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又是五垄地耕完,李直和李南二人都表示那曲犁比直犁要省力许多,而且感觉非常明显。

这可就让夏茂实更加诧异了。

说起来,每年各地都有零星的新农具送来,只是经过他们实地测试之后基本都是华而不实,要么本身就是胡来的。

他原以为云澜拿的这个犁也仅仅只是外表好看而已。

可这实地测试下来,自己的两个仆人竟然都说着犁好用。

既然如此……

夏茂实抬手将衣摆撩了起来,“李直你去将犁换成云丫头做的那个,老夫我亲自试试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么好用。”

很快将近六十多岁的大司农就亲自下地了。

耕了两垄地,夏茂实就明显感觉到这曲犁的好处了,李直和李南并没有夸大其词,甚至说的还很保守。

从田里绕了两圈回来之后,夏茂实等人回到了云澜家的院子里。

夏茂实一遍遍抚摸着那粗糙的曲辕犁,“云丫头,这犁的制法你可能绘制出来?”

“夏大人,我之前就画出来了,若是您需要详细的图纸我这就去拿。”

“不着急不着急。”夏茂实问图纸只是想确定一下这犁确实是云澜的想法。

说起来一个女娃娃能有这种奇思妙想,真是让人不敢置信呢。

夏茂实将手上的犁递给了仆人,这才又问道:“稍后等老夫回去的时候,云丫头你再将图纸拿给我,另外还有这个成品老夫也要一并带走,这没问题吧?”

“云澜,夏大人是出了名的德高望重,你的新农具交给他,必然不会被旁人吞了功劳,你就放心吧。”宋斐然可算找到了说话的机会。

云澜点点头,“是,我刚刚只是担心手艺粗糙,怕入不了夏大人的眼罢了。”

“这才说明这……”夏茂实转头看着云澜,“这犁可有名字?”

“曲辕犁。”

云澜朱唇轻启吐出这三个字,她并没有给它取别的名字,自己已经剽窃了老祖宗的智慧,这名字自然是要保留的,而且这名字也确实非常贴切。

“曲辕犁……曲辕犁……。”夏茂实点头念叨着,“这东西设计的精巧,名字取的也好,这犁辕可不就是弯曲的嘛!”

随后,他又跟云澜聊了聊这曲辕犁的设计原理、构造部件。

云澜的回答颇有条理,得到了夏茂实完全的认可。

“哎呀,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当时在书局我还以为你这个小丫头就是想随便种点瓜果蔬菜呢。”夏茂实说到这儿,便指了指大棚的那片地,“那就是冬季能长出瓜果的装置吧。”

“是,我管它叫蔬菜大棚。”

“陛下让我来看看这蔬菜大棚是如何运作的,所以云丫能给我讲讲它的原理吗?”

云澜躬身行礼道:“夏大人,蔬菜大棚的原理其实跟‘南池’培育蔬菜花卉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调节温度达到让蔬果繁育,花卉开放的目的。”

“‘南池’的蔬果可不如你这里产的,云丫头你放心,陛下已经知晓此事,只要这蔬菜大棚被证明可行,陛下自然会有封赏下来。”

夏茂实并不是那等虚伪的老头,人家设计了新农具还发明的蔬菜大棚,这等功绩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哪怕陛下不说,他也决定要给云澜讨个封赏了。

“蔬菜大棚最重要的就是上面那层透光的薄木花,这个我是让宋大人家中的木匠帮的忙。”云澜字字清晰地说道。

宋斐然连忙摆手道:“其实是云澜做了一件精巧的木头刨子,这才有了如此轻薄的木花,我家的工匠不过是出了点力气而已,这功劳应该全算云澜的。”

“好好好,那现在能带老夫去蔬菜大棚看看吗?”

“夏大人这边走。”

……

大棚里因为种植的密度比较大,所以并不适合太多人进入,夏茂实便吩咐仆人在外头等待,而宋斐然也让护卫原地待命,自己陪着大司农进了大棚。

打开大棚外层的薄木花,马上就能感觉到蔬菜大棚里的温暖,甚至还有小小的昆虫在其中飞舞。

“若是不说的话,还真以为是春天了呢。”夏茂实笑呵呵的说道。

宋斐然也是第一次见到密密麻麻的黄瓜、茄子在藤架上层层叠叠的生长,也不由得感叹道:“云澜,这蔬菜大棚果然不同凡响。”

不过他随后话锋一转,“但是,结这么多果子,你就给我送两斤,也太少了吧?”

“这是到了结果爆发期,之前给你送的时候,可没结出这么多黄瓜来。”云澜赶紧解释着。

宋斐然冲她眨眨眼,“那说好了,明日再给我送一些去,你家这蔬菜大棚里的黄瓜和西红柿味道确实好。不……一会儿我走的时候你就给我摘一筐吧。”

云澜笑眯眯的,但心里已经翻起了白眼。

宋斐然啊宋斐然,你真是挺会叭叭的啊,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是要吃的,怎么跟那头冬眠的黑熊一个德行呢?

宋斐然还不知道自己现在在云澜心里的形象,已经跟死馋死馋的黑熊在一个阶段了。

他不停地摸摸这根黄瓜,碰碰那个茄子,看什么都稀奇得很。

夏茂实不愧是老人家,行为就沉稳许多,他只是偶尔会上手掂量一下某个瓜果的重量,又或者用鼻子凑上去闻闻味道。

过了好半晌他才连连点头,“云丫头,这蔬菜大棚好哇,比‘南池’的做法要好多了,我看你这里也是烧石炭的,一个月下来要用多少啊?”

“一个月大约要用七到十石的石炭,折算成银子的话,一个月是十两到二十两左右,主要是看天气情况,天冷的话烧的石炭就要多一些。”

在大魏朝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这里的七到十石差不多就是八百四十斤到一千两百斤的样子。

夏茂实在心里计算了一下,感觉这个花费比“南池”的消耗可要低多了。

虽然云澜这里的规模比不上“南池”,但按照相同大小的面积折算的话,“南池”的花费是这里的二十倍以上。

若是能将这蔬菜大棚应用到“南池”,这一个冬天就能节约几千上万两的银子。

就单凭节约银子这一项来说,蔬菜大棚就是一个好东西。

“那这蔬菜大棚里的蔬菜产量如何?”

云澜想了想说到:“如果一亩地都种黄瓜的话,一个月能产不到一千斤吧。”

“多……多少?”夏茂实以为自己耳朵不好使了,猛地转过头问道。

这时云澜才猛地想起,这是大魏朝不是现代,赶紧改口道:“是一个季一千斤左右,一个月就两三百斤吧。”

可她还是低估了这个数字对大司农的冲击。

这个时代没有农药化肥,大部分土地也不够肥沃,人们都是凭借经验种地,更没有什么选种育种一说。

地里产出多少农作物,大部分靠老天爷,小部分靠农民们每日在地里辛勤劳作,除草、驱虫什么的。

看着夏茂实的身形微微的左右晃动,宋斐然赶紧上前一步将人扶住。

“夏大人是不是大棚里太热了?要不我扶你出去透透气吧。”

夏茂实平复了一下心情,摆手道:“不用,老夫不是因为这个,老夫是感慨这蔬菜大棚的产量竟然如此之高。”

云澜赶紧又补充了一句,“夏大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能产出这么多,还是要看种子本身的情况,还有对大棚里温度、湿度的调节,另外因为大棚里最开始是没有蜜蜂的,所以授粉都要人工来完成,如果授粉做的不好,产量也会下降的。”

云澜在极力弥补,都怪自己刚刚一时嘴快,可惜这说出去的话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收不回来了。

“不妨事不妨事,哪怕一个月亩产只有一百斤,那也是极好的。”夏茂实整个人非常激动,甚至呼吸都比刚才快了不少。

他原以为云澜就是胡乱琢磨出了这个蔬菜大棚的,可万万没想到蔬菜大棚的亩产量居然如此高。

这么一比感觉“南池”的那些人更废物了呢!

……

从云澜家回到京城后,夏茂实就在自己家里弄了一个小型的蔬菜大棚。

有些东西眼见不一定为实,必须自己亲自实验过了他才敢去跟陛下禀报。

不过这蔬菜大棚上的薄木花倒是云澜那里独一份的,他提出要回家弄个小型蔬菜大棚之后。

云澜赶紧将自己家里没用完的薄木花都卷了卷,让他带了回来。

那宋世子似乎很怕云丫头吃亏,只说那能刨出薄木花的刨子如今在他手里,如果有人想打这个东西的主意,他自然会给陛下上奏折说明的。

夏茂实人老成精,怎么会看不出宋斐然待云澜有所不同呢,这薄木花刨子的事情,他准备到时候一并上奏,具体如何安排就看陛下的了。

在夏茂实回到衙门之后,很快就找来了工匠,按照图纸所示做出了几架曲辕犁。

专业木匠做出来的曲辕犁美感更强,而且效率也更高了。

所以这新农具是板上钉钉肯定没问题的了。

夏茂实也等不及蔬菜大棚见效,便递了牌子进宫面圣。

垂拱殿内,龙涎香散发着袅袅青烟。

“夏爱卿可是蔬菜大棚的事情有了进展?”

夏茂实一早就写好了奏折呈了上去,陛下知道他要进行实验自然是赞同的。

朝廷做事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今夏茂实突然进宫,陛下这才有此一问。

“启禀陛下,蔬菜大棚已经按照云澜所说布置妥当了,臣认为最多一个月就能看到效果,臣今日进宫,是为了这曲辕犁而来。”

说着话,便有小太监将全新的曲辕犁端了上来。

皇帝在夏茂实的奏折里已经知道了曲辕犁,不过当时夏茂实说要让工匠按照图纸重新打造,这才耽误了一些时日。

“这曲辕犁耕地的效率当真能提升三成?”

作为建立大魏朝的开国皇帝,他小时候也是农户出身,看到农具自然是倍感亲切的。

“说起来,朕也许久不曾真正下地劳作过了。”

虽说,每年春日皇帝为了以身作则、为万民做表率,会去皇帝亲耕田里劳作。

但那田里一直有人打理,地里都是松软的土质,自然比小时候那些硬邦邦的地要好耕许多。

在皇帝眼里这不算是真正的干农活。

“这曲辕犁的形状看着十分不同,若是不说还以为是个什么装饰物呢。”皇帝在曲辕犁周围来回转了几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夏茂实也跟着说道:“回禀陛下,臣当时也是有此疑问,但在田里试了之后,确实比直犁要好用许多,这一点我跟两位部丞冯大人和周大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好!既然这曲辕犁效率确实高,那便应该大力推广,让我大魏朝的百姓都用上这样的农具。”

“是,臣等请陛下旨意,如果各地官员配合得当,相信今年春耕就能有不少地方的百姓用上这曲辕犁了。”

皇帝点点头,大手一挥,“来人,拟旨……”

这道旨意只是说要各级官员配合推广曲辕犁,要各地衙门免费给各村镇的百姓更换曲辕犁,对于云澜的功劳倒是只字未提。

直到一个多月后。

……

时间步入二月中,榆树村的冰雪已经完全不见踪迹了,甚至河面上残存的冰凌也没有几根了。

云澜家里的水塘因为是流速很快的活水,再加上她时不时往里倒的灵泉水,那水塘一冬天倒是没怎么结冰。

但是冬天水凉,鸭子和大鹅们还是知道的,这两天它们似乎也察觉到了温度的回升。

云澜已经看到中午的时候,一只只大鹅跟在鸭子们的身后,也一摇一摆的朝水塘走。

鸭子和大鹅们下水了。

云澜心道:果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就在这时忽然村口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

“云澜,人在哪儿呢?”宋斐然骑马率先一步来到了云澜家的院门口,只是推门没看到人,便四下张望并大喊着寻人。

“我在水塘这边,别喊了。”

“你快回来,一会儿宣旨的太监就到了。”

宣旨?

宣旨!

云澜心说等了一个多月总算是有眉目了,赶紧提着裙摆就回到了家里。

“你这衣服不行,快去换一身干净整洁的,最好还是隆重一些的,否则被人认为你藐视皇恩就不好了。”宋斐然拉着云澜的胳膊上下看了一圈,赶紧将人推进了屋里。

等云澜从屋里出来便听到一个尖细的嗓音高喊着:“淳安县榆树村云氏女云澜在何处?陛下的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