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江南之南 > 第102章 注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注释

[1]福寿沟:古代赣州城市排水系统,为宋代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至今仍在使用。

[2]宋城博物馆:赣州因保留有众多以宋代文物古迹为主体的文物名胜,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3]崆峒:今天的峰山,为赣州城郊最高峰。

[4]宗瀚:孔宗瀚,孔子第46代孙,北宋嘉佑年间任赣州知州,为免江水侵城,始用砖石筑城。

[5]洪迈:南宋乾道年间任赣州知军,建春门浮桥初造者,着《容斋随笔》。

[6]钟绍京:唐代兴国人,书法家钟繇之后,为江南第一个宰相。

[7]魏勺庭:魏禧,清初着名散文家,居“易堂九子”之首。

[8]宋慈:南宋着名法医,曾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

[9]海瑞:明代以清廉刚直闻名的官员,曾任兴国县令。

[10]文山:文天祥,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任赣州知州期间奉旨勤王,抗击元军。

[11]杨公:杨廷麟,曾任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赣州率军抗清失败后举家自尽。

[12]赞贤:陈赞贤,20世纪初期赣州工人运动的领袖,在“赣州惨案”中英勇就义。

[13]章江:赣州西部最大的支流,在赣州城北龟角尾与贡江汇合成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

[14]“试问章江水……悄然入赣江。”:章江发源于崇义县聂都乡夹竹村竹洞坳,呈西南至东北流向,流经崇义、大余、南康,在南康三江口接纳上犹江,流至赣州城区八境台下汇入赣江。其主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7695平方公里。《山海经》称“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可见古人很早就对章江有很详细的了解。

[15]“古称溢江水……绵延数春秋。”:章江古称溢将水、彭水,曾名南江,南北朝时曾以赣水正源而名赣水,宋代名章水,明代后名章江。

[16]“好水青山酿……争与天公攀云端。”:章江流域范围内多有高山。其中崇义县境内的齐云山海拔2061.3米,为赣州最高峰;大余县内良乡境内的天华山海拔1383.6米;上犹县境内的五指峰海拔1607米;南康市境内的白鹤岭海拔1042米。

[17]“山水藏秀色……孤郁贺兰山。”:章江流域范围内多有胜景。其中崇义县阳岭有“天然氧吧”之称,是我国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的风景区;聂都溶洞群是天然大理石溶洞,有“地下宫殿”之誉;大余庾岭梅关古驿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路旁梅花点点,南北朝时陆凯诗赠《后汉书》作者范晔,即有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上犹县陡水山水迷人,有“小桂林”的美名;赣州城西北贺兰山上的郁孤台系城内制高点,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此留下了千古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8]“江川富丽……流溢远方。”:章江流域物产丰饶。崇义县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绿色宝库”,并有“竹子之乡”“南酸枣之乡”美名;大余县黑钨保有量约占全国一半,素称“世界钨都”;此外,阳岭的茶叶、南康的甜柚、大余的金边瑞香等都很知名。

[19]“一湾秀水……另辟家园。”:章江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生命线,而且,章江流域本身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20]“一水一妙笔……英烈雄风耀神州。”:章江流域代有贤才,唐代诗人綦毋潜是江西第一个进士,近代谢寿康是江西第一个博士,学者郭大力是全译《资本论》第一人,长期主政虔州的宁都人卢光稠奠定了赣州城的基础,苏东坡为当地名士阳孝本风骨吸引而相邀夜话,西江四戴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佳话,清代政绩卓着的谢启昆同时也是一代着名学者,现代史上的陈赞贤则是名昭后世的工人运动领袖。

[21]“人道章江苍茫……牡丹亭里谱佳篇。”: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诸多文化名人曾在章江流域留下踪迹。被誉为理学开山祖的北宋周敦颐、奠基者程颢和程颐均肇端于此,后来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则是“二程”的四传弟子,王阳明坐镇赣南后,在此授徒讲学,发展程朱理学,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佛教界负有盛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在大余留有“杖岭涌甘泉”的故事,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新佛教的开山祖师”的八祖马祖道一曾在赣州城东的马祖岩传授禅经;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苏东坡和辛弃疾均在此地多有佳作,大余县则是“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的故事源生地。

[22]罗汉岩:位于瑞金城东约30公里处。明代王明阳留恋此山美景,有诗:“古来绵江八大景,名扬四海传九州,最是陈石山水色,观后胸中黄山无。”陈石为罗汉岩的别称。

[23]翠微峰:古称金精山,因道姑张丽英在此修炼而得名。其金精洞被北宗张君房所着《云笈七签》称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

[24]罗田岩:位于于都县城贡江南岸楂林村323国道旁,距县城1公里,为享誉海内外名篇《爱莲说》的碑刻发表地。

[25]钟绍京:唐代书法家,为江南第一个宰相,字可大,江西兴国人。与钟繇被世人称为“书家双绝”,史书称钟繇为“大钟”、绍京为“小钟”。

[26]魏叔子:魏禧,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

[27]曾文清: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江西赣县人。

[28]陈次亮:陈炽,清末维新派,原名家瑶,字次亮,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

[29]“韩坊水鸡岽……赣州最低端。”:韩坊乡水鸡岽为赣县最高端,海拔1185.2米;湖江镇张屋村为最低处,海拔仅82米,也是赣州市最低点。

[30]“赣巨人开天辟地,秦木客出没深山。”:先秦《山海经》载“南方有赣巨人”,《赣州府志》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避隐于此”,有史家称,赣巨人与秦木客均系赣县先民。

[31]“西汉高祖始置县……时已居于贡水旁。”:赣县为江西最早建县的18个古县、赣南最早建县的3个县之一。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时属豫章郡,县治在溢浆溪(今赣州开发区蟠龙一带)。西晋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赣县隶南康郡。太康十年(289)县治徙葛姥故城(今章贡区水东一带)。东晋永和五年(349),郡、县治徙章贡二水之间(今赣州市区)。1969年,县治由赣州城区迁至贡水之畔梅林现址。

[32]储君庙:东晋时所建,位于赣县储潭乡圩镇,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庙”之誉。因自此而下,赣江水急滩多,旧时船家过客至此无不敬香,祈求平安顺达。

[33]储潭晓月:赣州八景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后两度为八境台题诗,启迪人们“图画为虚,眼见为实”。

[34]曾几:南宋诗人,籍贯赣县,着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师从其学诗。

[35]戚家宗祠:位于赣县湖江乡夏府,据称民族英雄戚继光祖辈在此生息,孙中山先生曾为之撰写楹联。

[36]“大埠赖传珠……九位将军齐增光。”:赣县走出了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赖传珠为江西省仅有的3名上将之一。

[37]东河戏:初名赣州大戏,起源于赣县境内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睦埠(今属兴国县)一带,为江西三大昆曲之一。

[38]文昌阁:位于赣县县城南部、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有诗赞曰:“冲天高阁拔贡江,唐风宋韵放华光;地灵千秋涌才俊,人杰万载颂文昌。”

[39]綦毋潜:字孝通,江西第一位进士,唐代江西诗人中最负盛名。《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40]田辟:北宋时期着名隐士,年轻时与苏东坡有交往。

[41]谢启昆: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清代着名学者、方志学家。

[42]陈赞贤:赣南第一个中共组织创建者,着名工人运动领导人。

[43]赖传湘:抗日英雄,牺牲后被追赠为陆军中将。1984年,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44]郭大力: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克思巨着《资本论》最早的中文全译本翻译者。

[45]黄祖炎:原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46]罗贵波:原外交部副部长,两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47]艳梅:许艳梅,原中国国家跳水队运动员。1988年夺得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在第24届奥运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也是江西运动员在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48]孝通:费孝通,着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49]阳明先生:王阳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中国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50]三立:儒家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内圣外王”的典范和“三立完人”。

[51]“受任佥都御史……得幸结缘。”: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52]“门人刊刻《传习录》,书院授业儒经典。”:王阳明心学核心理论“致良知”在赣南得到完善,其心学思想代表作《传习录》于1518年在赣南首次刊出。王阳明还在赣南兴办书院和社学,亲自授徒讲学。

[53]“舟行青龙……草木有情泪潸然。”:明嘉靖七年(1528),时任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的王阳明因病从广西南宁回浙江余姚,船行至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铺时病逝。

[54]“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晚年所述“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被认为概括了其学术思想的精华。有学者还由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阳明心学受佛家影响深刻。比如,王阳明临终前说的“此心光明”中“光明”一词,或许就与佛教用语相关。作者也感觉,“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为善去恶”,似乎分别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存在着些许对应关系。

[55]“知而不行是未知”:见《传习录》:“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6]“高屋建瓴……南赣滋养心学显。”:一般认为王阳明早年在流放地贵州修文县龙场悟道,并首倡“知行合一”;中年巡抚南赣后,则专弘“致良知”之说;56岁时将其思想归纳为“四句教”。

[57]“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此诗刊刻于江西赣州城郊通天岩的观心岩,全诗为“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58]虔:赣州,旧称虔州。

[59]“王公守仁……名垂千古。”: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60]“余姚大余……绍兴归土。”:今浙江余姚、江西大余,分别是王阳明的出生地和辞世地。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大余县青龙铺,此处现建有落星亭。王阳明逝世后,归葬于浙江绍兴。

[61]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评价。

[62]“道德事功……三立名世。”:王阳明集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于一身,被后世称为“真三不朽”的圣贤。

[63]“幼有奇志……第一等事。”:年少时,王阳明即不同凡俗,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64]“早年格竹……质疑格物。”:早年,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曾下决心格竹,但不仅一无所获,而且因此病倒,从此对“格物”学说产生怀疑。

[65]“身贬黔地……心学开启。”:1506年,王阳明被谪贬至贵州修文县龙场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期间着述“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66]“巡抚南赣……双治并举。”:1516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南赣成为其施展文治武功的阵地与“致良知”思想的重要形成地和实践地,他在此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观点,坚持文武兼修、治军治心并举。

[67]“善恶有无……良知乃致。”: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一般被视为其学术思想的概述,为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思想的集成。

[68]“授业传习……卓然秀逸。”:王阳明注重讲学传习,不少门人弟子跟从其治学。其本人卓然秀逸,临终前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9]“王门八派……一脉传续。”: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王阳明之学按照地域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等八派,人称“王门八派”。

[70]融化新知,昌明国故:借用自二十世纪初文化群体学衡派的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