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遇李白 > 第11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评价一个诗人厉不厉害,有一个十分快捷的检验方法:他的诗后人敢不敢仿,能不能仿。因为精致的艺术,总是具有不可复制性,这就是伟大的诗人之所以宝贵的原因。

所以,要是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你会想到谁?

这两句诗不仅传颂了1100年,还被古今诗家沿用了1100年,竟无人敢改,只能如语录般引用。就连20世纪东方大国一代伟人也是一句直接引用,一句稍作化用。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诗、写于唐元和八年元(813年)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的无情。

雄鸡一声天下白,也出自李贺的诗、作于唐元和四年(809年)的《致酒行》。这句诗,其境界之博大,其意境之深远,其语言之天上地下,其造化之功,后世上千年都无人能敌。这样大气磅礴,又丝毫不显山露水的沉稳雄奇之文字。

千年之后的21世纪,写下《沁园春·雪》的伟人,就曾在一首词中,化用了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虽然是化用,但新词更显大气,惊艳了近70年。《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首词,写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堪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又一个宣告。

除了化用“雄鸡一声天下白”,伟人还把《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用在了自己的七律中,写成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经典。这两次对李贺诗的重新解读,将旧诗赋予了新意,令人赞叹不已。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唐诗人中,与月最是知音的王昌龄,在他所创作的181首诗中写到月亮的有近70首。

之二就是李贺,在其233首诗歌中出现了70余处,比例仅次于王昌龄。但就写月的新奇、奇绝来讲,李贺可称第一。

李贺接受了韩愈“务去陈言”的主张,学古而不泥古,努力于学古中创新。李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象的独特组合方面。你看,“穿线月”“吊月”“月风”,都是别人没说过的或者想到不到的。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着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

可能是冥冥中有一个声音提醒李贺“人生苦短,你得加油了”,李贺作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三年就去世了。可叹天妒英才,李贺英年早逝,仅仅二十七岁。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

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

而李贺的全身心投入,耗费了了大量心力。也许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老驴,破囊,是李贺作诗的法宝。

老驴,破囊,成就了李贺的文名。

少年的李贺,体形细瘦,通眉长爪,经常骑着一匹老驴,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

一到家里,李贺连饭也来不及吃,就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绝的诗作。

李贺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先吃饭也不影响你写作啊!”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

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

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李贺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和皇甫湜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

在离开时,韩愈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

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时,唐顺宗带病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

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

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

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是没想到,“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

后来,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

虽然李贺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

元和八年(813年)春,他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撰写《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

元和九年(814年),李贺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李贺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

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