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不当道士那些年 > 第137章 仙人启示录——道教基本常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7章 仙人启示录——道教基本常识

由于当时匆忙,所以拜师的礼仪,其实是不规范的。道教很注重传承,它不会要求你学历有多高,基本上识字就行,虽然文化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品行要求却是非常苛刻,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基本常识。(本篇摘录自道学知识全知道)

一、关于道士

◎何为道士

道士,是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在道教中,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的等级划分有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九种,女道士则分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八种。在魏晋时期,道士、道人取代了方士以称呼道教徒、佛教徒。南北朝时期起,道士之称专用于道教中人,道人之称则专用于佛教中人。

◎道士称谓

道士,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也称女冠。

◎道士派别

总的大类可分为两大派系,可以划分为全真和正一两派。至于细节,已经在前边提过了,这里就不再过多叙述。

◎道士位阶

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给箓坛靖元科》规定,受戒道士分九阶,称九“品”。必须掌握规定的经箓、达到规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规定是:

第一品:必须熟悉《大洞真经》、《黄庭经》

第二至三品:必须精通《三洞五雷经箓》。

第四至五品:必须精通《盟威经箓》。

第六至七品:必须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须胜任举行科仪的直香和引班。

◎服饰

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道巾

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曳,显得潇洒自如。但有些道观的老道长认为戴用此巾有失庄重,而废止之。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它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它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

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现一种“筒子袜”,属于高筒袜子的一种变体,即把高筒袜子的袜脚部分去掉、只用其袜筒部分。外观上与高筒袜子差不多,尤为适合夏天穿用。

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二、道教的活动

都说道士每天的人物就是修炼自己的身心,那么我们是如何修炼的呢?需要做什么事情?又有那些活动呢?我们不妨也来了解一下。

◎炼度

人乃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受魂于天,滞魄于地,死后魂魄分离。魂常使人行善,魄常使人行恶。所以,修行者必须调魂制魄,人常行善事则魂(阳气)旺,死后魄随魂上升天界;人常行恶事则魄(阴气)滞,死后则魂随魄沉,沦入幽冥,历十八层地狱,六道轮回受无量苦。

道教的超度科仪就是将沉沦于幽冥的魂魄通过高功法师的济炼,将其化为轻清之气上升,随其生前所做善恶之业,往生不同的天界。炼度,是超度亡魂的科仪之一。道教认为,通过经功、符箓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消除罪业、重获神形、获得度化,故称炼度。

◎诵早晚功课

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许愿、还愿

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予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都必须兑现。

◎接驾

因为阴历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故道教宫观都举行“接驾”仪式,在腊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时举行。

◎开期传戒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皇经》、《玉皇宝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之经咒。等到有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小庙的师父便保荐其赴丛林受戒。戒期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丛林里过十分严格的宗教生活,听传戒律师宣讲戒律,求戒者要诵读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丛林的方丈,这时称为“传戒律师”。律师之下,还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箓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箓》,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云游参访,行动自由。

◎如何加入道教

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不需出家。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宫观办理皈依手续,取得皈依证即可。

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也有分为: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五类的,法师可归类到道士里。)

信士是指信奉道教,但还没经过宗教认定仪式的人。

居士是指经过道教皈依仪式,拜过度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的正式道教信徒,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仪式,发放度牒(道士证)的道教神职人员,民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正一是高箓位,全真是高戒位)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徒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的“知客”咨询。

◎拜师流程

道教拜师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 找到想拜的师父,观察一段时间(期限一般是一到两年,也有更长的),确定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2. 呈敬拜师帖,拜师贴请到淘宝自行购买。

3. 择吉日,在师父坛前跪地诵念拜帖,再将拜帖呈给师父,师父再问卦,上表,赐法名。

4. 磕头,盟誓,给师父礼物、礼金。

5. 师父会拿三杯清茶,第一杯敬祖师爷,第二杯敬本门本派历代天师。第三杯由弟子敬师父,师父自己喝一半,再给你喝一半,这叫做“肉口传度”。

6. 当坛过经,方谓之“传承”。

7. 拜师后本地区的徒弟每个月看一次师父,给师父一些供养。住的远的徒弟每年至少看一次师父,给师父一些供养。供养多少因自己的条件而异。

◎修行一般的方法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典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般人自己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道教“挂单”

临时下榻道观居住称“挂单”,挂单后由负责接待道观提供食宿。

古时候挂单要求很严格,参访必须准备棕蒲团、便铲、缘瓢、,引磬。这是因为出门在外,路途遥远,有时候两天三天,有时甚自己煮饭。道士“挂单”时,必须随身携带蒲团、缘瓢、引磬及衣、巾、布袜、布鞋等随身衣物,还要随时准备自己动手做饭。至半月或一年都到不了目的地,道士必须随时准备自己动手煮饭解饥,或者化缘。衣、巾、布袜、布鞋缺一不可。衣服必须内外圆领,蓝色,两袖下垂与手长相等,油宽一尺四寸。戴一字巾或者混元巾。布袜要高腰的,鞋子要青布双眼的。不穿袜子,不戴道巾的,道观可以拒绝挂单。

道观会对请求挂单的道人进行盘问。一般会问在何庙从何处来,名姓,法派、辈分、师父名讳、是否来过这里等,然后是背经书。背完经,由号房填单,写明住几天。挂单者拿了单,才可以转身取自己的行李。进了庙门还要接受庙规教育,要与堂主、殿主见面,因为挂单的人要参加观里的功课。挂单的程序看起来复杂,但试想如果挂单太容易了,庙里的饭岂不是要被懒汉吃光?

如果挂单者犯了规矩,也应有担保人出面协调。既背不出经文,又找不到担保的,只能在离大庙不远的小庙里,给他找个临时居住的地方,以便复习经文。这叫“借单”。这一措施体现了全真道的宽容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客观上为求道与传道创造了条件。

◎道教“出家”

出家制度起源很早,不过原来的符箓各派并没有很严格的一律的规定,只有全真道提倡出家,并且要求其专职道道士必须出家。所谓出家,就是放弃家庭生活,专门从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动。原先没有建立家庭的,不得再建;已经建立家庭的,则要求离弃家庭。

初期道教中有影响的教派,都没有必须出家的规定,正一派的祖师张道陵和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都有妻室,人称“三师三夫人”。以后正一派天师代代相传,天师道在魏晋以后也形成了若干世家,所以总的来说,正一派中容有出家道士,但是没有必须出家的强制性规定。创立于金代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可能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王重阳一开始就提倡出家。以后虽然也出现了全真居士,但一般说来,全真道的职业道士都是出家的。

道士之所以选择出家,是因为以家庭为牢,认为在家会影响修道成正果,也有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信仰的虔诚与彻底,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来修道求仙。历代道士中都有人选择出家修行的,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均生活和观念,全真道徒对出家制度虽然仍然强调,但_部分道士实际上已放弃了出家的方式,虽然住庙,但也另有家室。

这在市场经济已经普遍化或者相当发展的岭南、香港地区尤其明显。

三、道教的日期

在道教的传承过程当中,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使得某些固定的日期成为道教人士必须要铭记的日期。比如说一些仙师的诞辰、祭拜的时间等等。

◎道历

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法也。是以我国夏历及六十甲子纪年的一种历法。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八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六年)道历为四七零四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也。而道教斋醮道场,所用表奏文牒等,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纪年也。

现在,炎黄子孙以为:中国乃数千年文明古国,应用自己的纪元。不应该惟西方的马首是瞻。以基督教之历法用于中华国土,岂不自取其辱?枉自称五千年文明古国!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因此,提倡正规场合用黄帝纪元某某年(或称中元某某年,或黄历某某年),其余凡用“公元”的一律改称“公元某某年”。

◎道教节日

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道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巿。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师,但对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诞生节日,都是很重视的,如:

1.三清节:即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是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

2.三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

3.正月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4.三月初三日:真武圣诞、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

5.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圣诞。

6.五月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7.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8.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阳祖师圣诞。

9.六月初一至初六为南斗下降日(朝南斗会)、九月初一至初九为北斗下降日(朝北斗会)。

10.五腊节: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总之,每逢节日,宫观都要设坛诵经庆贺。

◎朔,望,晦,电

阴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晦、十四为电。

◎十二黄道日歌

子午临申地,丑未戍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在寅,辰戍龙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

此亦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黄道法。

四、道教的禁忌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除了道教的教义和明文规诫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禁忌。虽然这些禁忌很多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也是道教人士不可触犯的。要想全面地了解道教,这些禁忌之处也是要了解的。

◎戊不朝真

道教凡遇六戊不朝真,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道不言寿

修道之士,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础是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

◎斋醮道场法会禁忌

道教的宗教活动,又称为“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仪?醮后诸忌第十三》,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等荤腥之物。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供品禁忌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

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道士要上香,信众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

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时鲜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香味强烈、色泽过于浓艳、带刺的鲜花忌用于敬神;

醮坛所用之灯,须用植物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

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

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且“宁供树上吊的,不供地上种的”。常见的是供奉“四干四水”即四种干果(如枣子、桂圆、松子、核桃等)、四种水果(如苹果、梨等)。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污秽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李子(不供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也都不能用于供神。

另道教中还有“十供养”,是“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主要用于大型法会中供养上圣高真。

◎敬香禁忌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敬神以三支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如果您想上香敬神,宫观内都有“焚帛炉”,可了您心愿,大殿内一般是不允许烧香的。

◎服饰禁忌

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忌着法服入厕、产房等污秽场所等等。修道者忌食荤辛、腥、香、辣之物。因其不利于“净心止念、屏绝嗜欲”故。

荤辛,是气味剧烈之蔬菜的统称。通常说五辛或五荤,即葱、蒜、韮、薤(音“谢”又名藠头、小蒜)、胡荽(又名香荽、胡菜)五种。此五辛何以称荤?因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故称为荤。《康熙字典》解释为:荤,臭菜也,道家所禁,谓气不洁也。五荤有刺激性气味,对炼气不利。念经时,这种污秽之气容易冲神。呼出的气味难闻,让人反感。诱发欲念,容易阳动。

腥(肉食):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落轮回。修道者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

香:让人贪图享受,沉迷物欲,意志昏沉,不思进取。

辣:刺激上火,长棘生毒。搅扰清虚,不利修行。

◎信士朝圣敬香禁忌

信士朝圣敬香为祀神大事,必须虔诚祀事,遵守一定的宗教禁忌。

1、语言禁忌:即进香者要心意虔诚,进入宫观要静默清心,不能因朝圣劳累而生懊恼怨悔之心,叫苦叫累;也不能在进香沿途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或不吉利的话。无论您是香客,还是游人,在特定的道教文化环境内,都要有所尊重,这叫“入乡随俗”。

2、行为禁忌:进香者行走坐立必须端庄规矩.不得采摘宫观内的树木花卉;不得触摸亵渎神像;不得偷盗损坏供器、法器。进入宫观不要指点神像,无论造型多么让你惊叹,因为用手指点神像无论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事。另外,也最好不要背对着神像。进入殿堂时不要脚踏在门坎上,也不要高声喧哗、乱发议论。道观院中有许多花草盆景,请勿采摘。宫观内有许多道房,有些是道人居住的地方,没得到允许请勿进入。总之,常人生活中的基本文明准则,在道观里都是适用的。

3、饮食禁忌。进香者忌食雁、鳗、龟、鳖、黑鲤、蛇、黄鳝、牛、犬、猪肉及生葱、韭、蒜、荽等荤腥刺激食物,不得饮酒。

4、供品禁忌:如果您想带些供品敬神,时果类冬避石榴,夏忌李子,忌讳红艳花、动物肉、鸡、犬等不洁之物。

以上所谈的禁忌,虽然并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内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大致了解道教的禁忌戒律。

◎道士何穿道装蓄头发

道装,又称为唐装或汉装。道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道服宽松、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道士穿着道装,以显示其从事职业的传统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发留须,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为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损。四是为了养生保健,人蓄头发,必须要经常梳理,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大脑为人身之主,大脑健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须发。

五、当代道教组织

道教传承到当代,我们该如何把它传给我们的子孙呢?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又该成立那些专门的组织来做这些事情呢?为此,我们向大家介绍以下两个比较典型的当代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徒的宗教组织。会址设于北京白云观。成立于1957年。1956年11月,道教界着名人士岳崇岱、陈撄宁、易心莹、乔清心、孟明慧等在北京举行发起人会议,进行协会的筹建工作。次年4月,全国各道派、名山宫观及道教学者等各方代表在北京举行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选举岳崇岱为会长。该会的主要宗旨是:团结道教徒,爱国爱教,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1961年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上,陈撄宁当选为会长。会议除贯彻协会原定宗旨外,并提出开展道教研究等任务。会后,在陈撄宁主持下,成立了道教研究室,搜集、整理道教文献资料,研究、编写中国道教史;编辑出版会刊;举办专修班培养学术研究和教务人才;举行北京白云观方丈升座典礼;开展宗教活动等。1980年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黎遇航为会长。1980年起,北京白云观以及各地着名宫观已先后进行修缮并开展宗教活动;研究工作也有新的进展,选辑了有关史料,并对重要经籍进行研究;开办了道教知识专修班,培养教务人员。

◎中国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设在北京白云观内。它是在中国道协所办道教知识专修班和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的。1961年,中国道协即拟定了《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1962年9月正式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1980年中国道协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1982年举办了第一期道教知识专修班(相当于中专水平)。至1990年,共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五期(其中一期为坤道班),“道教知识进修班”(相当于大专水平)一期,共培养乾坤道士206人。中国道教学院于1990年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四届专修班(其中一届为坤道班),二届进修班。此外,还举办了一期半年制高功班和两期短期道教宫观(地方道协)负责人读书班。2002年12月,为台湾道友举办了一期短期学习班。

2003年,中国道教学院正式设立宫观管理专业大专班和道教研究生班。大专班学制二年,研究生班在大专班的基础上再学三年。道教学院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道协和宫观。

中国道教学院不面向社会招生,只招正式道士。报考人员由所在道教宫观或道教协会推荐,参加中国道教学院组织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