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四十九章 内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内讧

随着北华火铳兵的这次大胜,北华取得对漠北蒙古三部的最后胜利就已经基本定局。

就在北华庆祝胜利的时候,此时还窝藏在科布多苟延残喘的漠北三汗内部却搞起了窝里斗。

原来先前马爌的游击队在漠北烧杀劫掠时,只要是碰到的蒙古部落几乎没有被放过的,无例外地都遭到了游击队的洗劫。但唯独阿苏人的所有部落都没有遭受过北华的洗劫。

其中有三次阿苏人的部落明明已经被游击队包围了,按常理这些全由老弱妇孺构成的部落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力,但北华军队得知他们是阿苏人后三次都放过了他们。

并且,只要是阿苏人的部落,不管他们归属三汗之中的哪个,在遇到北华军队时,都没有被洗劫。

“这不是偶然,几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被洗劫过的部落还声称,汉人的军队在动手前,还问他们是不是阿苏人,以上这些结合在一起,大家不觉得阿苏人很可疑吗?”车臣汗部大汗硕磊晃着大脸说到。

扎萨克图汗部大汗诺尔布接口道:“的确可疑,特别是听说你送给华夏部太子的那个女人成了太子的小老婆后。结合起来看,很有可能阿苏人已经和北华勾结了起来,在共同对付咱们。”

土谢图汗部大汗衮布说:“若是果真如两位所言,那麻烦就大了,现在阿苏人在咱们漠北三部合计恐怕有十几万人,几乎占咱们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若是他们和北华勾结起来,可不是小事情。”

蒙古人之中的阿苏部,有时汉语也译作阿速部,阿速惕,这个部落直至现在依然是蒙古民族中的大部落。

阿苏人的起源说来话长,可追溯到元朝太宗,甚至太祖成吉思汗时期。

在蒙元太宗皇帝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借口钦察未服,而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子西征”。

这次西征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作为主帅,前后历时七年时间,直至太宗皇帝窝阔台驾崩方才结束。这次西征结果是拔都在东欧、中亚和西北亚地区建立了疆域辽阔的金帐汗国——暨汉史中的钦察汗国。

在蒙古帝国还没有分列前,元廷曾令金帐汗在东南欧的北高加索地区征召了当地的阿兰兵三万,连同家眷共有十余万人迁往东方镇守各地。”

这些迁居东方的阿兰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繁衍,至元末时期,那三万阿兰士兵连同家眷已经繁衍至四十多万人,被称作阿速人或者阿苏人。

经过元末残酷的战争洗礼,一部分阿苏人战死;一部分留在汉地融入各族,主要是融入了汉族;一部分阿苏人则跟随元顺帝北返草原;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阿苏人本就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现在漠北三汗处的阿苏人主要是原本就驻扎在蒙古草原的阿苏人后裔。

阿苏人由于数量庞大,且在元朝时曾长期掌控元廷,架空元帝,势力非常庞大,分布在漠南和漠北的都有,其中分布在漠北三部的至明末合计有十几万人。

却说漠北三汗在一起商量阿苏人和华夏部勾结的事儿,三人越合计越心慌,毕竟是十几万人的大部族,阿苏人若真和华夏部私下勾结做内应,实在太可怕了,分分钟就可以给三部造成灭顶之灾。

但是土谢图汗衮布却认为这事儿绝对不可能,他认为阿苏人虽然根子上不是蒙古人,但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阿苏人就是纯正的蒙古人,他们没道理和咱们不一条心。

再说华夏部和阿苏人唯一的牵连只是一个普通牧民家的姑娘,且那姑娘自从去了北华后就再没和阿苏人有过联系,阿苏部台吉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牧民姑娘就和华夏部扯上了关系了呢?

在衮布看来,当前漠北三部最需要的是团结,不要被敌人的离间计蒙蔽了眼睛,现在三部本身就已经陷入了困境,千万不能再发生内讧了。当前最要紧的是怎么才能尽快摆脱困境,眼看已经到了冬天,科布多不能再呆了,必须马上回东部草原去,要不不用等华夏人灭了咱们,科布多的严寒就会令咱们陷入灭顶之灾。

扎萨克图汗诺尔布也认为衮布的看法有道理:“不管怎样,必须马上离开科布多,现在科布多的牧草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牲畜的需求,再不走,晚了怕是牲畜连离开科布多草原的力气都没了。”诺尔布说到。

三人最后商定不管怎样,先离开科布多东返再说,阿苏人的事情先放一放。

随后七十来万三部牧民在留守看家的两万多蒙古骑兵的护送下,驱赶住瘦骨嶙峋的牲畜,开始拔营起寨离开科布多,缓缓地向东部的草原故地回迁。

从春季离开东部草原来到科布多,差不多快半年时间了。这半年以来,漠北三部可谓损失巨大,无数牲畜在贫瘠的科布多草原丧了命,余下的牲畜也都严重的膘情不足,假如东部草原也没有足够的过冬草料补给,估计一大半牲畜都度不过接下来的严冬。

牧民中的老人们都忧心忡忡,这样下去,明年春夏时节将会有大量人饿死。并且饿死的都是他们这些贫苦牧民,贵族老爷们是没事儿的,现在所有人家中的的青壮们都又被抽调为兵出征北华去了,家家连个壮劳力都没有,这个冬天可是怎么过啊!

回迁的漠北三部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从位于科布多的哈尔乌苏湖区域的临时牧地,来到了杭爱山一带的扎萨克图汗部的领地。

此处牧草颇为丰美,因为只是初冬,草地还没有被大雪覆盖,牧草虽然己经干枯,但依然很有营养,三汗决定先在这里驻牧,待此处的牧草被啃光后再向东慢慢地逐步寻找条件好的冬牧场,争取能多挽救一些牲畜。

在杭爱山一带还没停留几天,分别由帖木儿和巴布统率的两支蒙古军,得知三汗率部已经迁移到了杭爱山附近越冬,急忙率领残余的蒙古军前来汇合。

三汗看到出征的七万多大军就剩下这些,心里那个难受啊!虽然老早都已经知道情况,但和亲眼所见仍有落差。

除察浑多尔济所部的两万多人全军覆没外,巴布的两万五千人只剩八千多人,帖木儿所部情况最好,还有一万五千人。

三汗看着出征时威武雄壮的七万五千大军,就剩下了眼前的两万三千人,怎能不痛彻心扉!

漠北三部所有的青壮男性本就只有十来万人,一下子折损了五万多人,等于整个漠北三部已经损失了一半多的青壮年男性人口。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三部百姓和出征的两只军队会师的当天晚上,三部的驻牧之地就遭到了北华的偷袭,其实偷袭也说不上,大家都有斥候,都知道彼此的情况。

但知道又能如何?在北华一万多火铳兵的打几下,依然是损失惨重,又有几千蒙古兵去见了长生天。北华火铳兵一直折腾了一夜,直到天快亮时才退兵。

经过这次的被袭,已经被三汗暂时搁置的阿苏人的通敌嫌疑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因为在北华军队的这次行动中,所有的阿苏人营地依然都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北华在每次攻击时刚好都漏掉了阿苏人的部落,难道每次都是碰巧吗?由不得不让人生疑。

通过询问出征回来的巴布和帖木儿,两人也说北华的确对阿苏人比较仁慈。他们听手下的阿苏士兵炫耀,在夏天北华火铳军扫荡草原时,有次北华士兵得知他们的部落是阿苏人后,不但没有洗劫部落,还给部落留下了不少财物,几个在冲突中误伤的阿苏人还得到了北华的救治。

并且在多次的交战中,都有阿苏人的伤兵被俘后被北华人救治好后送回的情况,那些出征的蒙古军士都知道。以致后来还有不少人还开玩笑说,以后万一受伤或者被俘的话,也冒充自己是阿苏人,希望能捡回一条命来。

他们也问过阿苏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但那些阿苏士兵也说不清楚,有说可能是因为他们部族的萨仁塔娜的原因,因为车臣汗部硕磊大汗,曾送了个叫萨仁塔娜的阿苏女人给华夏部的马爌浑台吉(汉语皇太子的蒙古语转音,此处意指马爌),后来那个萨仁塔娜成了马爌浑台吉的老婆,可能是萨仁塔娜私下央求丈夫要对娘家的部族仁慈些,否则找不到其他解释。

了解的多了,三汗再也坐不住了。“不行,不能这样下去了,这种事情哪怕没有确凿的证据也要宁可信其有,否则这样的传言多了会导致人心不稳。”三汗传令去把所有的阿苏部族的部落台吉都叫来问话。

没多久功夫,十几个大小部落的阿苏部台吉们就到了,三汗也没绕圈子,首先就把了解的情况都说了,问这些台吉们怎么解释这些事情,特别是萨仁塔娜出身的苏尼特部落台吉被三汗重点盘问。

苏尼特部的台吉名叫“哈斯乌拉”,作为一名部落台吉,他压根就不认识平民出身的萨仁塔娜,若不是因为出了这档子事情,恐怕他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萨仁塔娜这个人,所以哈斯乌拉本人感觉自己冤枉得要死。

十几个阿苏部族台吉被诘问了一个多时辰,当然也不可能问出个什么结果。这些台吉们根本就从没有和北华联系过,除了车臣汗部的阿苏人外,其他两部的阿苏部台吉们更没见过也不认识北华的马爌浑台吉,更不认识也没见过那个萨仁塔娜,要他们如何说起。

但十几个阿苏台吉众口一词,推了个干干净净,却更加引起了三汗的疑虑。在三汗看来,如此非常时期,必须要小心从事。

三汗最后决定,出于安全考虑,暂且先把所有阿苏部族的人都集中起来看管,属于阿苏部族出身的士兵也暂时被收缴武器,和族人们一起看管起来。待事情弄清楚了再说。

三汗让这些台吉们不要担心,主要是因为谣言太多,三部大汗们要是不做出一些姿态来恐怕人心不稳。他们这么做是从大局出发,让这些阿苏部落暂时受些委屈。并不是三部大汗不信任阿苏人,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但这样一来,原本就已经兵力不足的三部军队更加被削弱了,本来整个阿苏部族出身的士兵有两万人左右,减去已经被北华消灭掉的,还有一万多人。如今减去这一万多阿苏人士兵,此时整个漠北三部剩下的蒙古军只有三万多人,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到不能自保。

随着这些被集中监管起来的阿苏人被监押的时间越来越长,三部所属的阿苏人都开始有些人心惶惶了,一些小道消息也开始流传,有人说现在整个漠北三部都说咱们阿苏人勾结北华,还有人说三部大汗已经听信小人的谗言等等,各种传言都有。

更离谱的说法已经扯到了阿苏人的出身上,说阿苏人不是真正的蒙古人出身,对蒙古不忠诚,现在勾结外人图谋掀翻蒙古人的统治等等。

其实这些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阿苏人的祖先是四百年前就东迁了,经过四百年二十代人的时间,他们早就忘记了一切对故土的记忆,也丧失了曾经的语言和文化。从民族心理认同而言,现在的阿苏人就是完全彻底的蒙古人,甚至就连他们的血统也基本上蒙古化了,大部分阿苏人除了眼窝深些,鼻子高些外,已经和普通蒙古人没有了任何区别。

随着被限制自由的看管时间延长,恐慌情绪逐渐在阿苏人中蔓延,特别是萨仁塔娜——也就是苏月珍出身的那个苏尼特部,恐慌情绪更加严重。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天气已经非常寒冷,自从初雪后,北华的火铳兵就再也没有来袭扰过,回迁以来漠北三部第一次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但这样的安生日子其实可不是真的安生,在科布多的半年导致牲畜的膘情不够,刚迁回水草丰美的杭爱山草原还没多久,就又开始下雪了,导致牲畜需要刨雪才能吃到下面的草。

本来漠北蒙古地区的牲畜冬季都是这样刨雪吃草过冬的,但那是原本在夏秋季营养充足的牲畜可以在冬季依靠刨雪吃个半饥半饱地熬过去,而现在三部的牲畜本就膘情不够,再这样半饥半饱的刨雪吃草,没过几天就开始有牲畜死亡。

这对三部来说实在不是个好兆头,正常年份一般是到来年春天熬了一冬的牲畜才开始逐渐有体弱死亡的,现在冬天才刚开始就有牲畜死亡预示着来年会是个很大的灾年。

被看管的阿苏人依然没被解除限制,因为预见到会有灾荒,现在各部都在限制饮食,这样一来,对被看管的阿苏人提供的饮食就更差了,并且这些被限制自由的阿苏人的牲畜也没发还给他们,十几个阿苏台吉找三部大汗问了几次,都没到准确的回音,被含糊地搪塞了过去。

原来三部大汗这会儿的确是起了私心,原因就是今年的灾荒已经不可避免。虽然阿苏人的罪名其实只能是怀疑,并没有什么证据,三部大汗也不是傻子,怎不知道这样下去是对阿苏人的诬陷?

但随着今冬灾情的确定,三部大汗心中却又有了小九九,既然明年春夏总是要饿死人的,那就不如先饿死有嫌疑身份的阿苏人好了。这样不但少了十几万张阿苏人的嘴巴分食物,还多了近两百万只阿苏人的牲畜可提供食物,这么一加一减,缓解灾情的效果就出来了。

在三汗看来,不如就这样趁机剥夺了阿苏人的牲畜,虽然三汗心里都明白,阿苏人通敌嫌疑极大概率是冤枉的,但现在已经顾不上这个了。当前重要的是先熬过严冬,至于阿苏人是不是被冤枉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个借口剥夺他们的牲畜才是更重要的,尽量给阿苏人掉着命吧,争取少饿死些就是了。

在严酷的冬天和死亡面前,人们的私心占了上风,想到能多出两百万阿苏人的牲畜帮助过冬,那些原本打算为阿苏人鸣不平的人也都理智地闭了嘴巴。

就这样又过了些时,被监管的阿苏人还是看不到解除限制的希望,但送来的饮食却越来越差,分量也越来越少,外面的传闻却越来越让阿苏人心慌,眼看着自己的牲畜已经被分到了各部。

阿苏台吉们再三去问三汗,三汗都推说是阿苏人的嫌疑还没解除,就此放出去恐怕引起各部的恐慌,让阿苏人再受些委屈,至于被分下去的牲畜,是因为担心这些牲畜无人看管损失太大,先分下去着其他各部帮忙看管放牧,并请阿苏人放心,所有阿苏人的牲畜都做了标记,嗣后还了阿苏人的清白,牲畜会全部还给阿苏人的。

这些阿苏台吉们又不是傻子,怎不知道这是推脱之言,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众台吉们那里敢就此质问三汗!

这些台吉们回去后明白这次通敌事件已经是扯不清楚了,照这样下去阿苏人这个冬天恐怕会死很多人,三汗摆明已经不信任阿苏人,或者说准备牺牲掉阿苏人了。

再继续这样耗下去就是坐以待毙。但又想不出好办法来,现在整个阿苏人已经被限制自由,收缴了兵器,牲畜马匹也被没收分给了其他部落。

但这样坐以待毙更不是办法。

最后十几个台吉坐下来商量了半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了全体阿苏人,为了自保,他们决定真的去联络北华保命了。

对这些以蒙古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荣光的阿苏人来说,投靠北华是个艰难的决定,但为了整个部族的生存又没办法。现在漠北三部摆明是要牺牲阿苏人,已经不再管通敌的真假了,通敌已经成了一个借口。

既然如此,这些阿苏人也不愿坐以待毙,决定拼个鱼死网破,以求得一线生机。既然很多阿苏人确实得到了北华的照顾,这些台吉们也从手下人口中得到了证实,说明北华或许确实因为萨仁塔娜的缘故,在照顾阿苏人,那么咱们阿苏人为了活命就真的投靠北华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