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在统筹着后军,向安定郡前进的长孙无忌,此时心中的情绪无比复杂。

他忍不住去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走到外甥的对立面去,难道成为了辅政大臣之后就真的会自动的迈向权臣的道路吗?

“太宗皇帝临死之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当时的太子李治来到身边交待后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特意对褚遂良叮嘱,不要让人离间了太子和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听到这,不免悲从中来,他顿时觉得,自己和外甥的关系肯定就是被小人离间的。

“太宗皇帝在贞观十八年评价过长孙无忌,说他善避嫌疑。”萧盼盼继续说道,“这应该指的是贞观二年,长孙无忌的罢相之事。”

“当时有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面对这份密表,太宗皇帝是进行了一次对群臣的公开谈话,称赞了长孙无忌自己请辞宰相的行为。”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这种谦让避险的褒奖,是暗含着他不要走向反面的期望的,也就是说,长孙无忌可能有过揽权的动作和想法,但在长孙皇后,还有太宗皇帝的期望下,他克制住了。”

“所以,太宗皇帝才会担心自己死后有人离间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这份担心的出发点就在于长孙无忌可能会克制不住自己揽权的欲望。”

萧盼盼一叹,“而历史最终的走向,却依然朝着太宗皇帝最不期望看到的局面滑了过去。原本该作为过渡者的长孙无忌没有及时的让渡权力,最终到了皇权和辅政集团的对立。”

“无论是长孙无忌冤杀李恪,还是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对李治的威压,都决定了永徽时代的二元政治,必然以最糟糕的结局走向它的尾声。”

说到这,萧盼盼也不免去想,一个皇帝带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私下去自己舅舅家,渴望通过贿赂的方式来扶正自己的爱人,本身就代表着当时李治地位的弱势。这一点上他和朱祁钰还真有点像。

“关于武女皇的正式上位,有两个人是绕不开的,一个是李义府,一个是李积。”萧盼盼继续说道,“在史料中,这两个人都因为牵连了武女皇而遭到了严重的批判,特别是李积甚至被你们古代的一些着史的人称为奸臣。”

李世民有些发懵,李积?李世积吗?应该是要避讳朕的名字,所以后来改了。他怎么会是奸臣呢?

“一切的根子还是在武女皇上。”萧盼盼说道,“必须要认清一点,武则天称帝是一件彻底的偶然事件,不仅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把武则天称帝彻底归罪于李治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也不可能预知未来。”

“至于因此而把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重心归结到武女皇身上,明显也是罔顾事实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理论颠倒,大概就是因为在欧阳修和司马光看来,没有废王立武,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称帝,而武则天毫无疑问是唐朝的破坏者。”

“所以,追根溯源,长孙无忌反对废王立武,反而是一种政治远见。因此就有了史书中,站在长孙无忌的角度去批评作李治的描写。”

“而这种本质上围绕着武女皇的历史记录其实一直在贯彻着。这一点在李义府身上尤为明显,甚至就差往李义府的脑门上贴一张我是皇后党羽的标签了。”

女皇状态的武瞾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首先,李义府肯定是一个奸臣加小人,这不用去洗,但说他是所谓的后党就明显过分了。”萧盼盼先定性道。

“在李治人生的三个阶段中,无论是晋王、太子还是皇帝,李义府都是他的属官。甚至李治还向太宗皇帝推荐过李义府文章,侧面反映了李治对李义府才华的认可,和二人关系的不错。”

对于李义府这个人,李治也是忍不住摇头,有功是有功,但不知收敛也是实实在在的。

“在废王立武事件中,李义府的站队这对于李治来说绝对是一个惊喜,他让李治发现辅政团队虽然不能指望了,但朝中的中下层官员则完全可以争取,他们与长孙无忌并非铁板一块。”

“李义府的明确支持,意味着李治找到了一个支点,这让他拥有了反攻的可能,甚至因此有了咬牙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李治撇了撇嘴,这话说的好像自己平时没有什么勇气一样。

“李义府这样的小人是该死的,他要为唐王朝的中枢政治道德下滑负上一定的责任。”萧盼盼顿了顿,“但在各种史书中,却往往要把他和武女皇牵扯在一起,特别是在介绍李义府贪赃枉法、猖狂已极的时候,史书都不会忘记强调一下他的政治靠山是武女皇。”

武瞾嗤笑了一声。

“李义府作为宰相,他的权力来源究竟是皇帝?还是皇后?这是一件很难去理解的事吗?”

“李义府从一开始就是李治的东宫旧人,就个人关系来说,李义府与李治本人的关系必然要大过于和武女皇的关系。”

“在武女皇之前的时代,皇后的角色永远是皇后,是和他们这些大臣一样只能依附皇帝而生存的群体。就这样的情况下,李义府这样的人,凭什么去跟皇后去建立一个排斥皇帝的所谓后党呢?他是穿越过去的?”

“要知道,李治可不是什么傀儡,李治是实权皇帝。”

李治哭笑不得的对自己的妻子说道,“你啊,真是把后来的人气得够呛,看他们这跳脚的样子。”

武媚娘无所谓的一笑,心里倒是颇为得意的。

“这种把武女皇在李治执政后期才存在的情况,放到李治权力最鼎盛的时期来评论,自然会引发逻辑上的漏洞,最后就是留下各种的矛盾。”

“对于李义府态度,武女皇和李治应该是类似的,一方面是感激李义府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的功劳,另一方面则是对李义府的小人得志后的过度忍耐。李义府的最后下场证明,这种忍耐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