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马踏三国 > 第237章 割发代首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且不说曹操、马超他们加紧整备,准备不日进兵江淮,却说袁术一路仓皇逃窜,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淮南。

他刚刚回到淮南,还来不及喘上一口气,接踵而来的各种消息,顿时让他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头烂额之中。

舆论,是掌握在士族和文人手中的。他们的评论,往往可以毁掉一个大有可为的人的前途。袁术僭越称帝的行为,早已激起了天下士子们的一片口诛笔伐,在广大文人墨客和大士族们的声讨声中,袁术的威望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以前潜藏在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如今这个紧要当口,纷纷爆发了出来。

在袁术建立的伪帝王朝中,一些地方官员开始出现了倒戈的现象。他们在夜深人静之际,把袁术赐给他们的官印悬挂在高粱之上,而后在夜幕的掩映下举家逃离,就此脱离了袁术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地方官的举动,大有越演越烈之势,等到后来,甚至影响到了袁术身边的朝臣,小部分朝臣先后效仿地方官员,逃离了淮南,逃离了袁术。袁术发觉后大怒,下令封锁城门,一旦发现谁有逃离的迹象,立刻全家斩首。在袁术的威慑之下,逃离的浪潮才渐渐削弱下来,但仍是屡禁不止,每隔几日,便会有人想方设法的要逃出去,为此,也不知究竟有多少人被袁术灭了门,淮南城的城头上,悬首示众的人头,倒是越来越多了。

袁术的伪帝王朝朝中震动,乡野的老百姓们也是一片惶然。不少老百姓开始举家迁往外地,意欲逃离这是非之地,免得战火一起波及自身。境内的老百姓大批大批的流失,袁术军中的粮草自然会出现筹备不足的现象,为了能筹备到更多的粮草,袁术再次下令增加赋税的征收,让本就承受横征暴敛之苦的老百姓们,再也看不到任何的活路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处于暗无天日中的老百姓们,越来越多的流向外地,甚至有的还揭竿而起,组成小股的义军起义,来对抗袁术的伪朝廷,袁术不得不在加紧战备的过程中,派出部队到各地去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来维护自己残暴的统治。

随着老百姓的逃离和袁术的横征暴敛,江淮各地的物价涨的飞快。以人们最常食用的粟米为例,原本一贯钱就可以买到的粟米,价格一路飙升,随着袁术三十万大军在徐州折戟沉沙的消息传来,更是涨到了惊人的五十贯钱,价格直接翻了五十倍!

这些还都只是大方面的问题,其他各个小方面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搞得袁术心力交瘁,整个人都显得苍老了许多。

在内忧外患之中,袁术的仲氏王朝本就风雨飘摇了,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曹操、马超等四路诸侯进发江淮的消息,让袁术的形势,变的更加雪上加霜了。

四路诸侯中,兵马最众的当属曹操。曹操代天子出兵,起十七万大军向江淮进发,光是夏侯惇率领的先锋军,就有五万之众!

再加上盘踞在江东的孙策所部数万雄兵,根据其探马频繁的往来江口与豫章之间的举动,证明其早已是蠢蠢欲动了,随时会在袁术的背后发起攻击,令袁术首位不能兼顾。这样算来,

各路诸侯派出来的军士,已经接近了三十万之众,这实在是让袁术忧心如焚,要是早知称帝会引起这样的连锁反应,袁术说什么也不会称帝啊,现在,他的肠子都悔青了。

可惜,这个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得到,唯独买不到后悔药。

不过,后悔归后悔,但是袁术却不能退缩。在这个节骨眼上,袁术自己也清楚得很,退缩就等于自取灭亡。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华山一条路,除了把造反进行到底,已经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出路了。

既然退无可退,那也就无需再退了。横下一条心,袁术纠合七路大军,分别驻守在寿春与淮南之间的各处咽喉要道,试图封锁各路诸侯进入江淮的道路。同时,袁术还派给纪灵两万精锐,游走在各处要道之间,负责巡察的任务,哪一路人马出现困难,就赶赴哪里。可以说,袁术的做法无疑于是疯狂的,他将江淮所有的青壮年都聚集了起来,是想借着麾下人马多于各路诸侯,同时占着地利的优势,来个孤注一掷。打赢这一战,他当皇帝的好日子就能继续下去,如果输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拔剑自刎便是。

在派出七路大军的同时,袁术还集结起五万大军,驻守在寿春,随时准备寻找各路诸侯的破绽,伺机出击,给与其中一路诸侯致命一击。从兵力分布上来看,袁术经过徐州的惨败之后,他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倒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明显是按照避重就轻的道理来布置的。他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打后期战争了,前期抵抗住实力最强的曹操,同时迅速击溃其他几路实力较弱的敌人,之后再收拢人马,依仗地利和粮草运输方便的先决条件,和曹操等人打持久战。

面对袁术的安排,主簿阎象忍不住仰天长叹。在阎象看来,现在的袁术就像是一只垂死挣扎的病老虎,爪牙早已不再锋利了,却偏偏要逆天而行,说白了,只不过是困兽之斗而已。阎象已经预料到了,不出半年,袁术的好日子也就该到头了。

回到家中,阎象一面叹息着,一面派人将妻儿老小遣送出扬州,免去这一场在所难免的浩劫。至于他自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阎象不是迂腐的人,但他也深深地明白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他准备留下来陪着袁术一起赴死,并且在临死之前,告诉袁术,他当初称帝,实在是很愚蠢的一步棋。

再说曹操,此刻他正率领五万大军快速向寿春进军。一路上,曹操看到田地里的麦子都已经熟透了,可是却没有农民前来收割,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曹操问向身边的郭嘉:“奉孝,此地麦子已熟,为何无人收割?”

郭嘉答道:“主公,嘉已经打听过了,是附近的百姓闻听主公率兵前来讨伐袁术,唯恐祸及自身,都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因此无人来收割粮食。”

曹操闻言,有感而发:“昔日,马孟起曾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日看来,果然如此。天下纷争一日未定,老百姓就难得过上好日子啊。传令,到各处张贴告示,安慰民众,让百姓们都回来收割粮食吧。”接着,曹操又转头对身边的夏侯渊、曹仁等武将说道:“你们都约束好各自的部下,对老百姓要秋毫无犯,违者立斩!”

当即,郭嘉提笔捉刀,以曹操的名义写了一篇告示,让军士抄写一百份,拿到沿途的郡县中去张贴。告示云:汉丞相曹公,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不得已而起兵。方今麦田已熟,大小将校,凡过麦田者,不得有意践踏,违者立斩!百姓不必惊疑,可速速返回家中准备工具收割粮食。

曹操的告示刚一公布,就引起了百姓们的热议。一些胆子大的农户,壮起胆子拿着工具走进了田地,试探着开始收割麦子。路过的曹军也不来打扰他们,甚至一些随和的将校,还主动上前和他们攀谈。这个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递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于是,那些躲到深山老林中的农户也都跑下山来,回到家中拿起了工具,然后赶到田地里收割粮食。

曹操的这个举动,赢得了老百姓们的一片称赞,此后每逢遇到村庄,老百姓们都是夹道相迎,为曹操军的将士奉上酒食。

数日之后,曹操率军走过一片麦田,指挥着部下将士,拨开麦秆,小心翼翼的前行。忽然,田地中跑出一只野雉,笔直的撞向了曹操的战马。曹操坐下的战马立刻受到了惊吓,那马载着曹操奔入了田地之中,践踏坏了一大片的麦田。

曹操看了一眼围聚在附近的老百姓们,有看了一眼被战马践踏毁坏的麦田,仰头叹息了一声,口中问向郭嘉:“践踏麦田,可是死罪?”郭嘉慌忙答道:“丞相身份尊贵,怎么可以议罪?”曹操摇头说道:“践踏麦田者,立斩不赦。这是本相亲自定下军令,难道要自食其言吗?”说着,曹操抽出佩剑,就要向自己的脖子上砍去。曹军中自夏侯渊以下,全部跪倒在地,乞求曹操三思。郭嘉更是劝慰道:“丞相,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主公乃是当朝丞相,现今奉天子诏征讨不臣,怎能在此时以身试法?”

曹操闻言,沉默良久。忽的举剑斩下自己的一缕头发,然后跳下马背,小心的拨开麦田,牵着自己的战马走回了官道上。然后把手中拿着的断发递给了夏侯渊,说道:“虽然《春秋》有义,本相又有天子诏书在身,但不可不问罪。故割发代首。汝持本相的断发传令三军,再有践踏麦田者,定斩不赦!”夏侯渊连忙拿着曹操的断发,传示三军去了。

看到曹操对自己的要求都如此严苛,附近的将士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再向前迈动脚步的时候,更加的小心谨慎了,唯恐一个不小心,踩到了麦田中的麦芒。与这些将士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附近来迎接曹操的老百姓们。他们身处社会的最底层,长年饱受劳苦,受人摆布,一年到头的盼望,无非便是自家田地里的那些粮食,没有人比他们更看重粮食的了。此刻见到曹操割发代首,老百姓们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温暖,在一名老者待带领下,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对着曹操不停地叩拜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