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 第235章 分红风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按公历算的话,现在已经进入1989年。

在开年这段时间里,不光是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局势有所动荡,国内更是受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民工进城等多方面的影响,凝聚起了一股压抑、紧张又愤懑的情绪。

韩屯的年底分红数字在省里下了命令的情况下,并没有在省内快速传播开来,消息仅限于平县和营城地区传播,按这样的传播效率等到在省内大面积传播开,传播到国内其他省份,农历新年都已经过完了。

可不是所有媒体都是能够由省内管理的,韩屯分红这几年来一直是很多媒体关心的,这么惹人注目的话题哪个的报纸不想报道一下?

其他省内,尤其是南方的一些报纸,在得知了韩屯分红的消息之后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精神迫不及待的把韩屯的消息登到报纸上。

《韩屯年度分红超六十万,三年缔造数百个百万富翁》。

就是这样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报道,让韩屯再次出现在了全国人民讨论的热点话题。

但跟以往数次报道潮的反响不同,这次媒体和公众对于韩屯的谈论和态度再也不是一边倒的表扬和赞许了。

当你挣10块钱的时候,人家连看都不会看你。

当你挣100块钱的时候,顶多瞅你一眼。

当你挣1000块钱的时候,大家开始审视你。

当你挣块钱的时候,众人开始对你窃窃私语。

当你挣你有块钱的时候,迎接你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赞美。

那么,当你挣块钱的时候呢?

1987-1988年是国内经济扩张的一个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

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可想而知,这一年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该是如何的艰难。

无论城乡,无论职业,这一年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是艰难的。

这个时候报纸突然告诉你,有一帮农民年底分红分了六十多万,这还不是最多的,分的最多的人是这个数字的一百倍。

不说国内很多看新闻的老百姓,就是何平自己都觉得在这个时候爆出这个数字,无疑是给国内很多承受着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困难的老百姓添堵。

“这几份报纸太操蛋了!”

何平读的是集团战略发展部舆情科员工搜集来的报纸,上面是关于韩屯今年分红的报道,其中就有那篇“百万富翁”的报道。

“百万富翁”这个词就跟“企业家”一样,都是近几年传到国内的新鲜词汇。

在“万元户”都是一个代表财富的年代,“百万富翁”引起的影响可想而知。

更让何平气愤的还不是报纸上对韩屯的报道,这帮没有节操的南方系报纸,在扒韩屯的同时,还顺道把他的分红数也给爆了出来。

有时候不是你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舆论掀起的惊涛骇浪让你无处容身。

别说什么报纸上,就是身边很多人给何平反馈的他们从外界听到的评论都让何平有些惶惶。

不身处其中,你是永远无法知道这个时候的那种氛围的。

何平感觉现在他和韩屯就像是被扒光了的美人,被扔到了集市上,无数双眼睛聚焦在他们的身上,随时都有可能窜出一头饿狼对他们图谋不轨。

有了第一波的报道,很快就有第二波报道跟进,而且这种风潮愈演愈烈。

逐渐转变成了一帮新闻媒体的报道狂欢,以及老百姓们茶余饭后聊天打屁的谈资。

全国知名作家、韩屯致富带头人、受中央表彰的企业家、一年分红6000万……

这些标签让何平身上充满了值得窥探的热点。

这一波报道潮经过半个多月的发酵,报纸上对何平的报道热情竟然超过韩屯,陡然之间让何平压力山大。

何平感觉压力山大,还有比他压力更大的人。

身为营城父母官之一的老丈人毛学山,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地方父母官,无论他毛学山平日的作风再清廉、再刚正不阿,但只要有心人把他和何平联系到一起,那么在外界的眼光看来,这其中就必有猫腻。

这种外界的审视甚至不在于你们俩具体有没有什么龌龊的勾当,而在于你们关系存在的本身。

现在何平突然之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毛学山如坐针毡。

他宦海浮沉几十年,头半辈子蹉跎岁月,好不容易赶上改革开放之后的好时候,可年纪已经大了,好巧不巧的又赶上了何平这档子事。

在经历了几天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毛学山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

向组织申请提前退居二线!

即便是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何况是毛学山。

毛学山没有事先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人,只是平静的向组织提出了这个申请。

省里对最近由于韩屯分红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这一波舆论热潮是有所关注的,但对全国范围内的报道,他们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让这个消息能够尽快沉寂下去。

毛学山的申请打到省里,但是由于这个阶段毛学山敏感的身份,省里还是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

上级领导对于毛学山的政治敏感度和顾全大局的想法是肯定的,考虑到毛学山的年龄确实已经临近界限。

会上经过讨论过后,最终批准了毛学山的申请。

但这个结果也激怒了省里的重要领导,在会上拍了桌子。

“几份不知轻重的报纸,随便发了一些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报道,就能逼得我们政|府内优秀的中层干部、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党员请辞以示清白。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毛学山请辞,其中利害关系很难一时说的清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省政府方面一改之前默不作声的态度。

会议后的两天,新一期的《辽省日报》。

一篇报道由省里重要领导署名的评论文章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