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第十二章 节 神奇的双螺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二章节神奇的双螺旋

首先,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是:在不停“自旋”的同时,又绕着某个轴线、以一定的旋转频率和旋转半径不停地“公转”。加上粒子本身的直线运动,就自然地构成了一种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诚如所知,在广义时空相对论中,曲线m(t)是给定参数t的方程,利用基本矢量t,μ来表达二阶导数d2m/dt2,并注意到,如果参数t代表着时间,则二阶导数d2m/dt2就是m点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把等式dm/dt=tds/dt(1)

对参数t微分,就得出:

d2m/dt2=td2s/dt2+(dt/dt)?(ds/dt)(2)

按照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则有:

dt/dt=(dt/ds)?(ds/dt)

再将dt/ds=kμ(3)

代入等式(2)中,便可以得出:

d2m/dt2=td2s/dt2+μk(ds/dt)*2(4)

由此可见,相对加速度d2m/dt2可分成两项:一个是切向加速度矢量;另一个是法向加速度矢量。

下面,我们用运动时钟的读数t*来替换方程(4)。为此,需要把曲线的特别参数s写成如下的函数关系:s=s(t*)。这里,我们约定:一阶导数s’(t*)是站在动点m上的观测者,用运动时钟所得出地关于动点m的绝对速度。这个绝对速度可以是常数,——对应着没有外力作用的保守体系;也可以是时间坐标t*的函数,——对应着外力作用引起的绝对速度的变化。同时,我们还要约定:运动是匀加速的。由此而来,把上式对运动系的时间坐标t*微分两次,便可以得出:

ds=s’(t*)dt*(5)

以及,d2s=[s’(t*)dt*]’dt*=s’’(t*)dt*2(6)

令绝对速度u=s’(t*)

以及绝对加速度η=s''(t*)

于是,便可以得出:

ds=udt*;

以及,d2s=ηdt*2(7)

由于这里是“纯量”之间的微分运算,所以不必考虑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的方向。再者,由于这里只限于讨论“绝对加速度”为常数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将(5)和(7)式同时代入(4)式,便可以得出:

d2m/dt2=(ηdt*2/dt2)t+k(udt*/dt)2μ(8)

不难看出,上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代表了动点m的切向加速度,而第二项代表了它的法向加速度。等式左边的二阶导数d2m/dt2则是静止观测者、用静止的钟、所得出的动点m在曲线m(t)上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显然,这个“相对加速度”乃是“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的矢量合成结果。

下面,我们来研究在均匀引力场中,物质的运动方程。为了简便起见,这里选择微观粒子沿着x轴方向的运动为运动的正方向。这里区分为两种运动状况来加以考虑。

第一,粒子在自由空间中的曲线运动

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观点:在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运动系上的钟、与静止系上的钟,不可能绝对地同步地记录到一个运动事件的两种不同的时间坐标t*和t。因此,如果利用不同的参变数t和t*来表示(4)式的话,则相应的数学形式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本文讨论的需要,我们直接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理论结果,写出运动时钟的纯量读数t*和静止时钟的纯量读数t之间的关系:

dt*=ξdt,或dt*/dt=ξ(9)

其中,ξ=c/(c2+u2)1/2(10)

对于自由空间中的匀速运动,(8)式中的η=0,并且u是常数,由此而来,(8)式右端的第一项等于0.以及ξ是常数。于是,把(9)式代入(8)式便可以得出:

d2m/dt2=k[u2c2/(c2+u2)]μ(11)

再把关系式v=uc/(c2+u2)1/2(12)

代入上式,则有:d2m/dt2=kv2μ(13)

我们用曲率半径p=1/k代入上式,则有:

d2m/dt2=(v2/p)μ(14)

这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这一结果表明:在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封闭的自由空间内,物体的绝对线速度u和相对加速度都是常数,且其方向指向圆心。它的运动轨迹则是一个封闭的圆周。当体系本身具有恒定的初速度u0时,它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等螺距的螺旋线。

第二,粒子在均匀引力场(η=const.)中的运动

按照(9)式,则有:dt*2/dt2=ξ2=c2/(c2+u2)(15)

在η等于常数的情况下,将(15)式代入(8)式,并引入相对加速度符号a(t)=d2m/dt2,得出:a(t)=tηc2/(c2+u2)+μkc2u2/(c2+u2)(16)

然后,再引入符号v2/p=w公2p,以及w自2r=(ηv2/u2),其中,w公为粒子的公转频率,w自为粒子绕着质心“自旋”的角频率,r代表微观粒子本身的半径,则上式就可以改写成:

a(t)=(w自2r)t+(w公2p)μ(17)

这就是在均匀外力作用下(η≠0),微观粒粒子的运动方程。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这种均匀外力的作用,微观粒子就不会具有自旋分量,即上式中的第一项。

在上式中,如果把第一项代表切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第二项代表了主法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而切线t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而主法线μ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公转”。这两种加速度的合成结果,导致微观粒子在前进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自旋以及绕着前进方向为轴线的公转,其轨迹是一条螺旋线。

不言而喻,所有化学元素的分子,例如氮(n)、氢(h)、碳(c)的分子等都是微观粒子,因此,它们一定会呈现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同理碳水化合物所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必然会出现螺旋状的结构。

而核苷酸的类型与双螺旋结构的原因:

根据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我们知道

d2m/dt2=td2s/dt2+μk(ds/dt)2(18)

以及d2m/ds2=kμ(19)

现在,我们把上式的二阶导数d2m/ds2再对具有“内蕴意义”的参数“s”微分,就得出了它的三阶微分关系式。不过,这里并不是直接把二阶导数d2m/ds2=kμ对特别参数“s”进行微分,而是把这个式子右端的矢量μ和曲率k的乘积进行微分。由于从这里出发会使问题大为简化,所以,我们的讨论将从对矢量μ的微分开始,然后所得出的不变式来表示三阶导数d3m/ds3、以及d3m/dt3。不过,这里不准备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而是直接地引用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参见[3],第69—72页),写出三阶微分邻域的不变式如下:

dt/ds=kμ;dμ/ds=-kt+ζβ;dβ/ds=-ζμ(20)

其中,β是副法线方向上的单位矢量。它的方向垂直于由t和μ相交后所构成的平面。上式中各公式的符号是选择了“右旋坐标系”时的情况。倘若是改为“左旋坐标系”,对于曲线m(t)的定向运动来说,在切矢量t改变方向时,在切线单位矢量t与主法线单位矢量μ确定的旋转方向下,公式(20)所确定的副法线单位矢量β将改变自己的正方向。所以,由方程(20)所确定的不变式“ζβ”也随之改变符号,即:由(+ζβ)变成了(-ζβ);为了保持曲线m(t)的不变式ζ的符号,必须在公式(20)中改变矢量“β”的符号。这样一来,在左旋的坐标系中,相伴三面形单位矢量导数的“基本关系式”可以写成下列的形式:

dt/ds=kμ;dμ/ds=-kt-ζβ;dβ/ds=-ζμ(21)

其中,“ζ”是曲线的“挠率”,而r=1/ζ是曲线的“挠率半径”。其中,符号“ζβ”的“正”与“负”,代表着参数相同的两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方向”刚好相反。

下面,我们取dβ/ds=0,——它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轴的方向始终平行于粒子的前进方向,且β的数值不跟随着粒子的运动路程而变换。结果,上式就可以化成:

dt/ds=kμ;dμ/ds=-kt-ζβ(22)

上式表明,刚体的任何运动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远离坐标原点的平行移动;二是绕固定轴的转动。换言之,在每一个给定的瞬间,物体的运动都是由两个基本的运动所组成:第一,平移——此时物体在每一给定的时间内,它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第二,转动——此时物体上的某一条直线固定不动,而物体的其它部分则绕着这个固定的直线旋转。而这种旋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绕着固定旋转轴的“公转”,另一个是绕着粒子质心的“自旋”。正如(17)式所示,第一项代表着粒子围绕着质心的“自旋”;而第二项代表着围绕前进方向的“公转”。

当粒子在前进(dt/ds>0)、或后退(dt/ds<0)的过程中,相伴三面形t(m,t,μ,β)的顶点m都同时包含着“平移”和“转动”两个方面。这里所包含的平移和转动,总共可以分成四种情况,分别由下列四个关系式来单独地确定:

dt/ds=kμ;dμ/ds=-kt+ζβ;…………1

dt/ds=kμ;dμ/ds=-kt-ζβ;…………2(23)

dt/ds=-kμ;dμ/ds=kt-ζβ;…………3

dt/ds=-kμ;dμ/ds=kt+ζβ;…………4

在上述四个关系式中,曲线上的每个动点m联系着一个相伴三面形t(m,t,μ,β),它是由曲线上对应点发出的“切矢量”、“主法线矢量”、“副法线矢量”所构成的“直角三面形”。这些关系式不仅给出了平移的“正方向”与它的“反方向”,而且给出了每种情况下的转动。单纯地就转动而言,这些公式一方面给出了“左旋公转”与“右旋公转”的情况;另一方面给出了顶点m围绕着自己的质心“左旋自旋”与“右旋自旋”的情况。当相伴三面形的顶点m移动时,动点m所描绘的运动轨迹就肯定是一条螺旋状的曲线。值得指出的是,在粒子构成的“自旋”中,η≠0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自旋的存在,所以才能出现以上四种独立的运动类型。这里,如果我们把η≠0看成是地球引力场的作用,那么,上式所代表的自旋一定与引力场的性质有关。

普遍的规律,对于两个基本相同的粒子来说,只有它们的自旋相反时,才能发生“耦合作用”而成对地出现。并且,只有自旋相反的粒子之间实现了耦合,其状态才是最稳定的状态。稳定态的核苷酸分子总是成对地耦合在一起,考虑到每个核苷酸分子的运动轨迹都是螺旋式的结构形状,那么,由这些成对存在着的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就必然具有双螺旋式的结构特征。

另外,由于粒子的自旋运动来自于所在星球的引力特征,所以,地球上生物的dna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

为了形象的理解上述观点,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即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反过来考虑微观粒子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广义时空相对论业已证明,只有这种螺旋式的运动状态,才能体现出微观粒子“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统一。——即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如果不是这种运动状态,将难以解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这种理解方法在物理学中被经常地运用。例如,在中学物理中,人们就是利用“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况,来证实“磁力线”的存在。因为磁力线本身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只好通过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态,来间接地证明磁力线本身的分布状况。

再者,由于只有那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才能够相互耦合而成对地出现,并且这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的耦合结果只能具有以下四种可能,因此说,所有核苷酸分子只有t、l、b、m四种类型。为了明确,我们把(23)式中的四个式子间的可能耦合列成下表。

耦合条件公转方向相同公转方向相反

自旋方向必须相反1—2,3—41—3,2—4

上表列出了核苷酸分子各种可能的耦合关系。从上表所列出的耦合关系可以看出,核苷酸分子的耦合情况只能是表中所列出的“四种组合”,即:1—2,3—4,1—3,2—4。在给定的、均匀的引力场中,这四种结构特征应该是唯一的。

所以,地球上生物体的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dna分子的自我复制功能也是唯一的。进一步地考虑,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所在星球上的引力特征。改变引力场,有可能改变dna分子的形状。

所以,上述描述说明,一是蛋白质分子螺旋结构特征的力学原因;二是核苷酸分子成对出现的力学原因;三是由于核苷酸分子的成对出现,所以dna分子必定是双螺旋结构;四是由于同种核苷酸分子的耦合只能有四种情况,所以导致了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以及它们唯一的自我复制功能。

而通过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反过来证明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态的螺旋式特征,也真正体现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