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豫章郡的郡城比临川郡的南城萧条多了,往来商旅不多,街上百姓也多羸弱。

照例郡守也要设招待宴的,李德缘看郡守衙门久未修葺的样子,再看看郡守半新不旧的官服,让行军司马从兴汉军的小金库里出钱置办宴席。

此时的南昌城远没有后世的繁华,因为挨近夏楚两国边境,兵多民少,刚经历大战,土地大量荒芜。

李德缘心里还在默背《滕王阁序》,盘算找个机会在这里建个阁,抢了王勃的风头。

后世很多小说里,主人公穿越或者重生不都是抄书扬名吗?哈哈哈,他们可以,我为啥不行?

在南昌休整两日,大队北上到鄱阳郡,建邺派出的迎接使者也到了。

鄱阳县可比南昌县繁华多了,街道上店铺,人口也多。

没经历战乱就是不一样,豫章郡乡间百姓皆面有菜色,鄱阳县的百姓前有大湖背靠群岭,的确是物产丰富养人。

李德缘除了出席一次郡守和朝廷使者的欢迎宴会,其他时间就和刘裕陈庆之闷在军帐里制订计划、修改计划。

对几个人的考量和用人方向,李德缘基本也确定下来

陈庆之年纪不大,考虑事情很全面,处理文书多了,人也老练,李德缘觉得陈庆之有总参的潜质。

刘裕为人沉稳,对士卒有亲和力,又对行军布阵等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假以时日,多看兵书,多实践,就是统帅级的。

至于阳虎这家伙,干脆把骑兵交给他,冲锋陷阵的好手。

整套班子目前还缺地方行政和理财的好手,这个就得碰机会了,李德缘很期待再次遇见后世史书里的牛人们。

衍武帝给的告身用了三张,给刘裕的兴汉军中郎将,正六品。

陈庆之是司马督卫,从六品。

阳虎原本身上就有五品骑督的官身,这次给他个骑都尉的任命,兴汉军扩充后,步骑要分开,骑兵就归阳虎了。

刘裕面上是波澜不惊,内心其实惶恐的很。

这已经不是天上掉馅饼的范围了,头几天还是个九品的守城门的小官,虽说四人结拜了,刘裕也没太想着马上就飞黄腾达。

现在正六品的告身拿在手里,中郎将的行头也给置办了,刘裕真心不敢相信!

而且李德缘还告诉刘裕,等到了建邺,就给他半个月的假,回京口去接上继母和弟弟,然后建邺汇合,在一起南下去长山县。

此外李德缘交待刘裕,京口北方流民和南迁户多,让他探查下民间,招募勇武之士和愿意举家去长山县的。

给陈庆之也是半月假,让他回义兴郡国山县,如果家里二老愿意去长山县就接到建邺,一起出发。

如果二老不愿意离开故土,就安顿一下,另外李德缘给陈庆之的任务,让他在老家招募一些寒门儒士,长山县需要行政管理人员。

虞国的水师还是很精良的,派来接百越使节团的居然有五艘五层的楼船,蒙冲斗舰几十艘伴随楼船。

李德缘在船上就开始盘算组建南征三越的船队,像这样的楼船几十艘需要造多长时间。

一艘楼船除了船工还可容纳甲士千人,或者骑兵二百骑。

南征至少一万五千编制的一军,骑兵三千,步军一万,两千后勤辅兵。

加上辎重补给,这最少要三十艘楼船和辅助船只百余。

李德缘问了负责此次迎接使节团的水师伏波将军副手,牙门将,得知虞国造船主要在夏口和京口,由凌江将军府督造。

伏波和凌江二水师的船只是报备到尚书台,呈报皇帝批准后,再由材官衙门拨给造船材料和调派工匠,凌江将军府督造。

这套程序走下来,快点也得个把月才能开始造船,慢点两三个月材料和人员还不一定到位。

李德缘又问沿海有没有造船基地,凌江军牙门将摇摇头,只听说民间造自用的渔船和小船,没听说有虞国官方的造船所。

南征计划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水师渡海直趋南越,李德缘估计说服衍武帝把伏波、凌江两水军拨给他的可能性不大。

毕竟这两支水军是用于支援淮扬前线和防备夏楚水军的。

那就得自己想办法再组建一支水军出来,夏口和京口两地不利于保密,李德缘把目光投向东海沿海地区。

吴兴郡就在后世的杭州湾,那里可是造船的好场地。

还有东阳郡旁边的临海郡,后世的椒江入海口的台州,这个地方不赖,离长山县不过二三百里,离百越海岸不过百里。

从此上船,沿着海岸线,最多十数日就能到后世广州的珠江口。

在船上这两天,李德缘和陈庆之一直闷在船舱里,纸上谈兵和纸上作业。

两人把已经交上来的绣衣直指使者绘制的各地方舆图,开始在一张大图上抄录拼接。

因为主要搜集的是三越的舆图和情报,闽越和南越的还没送来,百越的倒是差不多了。

百越的京城越安城离着海边也非常近,就是后世的福州城,闽江入海口,水师可直抵城墙下。

看情报,百越对北面虞国防守是重点,在永嘉到松阳一线部署大量兵力,南面防守不严密。

尤其重要的是百越的水师形同虚设,都是百十料的小船。

船队到达建邺时,一个完整的南征计划出炉了!

简单说就是先拿下百越,给闽越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示好南越,麻痹南越后,再渡海攻击,最后南北对攻收拾闽越。

这样速度最快,如果从百越开始横推过去,又慢又耗费军力和物资。

编练新军和营造水师是当务之急,李德缘登岸前还绞尽脑汁地琢磨怎么说服皇帝老爹。

虞国派到码头迎接百越使节团的官员价格还不低。

中书监带着太宰、光禄大夫等一百多官员到码头按国礼接待。

李德缘和兴汉军就没这么隆重了,衍武帝派了中常侍和中护军来宣了口谕,兴汉军去外城内卫军驻地。

李德缘等着衍武帝接见,召见前待在军营。

虽然还是皇子身份,但被废黜了王的爵位,在建邺没有府邸,又不能住进宫城,所以和军队住一起也算个折中办法。

李德缘正好想看看内卫十六军的水平,还想去京口看看造船厂,如果真进了宫城哪还有这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