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蔡京坐在太师椅上,看着脸色难堪的赵杞,笑道:“未知景王回转,有何见教?”

“见教?呵!”赵杞找了把椅子坐了,道:“太师,穷途末路,人为刀俎,何必再做挣扎?

不若出降,也留得些体面,也能给家族留下些指望。”

蔡京不置可否,问道:“闲话休题,且把太子的条件说出来吧。”

“皇兄有言,蔡太师自杀,可留全尸,八子中可留二子改为流放,另外十四岁以下孩童尽皆赦免,以保蔡家血脉不绝。”赵杞道。

“呵!”蔡京面露不屑,道:“赵氏立国以来,我乃第一个挟持君上,篡改诏书者,可能保留全尸与家族血脉?

不瞒景王,计划此事起,我便做了最坏的打算,只是未曾想到,事情败的如此之快。”

作为蔡京事成后的最大受益人,赵杞心里也不好过。

“太师,纵观皇兄为人,说话还是可信的,如何不降了,免得身死族亦灭。”赵杞劝道。

“身死族灭?”蔡京摇头,不多言语。

“太师……”

“一派胡言!”

赵杞尚要再劝,一佩剑文人进来,喝道:“若是明君再世,我等做这勾当,最多也就是身死,何来族灭之说?”

来人赵杞自然是认识的,乃是给事中吴敏。

这人的来头,值得说道。

大观二年,吴敏辟雍私试首选。

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辞,然关系交好不改。

因擢浙东学事司干官,为秘书省校书郎,京荐之充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敏未尝过省,不可,京乃请御笔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

后升中书舍人、同修国史,改给事中。

敏为蔡京所引,郑居中方秉政,敏数言其失,居中深恨之,却无可奈何。

因为反对处死所有盗贼而获罪,罢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

其虽然与蔡京关系很好,却不是阿谀奉承之辈,朝野内外名声亦是不错。

其最浓墨重彩的事迹,还要到靖康时。

当时赵佶要甩锅跑路,正是吴敏操持,钦宗得以继位,也正是他的引荐和帮衬,李纲方得迅速掌控朝政,第一次击退了金人。

这样的人物出现在这里,显然是认为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

其实,吴敏说的也没错。

国朝迄今为止,尚未有宫廷政变,因此无前科可以借鉴。

但是,靖康年后倒是有事情可以借鉴。

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其后立伪楚国,册封张邦昌为帝。

后金人北还,宋廷旧臣不再拥戴张邦昌,他只好避位。

高宗即位,仍徙张邦昌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后宰相李纲上书极言其罪,高宗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最后虽然被赐死,罪名也是惑主,秽乱后宫,却也没有株连九族。

其中原因,乃是赵氏厚待文人,也是因为宋律法规定“谋反”、“大逆”两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其它亲属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亲疏关系,或收、或流。

因此,赵构继位高宗后发生的苗刘政变,也只是其首脑刘正彦、苗傅本人受死,其九族无恙。

“若非那昏君擅杀文臣,坏了国朝传统,我等如何做下此等勾当?即便做了,也无诛九族之虑!”吴敏继续说道。

见赵杞无言以对,吴敏不再多说,反而锵地抽出了佩剑。

赵杞一惊,站起来退后两步,问道:“吴给事,意欲何为?”

吴敏狞笑道:“昏君无道,我等为证道而死,死的其所,岂能容你这三心二意之辈居中挑拨?

正好,用你头颅,表明我等心意。”

见吴敏不断逼近,赵杞连连后退,同时向蔡京叫道:“太师救我,我与其中周转,未毕未毕不能挽回一二。

再则,杀了我,蔡京十数人人头不保啊……”

“罢了。”蔡京叹了口气,道:“元中且住,让他死个明白。”

吴敏闻言果然停下,冷笑道:“那昏君假仁假义,不欲背负杀害兄弟的罪名,却派你来劝降,岂无借刀杀人之意?”

赵杞闻言,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后又是愤怒,又是惊恐。

白日赵桓虽然冷脸对待,却也表示只是去王爵,该为郡王罢了,后来有好言哄他,让他来劝降。

赵杞寻思着自己不厚道,便答应了下来,确实没想到太子如此狠毒。

“昏君借刀杀人,给事中杀我,岂非让他得偿所愿?”赵杞抓住要点,问道。

“本来要杀旁人示威,只是顾念蔡家,不好下手,因此犹豫。

今时景王来了,正好显示我等决心,想来那伪君子不会为难蔡家老小罢。”

说着,吴敏挺剑,向着赵杞走去。

赵杞慌乱中急急后退,撞到墙上犹自不觉。

吴敏却没留情,只一剑,便把赵杞捅杀当场。

“来人!”

睡着吴敏呼喝,进来两个军兵。

吴敏道:“剁下这厮首级,送于赵桓那狗贼,显示我等决心!”

“喏!”

两兵抽刀,噗嗤砍下赵杞首级,提着出去了。

“哎~”看着赵杞的尸体,蔡京叹了口气,道:“赵桓送景王来死,怕是不会放我等离开了。”

“身死值得甚么?彰显志向方才为要!”吴敏回了一句,恨声道:“可恨那王庆无能,未曾拖住暴君,否则黄河堤岸撅开,任凭他有千军万马,亦是覆手可灭!”

“成王败寇,多说无益,只说如何应对大军进攻吧。”蔡京道。

这两人都是不通军略的,与防守一窍不通,自然不好擅作主张,因此召集了其他人来一并商议。

随同蔡京滞留宫中的大小文臣,也有二百余,汇聚一起着实不少。

只是听说商量应对之策,各个唉声叹气。

他们中有的乃是投机之辈,此时已经悔不当初,如何有心思想办法?

哪些如同吴敏一般坚持信念而来的,都是死脑筋的文人,也是不通军略,自然无计可施。

此时此刻,他们才知道,童贯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

“杀啊~”

“打破宫城,解救官家~”

“生擒蔡京~”

尚未商量个办法出来,只听外间传来连绵的呼喝。

官军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