜色的鲤鱼在清澈的水流中结伴而行。

抬起头,诸葛志开口道出了一个人名。

“周瑜,周公瑾!”

刘备听到这个名字,满脸严肃之色。

周瑜的过往战绩,自不用再去赘述,但刘备不明白,军师在此际提起对方的用意所在。

故刘备出言道:

“还请军师明言。”

诸葛志缓缓道:

“孙坚身故之后,孙策在袁绍麾下沉沦许久,虽藏着传国玉玺,却如同顽石一般无用。”

“便是孙策在这种囹圄之境,得周瑜相助。两人带着孙坚留下的重将,一同来到江东,将偌大的江东平定。”

“是孙策成就了周瑜,也是有了周瑜,孙策才打下了江东基业!”

“他们间的关系,与黄叔同张飞、关羽两位将军一般啊......”

“同在草莽之境崛起,虽孙策已经身故,但周瑜又如何会不守好江东的基业?”

刘备闻言,内心大受震撼。

之前的自己,只能贩履为生,虽不满这乱世,但也无力去改变什么。

直到桃园结义之时,有了两位义弟相佐,才有了逐鹿中原之心。

自己走到如今这一步,或许对不起很多人......

但自己,绝不会愧对两位义弟!

刘备定定的看着面前的诸葛志,认真道:

“备,受教了。”

诸葛志闻言,轻摇羽扇,笑而不语。

就在这时,有斥候疾步入内,禀报道:

“报!主公,军师,前线传来消息。”

“孙权抵达合肥之后,欲施之以威,仅带仪仗及持戟亲卫兵临合肥城下,而十万大军在后未展开阵形。”

“叫阵之时,张辽率八百敢死队出城击之!”

“张辽勇猛无匹,以弱胜强,杀的孙权躲避于山冢,威势丧尽!”

刘备闻言,虽有着之前军师的话语做心里准备,可还是面上露出震撼之色!

率领十万大军的孙权,竟真的在合肥城下被张辽给击破了!

被只带八百死士的张辽,追击得抱头鼠窜......

这一次,刘备看向诸葛志的眼神,如同在看降临俗世的谪仙。

如此悬殊的兵力,诸葛志竟还能预测到战局的变化,这其中对人心的把控,以及战争的走势已经入微到一个不可揣度的境界了。

刘备深吸一口气,向诸葛志感叹道:

“军师大才,这孙权果然如军师预料的这般,不堪大用啊......”

旋即,刘备又眉头皱起,斟酌道:

“如今张辽以八百死士建奇功,恐怕合肥城中兵将皆是一片众志成城,合肥越发的牢不可破。”

“而孙权大军气势被张辽所摄,那十万大军再难攻克合肥城池不说,怕是还得被那沉重的粮草补给所累......”

“江东那十万大军......此局之下,不退又能如何啊......”

以刘备的角度来看,实在想不通孙权除了退兵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

张辽才带八百死士,便能重挫其锐气,那十万士卒还能有信心吃下合肥吗?

诸葛志摇头笑道:

“江东大军气势被张辽所摄,皆是孙权阵前指挥不力的缘故。”

“等那周公瑾抵达合肥城下时,江东大军必定重拾信心。”

“或许......周瑜还会派出使者来我们这边,也说不定......”

说到最后,诸葛志的语气渐渐诡异了起来。

之前诸葛亮出使江东之时,便是依仗如今的荆州实力更为雄厚,而夺取到了联盟的话语权。

而现在,那周瑜若想替孙权挽尊,未尝不会以退兵威胁刘备......

刘备听后,倒是没诸葛志想的那么多,而是狐疑道:

“周瑜还会派使者来荆州?那使者是谁?”

对于诸葛志所言,周瑜会派人来荆州一事,刘备没有半点疑虑。

毕竟相处如此之久,刘备已经在诸葛志的身上,见过太多次未卜先知了。

现在的刘备,只是略微好奇周瑜会派谁过来。

诸葛志闻言,缓缓开口道:

“鲁肃,这家伙能言善辩,正是做使者最好的人选。”

“江东攻伐合肥陷入泥沼之中,周瑜若想解危,除了他本人必须上合肥领军外,怕是少不得派人叨扰我们这个盟友了......”

诸葛志眸中慧光频闪,仿佛即将发生的事情,似已在他脑海中经历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