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六十九章 北方战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章 北方战争

今年已经是天启六年了,在马爌的印象中,没记错的话,天启皇帝的年号好像只存在了七年,而明年就是天启七年了。

关于天启的死,历史上有很多说法,莫衷一是,真相没有人知道。就两次和天启近距离接触和来到明朝后的综合见闻感受来看,天启是个不错的皇帝,虽然说不上英明神武,但绝不是明清史书描述的那么不堪。就连风闻后世的天才木匠之说,在此时的明朝,也好像压根就没听人提及过。

马爌还为此还专门询问过刘源,但刘源却说,他在宫里时天启还只是个皇太孙,并不显山露水,但至少刘源本人没听说过皇太孙有喜好木匠活儿的传言。

马爌知道明年的天启七年将会大变局,踌躇满志的崇祯皇帝就要粉墨登场了,明朝也马上要掀开它最后也是最残酷一页。

作为穿越者,马爌当然想改变历史,想要通过自己,给后世的中国多留一些遗产。但马爌也清楚,历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所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任何企图阻拦者,都会被历史的巨轮碾得粉碎。马爌所能做的,不过顺势而为,尽量引导历史向好的一面发展,尽量减小这次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时间已经不多了!马爌暗网暗势力的布局要抓紧了,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马爌非常希望能通过自己改变天启的命运,至少就目前来看,天启是个远比他那自命不凡的信王兄弟要靠谱得多的皇帝,也更理智和精明。天启能多在位几年,对晚明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和进步是个好事情。

想到这里,马爌心里就生出几分无力感,自己做为穿越者,来到明朝已经这么多年了,但对于当前的时局,却没能有任何改变,除了在遥远的北方为后世子孙多占了一块土地外,什么也没能改变。

大的历史走向该怎么走还是再怎么走的,就连现在暂时占有的北方土地,也不能说就是中国的了,假如已经走入死胡同的中国古典文明不能改变,后世子孙依然会把到手的土地拱手送人。

通过这些年的了解,马爌才知道后世的历史记载都是不怎么靠谱的,历史更加不是史籍中的非黑即白。

就如现在的东林党和阉党。

马爌看到的东林党既没有正史上记载的那么“伟光正”,但也不是一些野史流传的那么不堪,有风骨的东林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很多东林人士也的确是忧国忧民的正义之士。

同样的,阉党里边也不全是争权夺势的宵小之辈,办实事的也不少,比如魏忠贤就是个很能办实事的,对天启皇帝也绝对是忠心耿耿。

但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人,他们的理念都已经是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他们一心谋求升官发财也好,还是忧国忧民一心为国为天下也罢,对改变已经病入膏肓的中化文明都于事无补。

大明——亦或是古典中国这艘巨轮行驶到现在,船体已经大面积朽烂,不是小修小补就可以避免覆没的,它需要彻底的大修。

想到这里,内心深处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又涌了上来,唉!叹了一口气的马爌逐渐睡意袭来……。

近些年厄鲁特蒙古的实力日渐强大,开始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四面推进,到处扩张。他们以水草丰美的天山伊犁河谷为大本营,向西不断洗劫攻击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等。向西南攻击阿富汗和波斯人,甚至从北部绕过里海,远征东欧和北高加索地区。

向南则把杜格拉特家族控制的东察合台——叶尔羌汗国变为了自己的附庸。在厄鲁特人的不断劫掠袭击下,东察合台人不得不向他们称臣纳贡,那些高贵的成吉思汗后裔们也不得不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

东边方向,在厄鲁特人的不断袭扰下,察合台系血统的吐鲁番和哈密这些割据小政权的统治者们也不得不臣服于厄鲁特人。

而在北部方向,厄鲁特蒙古的主要扩张对象就是北华,其中尤以“土尔扈特”和“辉特”部为甚。土尔扈特和辉特蒙古人的很多部落,已经跟北华所属的不少蒙古千户所的牧地犬牙交错,双方为了争夺草场的控制权,近两年大小冲突不断。

冲突地点主要发生在蒙古高原西部,也就是北华所属杭爱山以西地区、科布多地区和唐努乌梁海等地。有几次厄鲁特人甚至向北翻越萨彦岭,侵入到叶尼塞河上游的盘古地区,给猝不及防的北华农牧民带来很大损失。

由于双方都是装备了火铳和轻型火炮等以火器为主的军队,几次大的冲突下来,双方都有不小的损失。

北华方面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损失了一万多人,虽然损失的大多是蒙古人出身的卫所士兵,但如今这些蒙古人也是北华子民啊!几年时间下来,这些新归附的蒙古人表现出了对北华的忠诚!这些人的损失,令马林心疼不已!

慢说北华缺人,所有北方民族中又有哪个不缺人的?很多时候北方民族之间的战争就是争夺人口的战争。

恶略的气候条件,落后的生产力,频繁的部落冲突,极高的婴儿死亡率,导致北方诸民族的人口从古到今始终都很难繁衍起来。

就说这厄鲁特蒙古吧,此时四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八十万人口,加上被他们直接统治的中亚游牧民合计起来,总数也不会超过两百万人,再加上没有直接统治的臣服国家人口,总数也不会超过五百万人。

所以,几次大的冲突下来,惨重的伤亡让北华和厄鲁特蒙古都有些吃不消,并且双方都还有各自的苦衷,都不能不计代价地使出全力跟对方死磕到底。

比如厄鲁特人这些年来四处征战,到处树敌,导致周边的敌对民族很多。西边北边的敌对势力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有中亚的术赤后裔昔班尼人的势力,还有日益强大的俄罗斯人等。

还有被他们统治下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势力等等,所有这些积压在一起,好似随时会喷发的火山一样,稍有不慎,厄鲁特人在中亚的霸主地位就会土崩瓦解。

在看不到短期内可以彻底击败对方的可能性之后,不得已之下,厄鲁特蒙古四部和北华签订了北华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划界条约。条约规定,华厄双方沿阿尔泰山、西萨彦岭至叶尼塞河干流为界,以东归北华,以西、以南属厄鲁特。在没有签署新的的条约取代该条约前,北华和厄鲁特双方暂时以本条约作为划界依据。

得!这一看就是个双方都各怀鬼胎的的临时和约。

并且这个条约也还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很多地盘都是双方根本就没有掌控的,也就是说双方都在拿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签署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条约。比如现在叶尼塞河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掌控在哈萨克和俄罗斯人手中,却被北华拿来送给厄鲁特了。

而被厄鲁特人拿来送给北华的叶尼塞河以东的不少地区,特别是叶尼塞的中下游地区,俄罗斯人早已经营多年了,北华掌控的不过是南部的盘古地区一隅而已。

在安加拉河以北的中下游地区,很早前俄罗斯人就越过了叶尼塞河在北方经营,营建了很多殖民点儿和要塞,最东部甚至都快推进到远东了,只不过因为移居过去的俄罗斯人数太少,控制力不强罢了。

但即便是俄罗斯人在大北方的控制力这么弱,北华作为来自温暖地区的汉人政权,暂时也没能力拔除驱逐这些星散在极北之地的俄罗斯人。

跟厄鲁特人的合约使得北华有了暂时的和平,这么多年扩张下来,北华的地盘已经足够大了,马林和刘源的意思是到了暂停一下的时候,先巩固消化掉既有成果再说。

北华两个当家人的决定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的确!北华地盘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扩张已经没有必要,就这么点儿人口,现有的地盘都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填满。并且北方还时不时传来罗刹人的消息,他们在北方已经摸到北华的大后方了,就连远在北华东北方向的亚库特人那里,都传来了和罗刹人发生冲突的消息。

原来自前几年北华和大明的商路开通后,北华的商品日益丰富,吸引了不少来自遥远北方,说着不同语言,穿着皮衣皮袍的陌生民族前来北华交易。

久而久之,使得北华对极北地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个埃文基人(鄂伦春)、亚库特人(萨哈人),涅涅茨人、那乃人、乌尔奇人、乌德盖人、涅吉达尔人、鄂罗克人、奥罗奇人等等诸多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及其所分布的地域等等北华也逐渐有了初步的了解。细分之下,他们既有属于突厥语类型的,也有通古斯女真类型的,还有北华极少接触到的芬兰乌戈尔语族的人们。

而在这些北方诸族看来,距离自己这么近的南方,有了北华这么个高度文明且强大的政权,使得这些还没有形成国家甚至民族观念的北方诸民族,有了一个可以交换生活必需品的场所,过去紧缺的金属制品,工具,布帛等有了购买来源。并且北华出价公道,不欺辱他们这些来自北方荒野的可怜人。

几年下来,北华已经隐隐成了北方共主,虽然北华并没有派兵前往征服,但文明的领先和生产力的强大已经令北方的诸民族逐渐折服。其中一些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先进部落部族,开始向北华表示臣服,并定期进贡以示效忠。但北华怎么能让他们吃亏呢?况且他们进贡的珍贵毛皮还能在大明卖出大价钱。

久而久之,北华在大北方的极北之地声望日盛!这些极北民族也逐渐把北华作为自己的宗主国看待。

近些年来这些北方民族接连受到来自西方俄罗斯人的侵犯,虽然来犯的俄罗斯人人数并不多,但由于武器装备和组织能力领先太多,仍然不是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抵抗的。

到了后来,俄罗斯人来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征收的实物税越来越重,还索要妇女供其泄欲,稍有不从就烧杀掳掠,甚至整部落地屠杀敢于反抗的部落,以警示其他部落。

极北地区的各民族实在无法忍受!但自身实力又太弱小,只能向南方的北华求救。

接连来到北华求救的各个部落、部族的使者引起了北华的重视。可以想象!这些能遣人前往北华报信的部落部族,恐怕还都是其中比较大,发展程度比较高的。那些发展发展程度低,人数少的民族或者部落,就算被俄罗斯人灭了都没有人会知道。

听报信的使者们说:“那些西方来的罗刹人像魔鬼一样凶残,无恶不作,自从几年前来到他们的土地上,就不停地索要紫貂皮和黄金,不管他们贡献了多少紫貂皮和黄金,都不能满足这些魔鬼们的胃口,有时候他们还向部落里索要女人,不给就就来抢,几年来,不知道多少女人被这些魔鬼抢走……”

在今年的盛夏时节,前往北华报信的部落的越来越多。因为每到夏季河流融冰后,这些俄罗斯人就乘坐着他们机动灵活的小船在大北方到处乱窜,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他们小船轻便又灵活,在没水的地方,他们就抬着这些轻便的小船行进,直到发现下一条河流。

有了这些轻便灵活的小船,没有这些魔鬼们到不了的地方,北方的每一个民族都被这些魔鬼掳掠过,而在今年的夏天尤甚。

“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敢请仁慈的都司大人赶快发兵赶走那些魔鬼,解救我们吧!”

听着各民族、部落使者的哭诉,北华上下都义愤填膺!尤其是那些和北方民族语言相近——甚至相通的北华少数民族将士,自己的同胞正在被这些西方来的红毛魔鬼祸害,他们如何能不义愤填膺。

经过北华这几年刻意淡化民族意识的灌输,这些生活在北华的少数民族原本已经淡化的民族意识,又因同胞受欺凌而被唤醒了。

马林和刘源等北华的将领们明白,这些已经流窜到北华大后方的俄罗斯人必须尽快解决,一旦俄罗斯人彻底征服了各个北方土着,叶尼塞河以东之地属于北华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北华的大后方也不复存在。那时候北华的后背就直接暴露在了俄国人眼前。

那些和极北民族有血缘关系的北华少数民族的军民心里也会有怨言,会说你们这些汉人老爷们一边教导我们,汉人和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华夏部的北华人,如今却坐视我们的北方同胞不管,一方面却每年花大代价从南方的汉人故地移居汉人,嘴里又喊着汉人和我们是一家人,这如何能令人信服?

为了彻底解决盘踞在北华之北的俄罗斯人,经紧急商讨后北华政府决定派出两支军队对这些俄国人进行剿除。

北华的讨伐大军分为东西两路,其中东路军沿勒拿河顺流而下,至位于勒拿河中游的亚库特人之地(今俄罗斯的雅库茨克一代),肃清盘踞在那里的俄国人之后,再由勒拿河西岸的最大支流“维伊柳河”溯游而上沿途扫荡,直至和沿“通古斯卡河”西来的西路军汇合。

因为俄罗斯人都是经由这些大江大河而至的,他们的要塞和过冬点以及临时居住点都是沿河而建,只有沿河扫荡,才能彻底肃清这些盘踞北方的俄国人。

而西路大军则沿叶尼塞河顺流而下,至通古斯卡河交汇处后,再溯通古斯卡河而东沿途扫荡,直至和沿“维伊柳河”东来的东路军汇合。这两条大河和其无数大小支流,就是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活动的主要交通依赖。他们夏季使用船只通行,冬季则沿住冰封的河道行动。

两路讨伐军都配备有北方各民族使者带路,以便更准确地找到俄罗斯人,争取在严冬前肃清盘踞在北方土地上的俄罗斯匪徒。

鉴于流窜在北方的俄罗斯人主要是武装的毛皮商人、小股的远征探险队以及武装征税队,规模都很小。其中规模最大的也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往返后方基地的距离实在太远,这些人都是经年累月地奔波在东方。所以他们虽然有火铳,但由于长期消耗,火药得不到及时补充,平时作战基本都以冷兵器为主。

所以结合以上情况,北华的讨伐队也不需要规模太大,主要是人员要精干,能适应极北的恶劣气候,熟悉在极端寒冷气候下求生为主。

基本情况确定之后,讨伐队很快就组建完了,东路军由“达尔根”统领,这个达尔根就是前些年曾随同马爌前往收服“索伦”部时,陪同马爌的那个被叶赫部掳掠养大的索伦部汉子,现在的他刚刚年过三十,正是人一生中体力精力最巅峰的年龄。在北华的这些年已经使他从里到外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几乎纯粹的汉人,北方民族出身只在他身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西路军不消说了,从距离和便利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从余化龙所部的盘古地区抽调人员组建!

西路军是由跟随余化龙来到盘古的马爌的大舅哥,苏月珍的哥哥猛哥帖木尔统领。之所以选择两个外族将领统兵有两个考量:一是他们的能力足够,忠诚度足够;二是表明一种姿态,北华不论出身,只要加入了华夏部,大家就都是华夏人,不分彼此。

由于流窜、盘踞在西伯利亚西北部的俄罗斯人更多,并且盘踞在西部的俄罗斯人距离其大后方的距离近得多,补给相对方便,其人数要远远超过盘踞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俄罗斯人,武器装备也要好得多。所以北华的西路军规模要比东路军大得多,其中东路军共有将士两千人,而西路军的规模则达到了五千人。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夏初,西伯利亚的几条大河从上游的南方向北方的下游梯次开始解冻时,北华的讨伐队誓师出发了,他们在北华的东西两边分别沿勒拿河和叶尼塞河顺流而下。两部的七千将士,都是挑选最精壮和军事素质最好的北华子弟组建而成,且以北方民族为主,这些世代居住在北方的民族更能适应极北之地的气候,因为是去解救他们的北方同族,也更加地同仇敌忾。

虽然由于有向导带路,在寻找俄罗斯人的据点时节约了不少时间,但鉴于西伯利亚的辽阔面积,想要在一个夏天时间就肃清俄罗斯人是不可能的,而冬天时要不要撤回修整现在还没有定论?北华高层把这个权力给了讨伐队自行决定。

倘若气候恶劣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太过严重,可随时撤回修整。若觉得可以适应极北气候,就继续行动。

相对来说,冬季因为地面积雪更便于循迹追踪敌人,冬季的植被遮挡少,也更不利于敌人隐藏。并且冬季时大地封冻,江河湖泊不再是障碍,也更有利于军事行动。唯一不利的就是冬季气温太低,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因寒潮和暴风雪带来大量减员甚至全军覆没。

由于北华军队还从没有在冬季的极北之地成建制作过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给了带队将领自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