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学霸婆婆有系统 > 第129章 挑拨离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转眼,水稻二十五天的育秧时间就过去了,程韵带过来新谷村的那台手动插秧机终于派上了用场。

她也不管旁人惊愕的目光,亲自下田试用了一下。有了手动插秧机的加持,她这个种田小白毫不费力得插了几排整齐的秧苗,惹得一旁围观的村民时不时发出几声惊叹。

田埂上的五个少年跃跃欲试,在程韵同意后,他们按照年龄大小也陆续下田了。他们今天身上穿的都是适合种田的纯棉裋褐,显然做足了准备。等到两亩地都插完了秧,程韵才带着五少回去,把现场让给村民们,她可是看到好几个村民已经摩拳擦掌了,若不是程韵和五少在,他们早就下田了。

果然,程韵几人走后,赵二狗还没开干,边上的村民就不客气得一把抢过插秧机,不顾赵二狗瞪大的双眼,也“尝鲜”了一把。赵二狗无法,那些敢从他手里抢过插秧机的都是长辈,他得让着。

结果,众多长辈过足了瘾,十亩秧苗也插好了,赵二狗平生第一次,别人抢着给自己无偿种田,真是长见识了。幸好后续的管理没啥特殊农具了,不然他还真的得“失业”了。

南方地区,清和先生四个大字,随着春耕的开始,渐渐在百姓间传开,特别是江南一带,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知道清和先生的。

苏城常熟县县衙,孙秉文认真核对了一遍常主簿送上来的账册,问了句:“也就是说,第一年推广农具,咱们县里不仅没倒贴钱,还赚了一笔。”

常主簿笑着说:“可不是嘛,我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时工部定的图纸价格可高了,我还以为那些大小地主不会买账呢,结果,官府和画本的宣传双管齐下,又有实物可以现场体验,都是聪明人,会算账,可不就买单了。后来想想,清和先生设计的图纸用料大多是木材,铁料用量极少,县衙大批量定制的话,废不了几个钱,进的多出的少,可不就赚了一笔银子嘛。”

孙秉文听罢,突然起了兴致,放下账册,站起身后说道:“常主簿,和我一起去田地里看看吧。”

常主簿自然从命,两人分骑两马,随意挑了一处村落下马巡视。田地间,或远或近都能看到农户手里正用着新农具,孙秉文会心一笑,内心的骄傲自不必说,设计农具的可是他干娘呢!

孙秉文和常主簿在田埂上伫立良久,等看到一个插秧的农夫停下来休息,随即过去问道:“这位老汉,我看别人都是用的插秧机,你怎么还是自己动手插秧,官府那边不是有出租插秧机吗?第一年还是免费的呢。”

孙秉文经常过来村里,所以老汉也是见过他的,见知县大老爷问话,连忙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泥土,然后有些结巴得回道:“我家穷,和另外一家合租一台插秧机,这会儿合租那家正用着,等那边完事了我再用。那插秧机老快了,过一会就能轮到我家,我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先自己动手插上一些。”

站在孙秉文后面的常主簿补充道:“大人,虽说咱们出租的农具价格不高,第一年还免费,但很多农户都是能省则省,两家甚至几家合租共用一台农具的都有,反正新农具效率高,几家轮着用,也误不了农时。”

孙秉文点点头,常熟县新农具的租赁价格是工部定的浮动价格里的最低价,一般的小农都负担得起。

接着,孙秉文继续问道:“老汉,你们村里还有没租新农具的吗?”

老汉回道:“有几家去得晚,没租上农具,说要晚几天才能做出一批新的,他们怕误了农时,也就歇了租农具的心思,还跟以往一样,自己干。”

孙秉文理解得点点头,第一年推广农具,不可能覆盖到每家每户,慢慢来吧,总有一天,大小农户都能够用上这些新农具的。只有耕作的效率提上去,大小农户才能有更多的心力精耕细作,把类似桑基鱼塘、湖羊饲养等多种农业生态模式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提高,官府的税收也会增加,进而扩大水利和道路等基建工程建设,形成良性的循环。所以,他对于这良性循环的第一步——新农具的推广很重视。

晚间,孙秉文回到家中,看到郝兰兰在里屋逗弄一双儿女,再过几个月,他的儿女就要满周岁了。想到此事,便问起了郝兰兰:“颀伟和颀秀周岁宴的时候,我爹娘和哥嫂都会过来,岳父岳母那边怎么说?”

郝兰兰手里欢快摇动的拨浪鼓突然定住了,随后她状似不在意得回道:“爹爹会过来,娘会去京城大姐家,我俩当时怀孕的日子差不了多少,虽然我这边早产,但算上赶路的时间,娘来不了这边。”

孙秉文见娘子神色如常,心里还是有几分懊恼自己就不该问这种问题,虽然娘子表面对岳母偏心这事已经开始释怀了,但也只是表面罢了。他岔开了岳母这个话题,转头说起了他们的干娘。

“我今天去田间瞧了,插秧都快完成了,比往年早了两天,听那些村民都在谈论干娘呢。”

郝兰兰将刚刚涌上来的烦闷一扫而光,来了兴趣问道:“你跟我学学,都说了干娘些什么。”

“有的说干娘是文曲星下凡,有的说干娘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婆萨,有的说干娘是地母娘娘……反正,那些百姓是把天上的神仙挨个往干娘身上安了。”

郝兰兰忍不住噗嗤一笑,“我下回给干娘写信得把这些写上,让她也笑一笑,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都成了下凡的神仙了,我问上一问,她到底是哪一号神仙。”

程韵是哪一号神仙没人知道,令人奇怪的是,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南方地区都在讨论清和先生怎么厉害,怎么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架势简直是要把天底下所有的官员都比下去。而且,这股风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消逝,反倒是愈演愈烈,直接刮到了京城。

此时,李承彦正对着手上的消息皱紧眉头,这情形太不对劲了,百姓们对于清和有好感很正常,但不至于吹捧得那么厉害,还把这股邪风刮到了京城,这是想让清和得罪整个天启国的官员吗?还有,若是皇帝听到这些消息了又会怎么想?

想到这里,李承彦坐不住了,他匆匆写了几张字条,然后跑去找李尚书。

“爹,你这里是不是还有几只信鸽,我急用。”

“干嘛?不说清楚目的,就想动用暗堂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信鸽呀,别说门,窗户都没有。”说完,李尚书没有理会小儿子脸上的急躁,反而优哉游哉得吹了吹手里的热茶,然后浅酌了一口。

李承彦知道自己不坦白,恐怕是要不到这信鸽了,只能长话短说解释道:“爹,这阵子你应该也有听到什么风声吧,有人想造势捧杀清和,我给江南那边传点消息。”

李尚书看到小儿子脸上担忧的神色,眼底闪过一丝了然,没好气的说:“入了官场,要面对的事情那么多,你还能一直护着她?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对程清和……”

“爹!”李承彦厉声打断了李尚书,然后又压下内心莫名的烦躁说道:“清和是难得的好官,我不能放任这些暗地里的伎俩把她打倒,她这会儿还在新谷村为百姓的肚子辛劳呢!若是每个为民为国的好官,都要因为得罪某些恶势力而被拉下马,这不是寒了天下百姓的心吗?”

李尚书虽然知道小儿子是有私心的,但不可否认,程清和确实是一个好官。自从知道小儿子暗藏的心思后,他已经认真调查过程清和了。他放下手里的茶盏,沉吟了一会儿,起身将暗格里的令牌扔给李承彦,没好气说道:“行了,去吧。”

李承彦接过令牌,不走心得说了一句“谢谢爹”后便飞跑出去了,可见是真的很急。

李尚书忍不住感慨,程清和确实是栋梁之才,但是她提出职田收归国有管理的事已经被人发觉,一下子得罪了那么多人,受点磨难也正常,官场可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地方。

另一边,程府,同样发觉不对劲的父子三人也在商议此事。

程老爹沉吟道:“韵儿一直藏得好好的,很少人知道职田管理和官田数据是出自她之手,怎么一下子那么多人推动那些消息?查出源头了吗?”

程大哥和程二哥齐齐摇了摇头,下场的人太多,线索太杂,不好分辨。

程老爹想了想道:“那就不查源头了,把精力放在压下这些消息上吧。”

程大哥摇了摇头说道:“我们反应太慢了,现在压来不及,还不如釜底抽薪,把被夸的人换一换。”

程二哥恍然大悟道:“对,大哥这个想法好。”

程老爹也点头同意,说了句:“那你们去办吧,要快,否则心里的刺一旦产生了,就算拔掉,也会留下伤口的。”

程家大哥和二哥齐齐点点头,他们的妹妹,就由他们来守护!

很快,京城对于程清和的传言多了一个版本,不再只强调程清和如何优秀,而是讲皇上和工部如何知人善任,才让程清和能够发挥所长。不仅如此,程二哥还将之前皇帝破格提商人为漕运使的事迹又拿出来炒作了一通,直接将传言升华成皇帝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千古明君。

这些消息在程家、洛阁老、李尚书、许尚书等有心人的推动下,渐渐盖过了之前一味吹捧程韵的版本。

京城的热闹自然没有逃过皇帝的双眼,他笑着对王承恩说:“程家这波应对倒也得当,不过还是便宜了朕,白得个千古明君的名声。”

王承恩连忙回道:“皇上本就是千古明君。”

皇帝笑了笑,说了一声:“朕还早着呢。”

巧的是,说自己还早的皇帝隔几天便收到了一份由江南苏城呈上来的万民表,上面每一个签名都足足得表达了百姓对于皇帝推广农具等仁政的感激。这份万民表让一向在百官面前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都忍不住有些激动,他执政才五年,就能够拿到一份万民表,确实是百姓对他最大的肯定了。

皇帝当然知道这份万民表多少有其他目的,但是瑕不掩瑜,程清和确实就是他提拔上来的,他受得起这份荣誉。有些人想要借传言挑拨他对程清和的信任,实在是过于可笑了,他不蠢,可不会给某些人当枪使。

就这样,一场针对程韵的舆论危机就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解除了,然而,危机无处不自,一场大火还是打破了她在新谷村的平静生活。