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乐四年,北京方面的臣僚们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平宫殿。】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唉。}

{不过还是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啊。}

{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哎哎!我认出来了,是紫禁城和天坛唉!}

{那是不是太庙?}

{我还去那玩过呢!}

{就是太挤了...}

{xs,像故宫这样的景点就没有不挤的时候。}

{淡季还稍微好一点点,要是赶上什么旅游旺季...呵呵,先看人再说吧。}

{旺季?指什么十一国庆?那还看人?怕不是人都看不见,只能看见车,我的意思是堵车...}

{先堵上三个小时再说吧(雾}

{只堵三个小时?开飞机呢?这么快?(bushi}

弹幕肆意调侃,让空间众人更加意识到,“哦,原来紫禁城真的成为了后世游览的地方。”

水镜再一次的穿越时空,

【工匠民夫辛勤建造,闻名后世,享誉世界的辉煌宫殿由此而诞生。朱墙绿瓦,草木石川,光照过精心设计与雕琢的房屋窗亭,照映出美丽的光影,

百年的时光,原本王侯将相所用的宫殿现在也走人了寻常百姓,少了几分肃穆威严,多了几分热闹生机;少了几分鲜亮的色彩,多了几分岁月的晕染。

“大家看啊,我身后呢就是我们的故宫,故宫呢是明清明清两代皇帝所住和办公的地方,”导游热情得带领游客参观,“之后呢,我们会带大家去天坛和太庙”

帝王威仪之所也不再那么遥远。】

{没想到这些居然都是在朱棣的时候建造的。}

{论明清到底造了多少景点。}

{论明清到底造了多少景点,论长安到底藏了多少文物(}

【茫茫大海之上,一个在当时堪称庞大的舰队行驶在画面上,行驶向远方,

船长沉稳冷静,眼神中充满着对未知的好奇和热情,这一次的出使,他又将为国家,为陛下带来什么呢?】

{船?海?这个船长不会是郑和吧!}

{明成祖,舰队,出行,这三个字凑在一起再不想到“郑和下西洋”,那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就都要哭了。}

【永乐七年夏,这个庞大的舰队终于又回到了他的故土,

“陛下,我们回来了。”夏日炎炎,海风倒是有几分的清爽,

在海面上经常风吹日晒的,也免不得皮肤不好,变得黝黑,不过不管是自己还是陛下都不会在意这个,陛下更在意的,显然是他这次下西洋的结果。

“臣这次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郑和开始向明成祖朱棣报告这次下西洋的经过和收获。】

{果然,谁都免不了要做报告啊(悲}

{所以郑和不会七次下西洋,就再次七次的报告吧(什}

{不一定哦,说不定真的就做了七次的报告呢(bushi)}

“哦...原来三宝出海了七次啊。”通过弹幕朱棣想到,那看来在之后,郑和应该还有继续出海。

【“臣这次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的佛寺进行了布施。”郑和对明成祖说道,“还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朱棣翻看了几下郑和递上来的东西,认可得点了点头,“真是辛苦了。”

航海可着实是不易啊。】

{碑文还有记载呢!记有着\"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其实,此碑是真的有哦,而且已经发现了,现在就保存在博物馆里。}

{上面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中文字所刻,更加神奇的是,到现在汉文还尚存呢。}

{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国宝啊!}

{赞同!}

【“上次你只停歇了十几次就又出海,这次呢。”明成祖看似随意地问这位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的,亲近熟悉的三宝。

“大约过两三个月吧。”也好修整,已做准备,

“嗯,”朱棣摇了摇头,道“也好,不过这次,三宝你得把这个老和尚也给带上喽。”

“啊...”郑和一愣,就见姚广孝淡定得走到了笑眯眯的朱棣身后。】

{姚广孝!}

{我去,姚广孝居然也下西洋去了!震惊我一整天。}

{可不是嘛,姚广孝这种地位的高官居然也参与到下西洋这么危险的活动中。}

{这就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不然他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的人去下西洋。}

{他这可不是突发奇想啊!他是早有准备!}

{预谋已久(bushi}

{郑和:救命,姚广孝也要去!亚历山大啊!}

{郑和表示:我太难了。}

{下西洋在当时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姚广孝居然敢去?}

{姚广孝:开玩笑呢,我是谁啊!我可是姚广孝,不就是下西洋嘛,我怕这个?我要是怕这个我当初会一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得劝朱棣造反,哦不是,是劝朱棣靖难。}

{姚广孝表示:我很高兴殿下当时听了我的。}

{xs,朱棣表示:大家看啊,都是这个老和尚一直让我造反的!}

{姚广孝确实是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虽然教科书上都没有提到也就是了。}

{毕竟教科书就那么厚,就算是两册教科书能容纳的内容也有限,不可能讲那么细的,除非之后选择了。}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在历史书上,你随手翻过的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很可能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1413年十一月也就是永乐十一年,郑和再次出发,这次出行了近两年才回国。】

{郑和自从第一次下西洋,明成祖朱棣给了他这个使命之后,他就一直在下西洋了。}

{经过第一次下西洋之后的郑和:不是在下西洋,就是在下西洋的路上(确信}

{不过在路上,就是在海上(废话了属于是}

{不是在船上,就是在路上(确信}

{风里浪里了属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