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6章 投稿

到了学校,孙少平开始了自己的赚钱计划。

写文章。

小说的话他还是想着暂时缓一缓。

等风头过去再说。

就写农业文章。

开始了第一篇,题目就叫化肥。

开始洋洋洒洒的写着,没有停顿: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一些化学元素,有些元素是在土壤中获取,有的则来源于空气,这些元素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因为气候、地理的影响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生长元素的缺失......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氮肥叫合成氨工厂,用空气里的氮气做成各种含氮化合物。磷肥厂......做化合物的目的是为了运输稳定。利于植物吸收。土壤破坏小。

很快写完了一篇八百字的。

孙少平停了一下,开始酝酿着下一篇。

顾养民:“孙少平,你这又是在做什么?”

孙少平:“写文章。”

顾养民看了下孙少平写的内容。

“化肥?我们地区还没有生产,这些东西你都在哪儿学来的。”

孙少平:“书上看的。”

他也不知道能赚多少钱。

想着自己写的这些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这时候没有互联网。人们想要了解外界的信息大多需要广播杂志报纸这些。

一些有用的文章,杂志社应该会采纳,多少的也会给一些稿费。

立即开始着下一篇。

取题目叫,城市居民阳台种植:春种秋收,夏忙冬藏,冬天露地种植的白菜,萝卜收获之后,天寒地冻也不适合蔬菜的生长。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可以开始阳台种菜,有着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本着不浪费空间的想法,我们在过道边做了一个盆栽的蔬菜,立体种植不占空间......阳台种植蔬菜,我们用了一些营养土或者蚯蚓粪这些基质。

紧接着,第三篇,第四篇,冶炼基础知识。游泳基础技能。篮球基础技能。什么是计算机。

两个多小时,写了七八篇文章,都是科普类的。六千左右字,孙少平写的手都有些发麻了。

下午的时候,他到邮局去。

一半的文章直接投给了省城杂志。

还有一半投给全国有名的人民报,十月杂志,青年报这些。

接下来的时间,他等待着,看看什么时候能够收到稿费。

现在的邮寄慢的很。

不过原西县距离省城还是挺近的,不到一百里。

再慢也不要一周的时间,到了杂志社来。

省城杂志社。

“你来看看,我收到了一篇好文章,讲计算机的。投稿的人竟然还懂计算机。”

“我看看。”

他念了一下孙少平的投稿:“论文字处理软件,如何高效的处理文字排版。...录入全部文字,然后再编辑格式,重在操作过程中的,速度提升...文字中有长距离隔开的,可以用制表位的方式输入...要有技巧的插入图片,就要有选择性的选择位置和图片的处理方式,这样就能高效的处理文字排版。”

“我虽不懂计算机,但也能感觉到这篇文章是有价值性的。”

“等等,这个信封中还有两篇文章。钢铁冶炼基础知识,化肥的生产及其作用。这位投稿人竟然还研究过化肥?”

这时候有化肥,但都是国外的。

自家暂时还没有化肥厂呢。

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这几篇文章的重要性,非常有前瞻性。

“非常好的文章,我是支持发表的。”

“我也认同。”

“投稿人叫孙平?以前好像没有他投过的稿件。原西县的人?原西县有人才啊。”

信封上有着寄信人的地址和笔名。

他们以为是以前的教授之类的人。

现在有着不少的人投稿,很多都是以前被下放的。

投稿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因为现在言论自由了不少。

一致做下了决定,孙少平的四篇文章全部可以发表。

孙平是孙少平取的一个笔名。

几天后。

邮差拿着信封到了县高中来。

直接把信封放进了信箱里。

孙少平算着时间,最近的几天每天都会在邮箱里摸一摸。

看了下收件人的名字都没有自己的。

这一天他又顺手摸了下邮箱。

“总算是到了。”

他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回信。

是省城杂志社寄给自己的。

他打开来看了下,里面都是钱,不是退稿。知道省城的杂志社是要了自己的文章可以发表了。

他点了一下信封里头的钱,有些失落:“怎么才十二块钱。”

他总共在省城的杂志社寄出了四篇文章,十二块钱,意思就是每篇文章才三块钱。

总觉得少了点,不过也还行吧。工人一个月也才赚个二三十块。

十二块钱也不少了。对孙家来说能帮上不少的忙。

他现在就等着那些个大杂志社看看能不能给自己的稿费能多一点。

他想到了之前的翻译稿。

一本就有八十块钱。

不过也差不多,毕竟这个一篇文章的数字有点少。

少的只有七八百字,多的也不到两千字。一千字能有三块钱想了下勉强也可以了吧,现在就是这么个大环境,终究比种地还是要好的。

继续等着,等到了即将放假的时候,回信慢慢的都到了。

孙少平每天都会去摸一把邮箱。

把信件打开来看了一下,自己给青年报投的那篇阳台种植蔬菜的竟然只给了两块钱的稿费。

两块钱这也太少了点吧。竟然比省城的杂志社还要少一块钱。

心里不由得感慨,这时候的文化人也太不值钱了。

同时期的海外的文人,那稿费多的不得了。

也对,现在还好一点了。

要放前两年,文人的地位可就低的不能再低了。

估计还得过个好几年,地位才能拔高。

他现在还在纠结着,既然这样的话,还要不要剽窃小说。

一本只有几十块钱的话他还真不如去干点别的。

写文字写多了也够累了,手酸。

把两块钱拿了出来,竟然还有一小段文字。

是青年报写给他的回信。

“孙平同志,伱的文笔非常好,见解非常独到,关于对于城市居民阳台蔬菜的概念非常新奇。望孙平同志多多来稿。”

两块钱一篇稿子,孙少平得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