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晚唐:朕 > 第289章 懒人水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懒人稻种终于到大唐了,不过这数量有些少啊,才五十四车,一车即便十石,也就五百多石,这要繁育几季才能让大唐全境种上占城稻啊?

事实上,朝中诸臣看到这稻种的时候,也是颇为不屑,这些稻种其貌不扬,个头也不大,比起大唐的水稻,这些稻种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

当然,只要皇帝陛下才晓得,占城稻种的优势。

这类稻种三个月就成熟,而且穗长粒多,比起大唐的稻种,产量一般要多出三成,在淮河往南可以一年两季,在江西、福建、岭南甚至可以一年三季。

简单算一下也能知道,即便考虑地力,淮河以南的粮食产量翻个两倍都没有问题,而且占城稻在北方也可以种植,只不过北方水田缺少,可以种植的土地不多。

甚至更北的地方,在幽州也可以种植。

可以预见,占城稻若是推广,大唐在五十年内都没有饥馑之忧,到时候府库充实,正可经略河北,一统江山,指日可待啊!

李晔目光灼灼看向曾衮道:“朕日思夜想,爱卿怎迟迟才来啊?”

“陛下,臣接到诏令就启程了,只是王节度言,陛下心念南越逻国的稻种,因此耽搁了!”

“此中莫非还有什么枝节?”

“回陛下,王节度到交州后,当即遣使带着金银钱财,到南越逻国进稻种,除府库中三万石外,令从南越逻国百姓中购得稻种十万石,可回交州的路上,使团遇到黑齿部的截杀,只运回万余石。

后来,王节度亲自率兵,前往南越逻国再求稻种,而臣归心似箭,就押送这万石稻种,先行回京,路上山匪、叛军不断,幸的麾下都将曲承裕拼死保护,这才有幸面见圣言,可这稻种,也就只剩下这些了!”

李晔看向曾衮旁边的那将,身高没有北方诸将高,五尺半的样子,肤色偏黑,体壮如塔,看起来也就三十余岁的样子。

“可是曲承裕将军?”

“末将曲承裕拜见皇帝陛下!”

“果然是猛将,曲将军,可愿在朕身边担任亲军都将啊?”

“末将愿意,谢陛下荣恩!”

李晔点点头,曲承裕可是被后世越南当成老祖宗来供奉的,可叹的事,在现在也就是静海军的一个颇的军心押衙都将。

他自己都不会知道,十余年后,曲承裕会篡夺静海军的兵权,成为一方节度,割据一方。

李晔好生抚慰,又对曾衮道:“你写的安南图册,朕专门找来读过,其中风土人情,物产民生,叙之甚详,爱卿在安南多年,可否教朕,如何让南境长治久安啊?”

曾衮道:“陛下,安南多化外之民,不服教化,这些人用大军可以压服他们,但不能持久,臣窃以为当选饱学之士,教之礼仪王化,不出三代,必可大见成效!”

“此乃真知灼见,安南偏远,大多人不愿意去,朕自当以国策来引导。”

“陛下圣明!”

李晔扶着曾衮双手道:“曾公为大唐镇守安南边陲,劳苦功高,拟旨!”

“大意为,制授原静海军节度使曾衮开府仪同三司,南越国公。”

曾衮忙拜谢道:“谢陛下荣恩!”

李晔忙扶起他,道:“路途操劳,曾公也乏了吧,朕给你准备了府邸,先回去休息,朕明日再召你觐见!”

“诺!”

曾衮走后,看着殿上的稻种,李晔眉头微皱,他也是出身农村,现在的淮南,种植水稻并不陌生,但什么时候种,怎么育秧苗,什么时候移栽秧苗,他也不清楚啊。

记得冬天放寒假的时候,地上已经出了麦苗,六一儿童节左右的时候收麦,这个时候农历大概是五月份,对了,就是端午节的时候。

收完麦子,大田里就放水沤田,大概半个月后,便插秧种水稻,到了国庆节的时候,水稻便开始收割了,这个时候大概是农历的九月份。

李晔大概估算了一下,淮南地区,腊月撒麦种,端午节收割小麦,在这个时候便开始育苗,半个月后插秧,九月收割。

但大唐的气候感觉还是冷了一些,这个种植时间上也说不准。

张承业上前道:“陛下,这新稻种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晔道:“朕也是听的传闻,此种稻种三个月就可以成熟,产量也比大唐的稻种高一些,是否属实,还要种了才知道!”

时溥听了都没什么感觉,他是出身在官宦家庭,对农事哪能知道,敬翔也没说话,他出身北方,北方主要是黍米、小麦等,种植水稻的极少,不清楚也正常。

但张承业就不一样了,他自幼家境贫寒,对农事清楚的很。

“陛下,当真,大唐的水稻需要五个月才成熟,若是三个月就成熟,产量还高的话,一年或可种两季水稻啊!又或可一季水稻,一季小麦。”

没想到张承业看到此中妙处,敬翔、时溥也被张承业的话所震动。

时溥将信将疑的说道:“陛下,若如此,此稻种真是大唐祥瑞啊,臣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谁都明白,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大唐还会是以前的大唐吗?

谷仓丰满,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盛世才有得景象啊!

李晔摆摆手道:“此时说是祥瑞还早,当务之急,先要把新稻种推广下去!”

张承业道:“陛下,欲推行新稻种,臣以为首推淮南、江南诸道、荆襄,河南的水田也可以种植,现在有五百石稻种,一亩地大概需要一斤稻种,五百石种植八九万亩应该是可以的。”

“八九万亩水稻,能有多大产出?”

“若是产量真如陛下所说那样,大概能产出十五万石干的稻种。”

十五万石,大概两千多万斤,只需种一季,就可以让整个大唐种上新的稻种啊!皇帝陛下远远低估了水稻的产量。

“这些稻种给朕留下五十石,其中一百五十石运到扬州,一百五十石运到庐州,一百五十石运到杭州,让淮南东道布政使李作勋,江南东道布政使陈寿山,还有淮南西道布政使刘和,寻懂得耕种的老农耕种,选上好的水田,司农也要派人盯着,全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