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塑山河 > 第两百一十四章 朝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建康皇宫,太极正殿。

“根据庐陵郡刚刚抵达的加急奏报,围城的叛军在攻打豫章多日未果后,于六日前发动奇袭,夺下北门。之后,城内似有大战,但具体情形不明。第二日再探时,战斗已经基本平息,我大魏旌旗被摘下。由于贼人戒备森严,暗哨难以靠近,豫章城内具体情况尚无从得知……”

注意到殿内近乎冰点的氛围,监察司的负责人说话声音越来越小。

“很好!先是郡城失了,现在又连府城都被逆贼拿下。先祖披荆斩棘打下的江山,就要败在朕的手里了!好一个前人所未有!诸公,你等就是如此替朕分忧的吗!”

上官显已经近乎失态了,脸色由青转白,愤怒的站到了御案之前。

殿中的众臣很清楚,这是皇帝陛下暴怒的前兆,惶惶然立于士大夫之列的他们,一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率先发话。

众臣都没有料到,那伙突然冒出来的叛军,竟然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惊人之举,完全打破了他们的预料和判断。

“奏报中有提到,贼人到底是如何攻破豫章的吗?”

皇帝的堂叔、成国公上官仪,做了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对这封六百里加急的奏报,他实在有点不敢相信。

身为上官显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也是上官家唯一剩下的一个、立下过战功的人,上官仪很清楚一座府城应有的防御体系和力量有多强。守城士卒的数量多寡就不说了,豫章可是有着大量的城防武器,以及城内的世家私兵帮忙。

况且,那里还有四大门阀之一的崔家!

这样的力量,又是据城而守,一伙流贼到底要有怎样通天的手段,才能在不足旬月的时间内破城?

反正,上官仪是想象不出来。

“报信的驿使提及有限,只说贼人动用了大批攻城武器,如重型抛石机。”监察司负责人小声回答着上官仪的提问。

“抛石机!”

主要目光基本都放在了豫州那边的上官仪,一直没怎么关注过白袍军,只当是普通的反贼,闻言顿时吃了一惊。

普通的流贼,哪里能造出此等攻城利器。这些流贼究竟是何方神圣,居然能弄到大批的抛石机?

殿中很多的大臣,骤然听到这个也不由得吃了一惊。

身处魏都建康,他们要管的是整个魏国的事务。江州山高水长,哪怕鄱阳城破在建康已经引发过一次震动,仍旧有很多人没当回事。直到这一次,事情再度闹到了皇帝案前,连府城都被破了,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场叛乱的威胁。

看到很多大臣脸上的惊讶和迷茫,再加上司徒赵元因为操劳过度感染风寒,没能上朝。一位前排的重臣主动站了出来。

此人乃是当朝太傅吴守哲。

身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之师,又是四大门阀的吴家人,自鄱阳沦陷后,吴守哲就一直有关注白袍军的情报。在场的大臣中,他对白袍军发动叛乱的前后,了解应该是最多的,丝毫不比没上朝的赵元、负责军务的太尉刘德差,开始给殿内众臣和上官仪介绍白袍军的情报。

“白袍叛军最早于八月初,在寻阳县下辖的阳林镇发动叛乱。起因是……朝廷为了筹备东北之战,命令征调各地税粮…”

吴守哲只淡淡说了一个开头,就让殿内的众臣骚动起来。

有赵家派系的重臣站了出来,指责道:“吴太傅的意思是,征调各地税粮以供东北之战,这个方案是错的了?而且,下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朝廷发下明令,各地官府必须严格执行中枢的征调标准。按照当时拟定的方案,就算百姓颇有微词,也不至于酿发民变吧?”

“你说的不错。”吴守哲淡淡地瞥了这人一眼,不动声色的道:

“命令的确是这样没错,但执行到江州的时候就走样了。寻阳官府不仅增加了朝廷的征调标准、还肆意强行调高了时令税,之后更以子虚乌有的征劳力为名,勒索地方百姓交免征税,以至激起民变,被贼首利用,趁机煽动阳林镇百姓作乱。”

“那也是地方官府的错,跟东北之战有什么关系?”这名赵家派系的重臣犹自不肯罢休,丝毫不惧对方当朝太傅的身份,跟吴守哲据理力争起来。

“两位,此争执暂且搁置,如何?”

上官仪缓缓开口,以他的威望,只用了一句话就平息了纷争,让吴守哲得以继续。

“贼首陈子云,乃是武昌书院出身,现监察司正在武昌加紧调查。

据现有的情报,其人之前应该只是一个普通平民,然从其言行上看却绝非如此。此人谙熟军务、心狠手辣,又熟知国内情况。起兵之初就制造谣言,声称鄱阳有赈灾粮食被扣押不发,挑动百姓仇恨。又自立为天将军,并写了一篇起兵叛文……”

吴守哲口才极好,站在这太极正殿上,滔滔不绝的将白袍军诸般事宜讲出。如何起兵、如何进攻寻阳、葛阳,如何包围鄱阳并围而不攻、在葫芦峪设伏等。

除了一些细节上有出入外,所有陈子云没有刻意封锁的消息,几乎都被吴守哲讲了出来。

有几处细节,就连上官显先前阅读奏报时都没注意到。

听完了吴守哲的说明,殿中的众臣,这才首次对白袍军有了细致而又全面的了解,也清楚了占据一州府城的那伙反贼,到底有多大的破坏力和威胁。

至于规模同样不小的鸿帮,由于他们是在白袍军起兵后才尾随响应的,名声被白袍军压制,哪怕他们披着前朝皇室这层外衣,在尚未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仍旧被众臣不约而同的排到了次要位置。

“既然早在近两个月前,鄱阳就已经被破,府城军队又在葫芦峪中伏。为何朝廷不再度派兵平叛?”

身为上官显喜爱的几位皇子之一,得以上朝听政的二皇子上官昊,忍不住问了出来。

“回二皇子。包括荆州的襄阳郡在内,朝廷在徐州、豫州的兵力,已经大幅抽调到了弋阳,江州周围恰好处于兵力空虚之时。不过,在不久前的东北之战结束后,征北将军李文师已经接到命令,他所部的襄阳军,休整几日后不返回襄阳,而是直接前往江州平叛。”

监察司的负责人再次开口,说出了朝廷的布置。

“襄阳军?”

上官仪稍微想了想,不由暗暗摇了摇头。就算再怎么昼夜兼程,李文师所部现在应该还在竟陵郡那边赶路。想要抵达江州,最快也要来年一月,而且就算到了,也至少要两三日休整才能投入战斗,可谓是远水不解近渴。

难道就没有别的兵力了?

吴守哲的眼神,隐秘的跟上官显交汇了一下,君臣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

以上官仪的身份,显然是有资格知道其中真正布置的。只是殿上人多嘴杂,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不然的话,势必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论和谏言,那时这好好的一个朝会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我只想问一句,奏报中有提到城中的世家如何吗?”

吴守哲的沉默中,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熟悉的声音,立即引起众人侧目。不是别人,正是曾经被很多大臣羡慕不已、如今却变成了幸灾乐祸对象的度支司大司农、崔文涛的三弟——崔文良!

豫章被包围的时候,崔文良还在外派考察的返程途中,没想到这还没几天,令崔文良感觉到天塌地陷的噩耗就传了过来。

豫章城居然已经被攻破了!

身为传承久远的四大门阀之一,又在豫章经营了百余年,堂堂的崔家,难道就要从此衰落了吗?

其他的四大门阀,吴家、赵家、刘家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并对那支叛军起了深深的忌惮。当然,在想着如何尽快平叛的同时,他们也暗暗考虑着如何蚕食、吞并崔家遗留下的庞大资源。

同情过后,甚至立即就有四大门阀的人、盯上了崔文良的大司农、甚至是崔文浩尚书令的位置。

他们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可要是没有崔家在背后支持,想要坐稳位置也很难。

“崔大人海涵……并没有详细的情报,或许后续的奏报中会有提及。不过……”监察司的负责人犹豫了一下,道:

“以贼人在寻阳、葛阳、鄱阳城中的所做所为,无不是掠夺资源、清除贵族世家和富商、将百姓驱赶为流民。崔家的财富天下闻名,只怕……”

难以幸免四个字,他没能说出口。

“崔家的事,等准确消息传来再议!朕现在要问问你等,面对江州目下的局面,你等该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